侯晓蕾:桥下空间更新补足健康城市开放空间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侯晓蕾等

2023-03-16 15:53 语音播报


当前,城市发展已经从增量建设向存量更新转变。城市空间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空间有待挖潜利用,低效利用的土地或空间需要被激活并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如何利用剩余空间,通过挖潜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成为现阶段城市更新关注的重要议题。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针对城市薄弱地区和环节,开展‘留白增绿’、补齐短板、改善环境、提升品质的城市修补工作”。可见,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优化日趋重要。基于健康城市的视角,我们聚焦城市剩余空间的现状问题和基本需求,以北京高架桥桥下空间为例,提出具体可实施的更新策略,希望引发关于城市剩余空间系统更新的一系列思考。

我们认为,桥下空间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桥下空间改造提升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见得都要做成网红地标,也没必要把每个空间都拿出来让人活动,安全和交通是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解决和治理现状问题,补充周边功能短板。要根据温度、光线、空气质量等环境因子,交通安全可达因素,以及周边居民需求和上位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来一桥一策确定具体改造策略,对每个桥下空间的情况要做具体分析。

健康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下的剩余空间再认识

“健康城市”意为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及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城市更新应响应健康城市的要求,塑造场所以促进市民进行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营造舒适的开放空间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包含绿色空间、广场空间、线性街道空间和运动空间。在健康城市导向下,开放空间系统服务于居民的生态、活动、康养及应急安全的需求。开放空间系统对于健康城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剩余空间作为城市中的“边角料”空间,分布零散,数量众多,能有效补充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促进健康城市建设。第一,置换低效空间能有效缓解城市用地压力,充分利用空间效能,补充城市功能短板;第二,剩余空间更新能够有效缓解前期城市建设中被各种红线框定的空间所带来的僵硬感,串联绿色空间结构,织补断裂的城市空间肌理,有效缝合城市;第三,采用微更新的模式激活城市剩余空间,可在低成本下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满足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构建健康城市生活圈。

城市剩余空间的含义及类型

我们认为,城市剩余空间中“剩余”代表空间主体已被利用,空间本体未被合理、充分使用并且功能定义不明确,是在城市建设后被忽略、存下或多余的空间。由此辨析,剩余空间产生于不同功能区建设的边界附近,是城市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不能发挥作用的、具有消极性的城市空间。其包括了角落空间、失落空间、畸零空间、消极空间、废弃空间、闲置空间、不确定空间和不为人所关注的空间等。城市剩余空间的现状虽然缺乏明确的土地利用规划,但这种“偶发式”的空间却具备了土地开发和利用的灵活性,更加重要的是,剩余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地存量契机。

城市剩余空间主要包括高架桥桥下空间、轨道基础设施沿线空间、城乡边界空间、街头三角地空间和其他闲置空间五种类型。

高架桥桥下空间:包含桥体的下缘、桥墩、桥体正下方的投影空间、匝道下的空间、桥体与周围道路围合出来的空间和被高架桥影响的城市公共空间。

轨道基础设施沿线空间:主要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经过的带形区域,主要包括铁路轨道沿线空间、地铁站周围空间和跨越轨道交通的人行天桥空间。

城乡边界空间:“城乡边界”又称“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因属于行政划分边界,往往由于主体不明确,缺少资金支持或关注,发展缓慢,逐步沦为剩余空间。

街头三角地空间:指位于街道两侧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角地块、建筑退界空间和道路交叉口三种类型。

其他闲置空间:城市中其他未能被充分利用的闲置空间,例如城市街区和社区中的小微空间和闲置场所。

城市剩余空间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导向

城市剩余空间的现状问题——

第一,空间利用率低,忽视空间价值。

城市剩余空间由于城市设计的缺位导致部分空间存在一定利用难度,不被管理部门重视,空间价值往往被忽视。如高架桥桥下剩余空间常以杂乱或封闭管理的形象示人,桥下空间数量多、面积广,对空间的忽视和被动管理会造成大量的空间资源浪费。北京的菜户营桥、白纸坊桥、国贸桥和肖家河桥等桥下空间,目前都存在此类问题。

第二,与周边环境孤立,缺少整体规划。

城市规划将土地分割成不同权属和不同功能的地块,地块之间的空间缺少整体规划。高架桥与轨道交通阻隔了城市两侧的肌理链接和功能链接,不仅造成了桥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沿线空间的割裂,更加剧了城市的割裂。如北京地铁八通线沿线途经京通快速公路、通惠河、京包铁路和京秦铁路等不同功能地带,轨道沿线空间与不同的功能空间穿插,却缺少统一衔接,造成风貌和功能断带。

第三,缺少人文关怀,引发安全隐患。

剩余空间本身易被社会和城市管理者忽视。同时,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亦被忽视。如北京东辛店村的城乡边界剩余空间,该区域空间缺少人文关怀和功能设定,忽视了村民及城市居民的通行和交往需要。

第四,边界模糊,管理粗放。

剩余空间往往是城市各功能划分之间的边界地带,也是管理的边界地带,存在边界模糊、权责不清和管理粗放的问题。以北京高庙村边界空间为例,北部的城乡边界剩余空间被一面墙分开,一边是城市隔离绿化带,一边是城中村,其剩余空间沿着村庄与城市的交界边界形成连续1.6公顷的条带状剩余空间。

北京城市剩余空间发展导向——

高架桥桥下空间可注重桥体的立体美化和功能重塑。结合周边的用地情况和桥下空间面积大小、桥体结构等设置合理的基础设施功能,如社会停车场、环卫工人休息站、环卫养护站点、通讯箱和变电箱等;结合周边城市功能和市民需求补充服务短板,设置休闲活动场地,完善桥下照明设施和游憩停留设施,并保证良好的可达性与周边场地的连接性。

轨道基础设施沿线空间注重功能的复合。消解割裂的城市线性空间,与周边城市景观融为一体,进行基础设施沿线公共空间整体提升。延伸空间维度,从地面、上空、地下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利用,集合打造TOD综合模式。

城乡边界空间将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过渡。结合村庄及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地块特点,考虑交通连接,将暂时不开发的场地打造成结合社区功能的服务设施,如小游园、微绿地、社区菜园、小型运动健身场地、文化活动场地等。

街头三角地空间可结合片区的文化景观化、艺术化营造。结合周边社区的需求适当植入公共服务设施,如小型健身设施和艺术文化设施等,打造以居民休闲活动为主的多功能综合公共空间。

包括街区和社区小微空间在内的其他闲置空间,应注重公众参与式微更新提升。对城市街区和社区的小微空间,通过地毯式调研,进行整体情况摸底,从街区更新和社区更新的角度,提出小微空间公众参与式提升的可行路径。

城市剩余空间的更新发展策略

以北京高架桥桥下空间为例

以高架桥桥下空间为代表的城市剩余空间数量大,内容多,辐射面广,是北京剩余空间的代表类型。

根据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可确定评价因子。

第一,内部因子包含桥下的可行性环境容量、是否具备历史文化遗产及与城市轴线关系、高度3米以上桥下空间面积、桥下射入的光照情况、温度和空气质量情况。第二,外部因子包含桥下空间的可达性、活动的安全性、居民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周边是否有河道、火车轨道等景观资源、周边的场地性质。

我们在调研评估后发现,桥下空间虽千差万别,但在考虑改造利用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暂无更新需求的桥下空间,如果其基本功能已经满足且无进一步更新的必要,就让其自然存在;第二类是有微更新需求的桥下空间,包括美化内部空间和周边环境、修复慢行系统等,这一类解决的是提升空间价值的问题;第三类是需全面更新的桥下空间,全面更新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首先就是整合归纳人的活动,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其次是做到和周边统筹规划,织补城市设计中原来被割裂的环境;三是梳理交通,增强空间标识;四是扩充服务板块,补齐周边的功能短板;在此基础上如果有可能的话,会推进历史遗迹保护或者形成主题性城市公园。

微更新的高架桥剩余空间更新策略——

美化空间,统一周边环境。高架桥两侧的城市环境发展较快,整洁而美观,而桥下空间由于长时间被忽视造成了脏乱差现象。这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如东直门北桥、月坛南桥、月坛北桥和马甸桥等。

具体策略包括:第一,保证一定的常绿植物种植量,增加植物的品种和层次;第二,桥体美化上,适当增加桥面、桥墩、桥上护栏等美化,调动桥下空间的活力;第三,增加桥体沿线的灯光照明设计,灯光的颜色可与周围的环境颜色相呼应;第四,针对桥下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再利用和艺术提升。

亮化与安防设计,提升空间的安全性。第一,提供充足的照明,保证夜间正常活动。设计不同形式的照明设备,如桥底照明、桥墩照明装置、地面照明、雕塑照明等。照明的数量与亮度应满足照明需求。第二,普及桥下及其附属空间的视频监控,防止监控死角与犯罪情况的发生,以保证使用者与城市居民的安全。

修复慢行系统,保证安全通行路径。由于人车混行的情况,行人在过马路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积水潭桥、雍和宫桥和手帕口桥等。这类高架桥桥下空间的更新应侧重修复城市的慢行系统,确保交通路径上的行驶安全,完善城市的自行车道,建立城市整体慢行系统。第一, 在十字路口通过铺设特殊地面标识和设置不同颜色区域,设置指示标牌和信号灯等设施,建立安全的慢行系统通道;第二,在桥下设置等待通行的安全岛,用特殊的标识系统、隔离装置或植物隔离机动车的干扰。

修复生态,建设高架桥下空间海绵体。北京大部分的高架桥是下凹式地形,雨水易汇聚于此,且雨水冲刷高架桥桥面后,会顺着桥梁结构流到桥下空间。雨水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桥梁结构的保护。因此,在高架桥下可设置连贯的雨水收集系统,建立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体系,加强雨水花园设置,有效利用资源。同时,建立北京内城的海绵体,减轻雨洪压力。

全新的高架桥剩余空间更新策略——

需进行全面更新的高架桥桥下剩余空间,是存在居民强烈的需求或周边有功能短板且有较大可行性的环境容量。每个高架桥的更新方向和主题均需结合桥体特点、可达性、居民的需求和周边场地的性质具体提出。

整合归纳人的活动,合理利用空间资源。针对自发使用的高架桥附属空间,用整合归纳的方法合理适度地进行景观更新。加强对自发活动的管治,规整商贩的使用模式。整合空间内不同人群的活动,如左安门桥、玉蜓桥、菜户营桥、木樨地桥等。更新策略应利用忽视的空间与在地的景观资源,整合现有活动,改善景观的参与性、观赏性和服务性。在进行活动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汽车尾气污染、噪音、安全性等因素。

第一,将桥下自发活动根据类型和特点进行疏导和指引,改善由于自发使用带来的杂乱及卫生问题;第二,根据周边的居民需求及自发使用的活动形式,设置适当的功能空间,如体育运动设施、广场舞空间、乐器演奏空间等。

与周边统筹规划,织补割裂环境。由于高架桥的阻隔,周边空间割裂且缺少联系,桥下或周边有优质的景观资源及历史文化场所却找不到出入口和通行路径,如东便门桥、西便门桥等。针对这种情况,桥下空间的设计要加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统筹附近的功能空间,整体设计。

加强桥下空间的引导性和指示性,增强边界的模糊性设计,从功能、视线或空间形态等方面织补环境。第一,桥下空间设计指引标识、文化装置、艺术墙面等加强空间的指引性与周边空间的暗示性;第二,加强空间的出入口设计的醒目性,衔接慢行通道,从物理上加强空间的连结;第三,根据周边需求设置在地性的功能空间,吸引周边居民的前往和使用;第四,定时设置快闪或社区参与活动,增强空间的知名度和特点,从使用和认知度上加强空间的连结。

梳理交通,增强空间标识性。高架桥的出现造成了交通的混杂,如西直门桥、国贸桥等。 景观的更新策略应梳理交通“死结”,增强其特点和标识性,解放迷失的车辆和行人。

第一,合理设置人行道位置和人行引导设施,适当增设人行天桥疏导人流,进行人车分流;第二,设置特色路标引导车流,宜利用色彩元素或历史人文元素区分道路方向,指引车辆及行人行驶方向;第三,增强桥下空间特点,宜加入特色设计,根据周边场地的用地性质及特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同时起到指引道路的路标作用;第四,结合地域特点与人文特色加入历史元素,融入人文历史感,区分高架桥空间及周边环境的特殊性;第五,适当融入人的休憩停留场所,加强一定的参与性,在解决迷失问题的基础上疏散人流,加强参与感,美化街道景观。

扩充服务板块,补足功能短板。在综合分析周边空间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桥下剩余空间作为存量公共空间,可以填补附近缺失的功能短板,如天宁寺桥、清河站出站口桥下空间等。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功能使用应与周边城市功能互为补充,体现人文关怀。

第一,在满足可达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不用长时间停留,且补充周边缺少的使用功能;第二,关注居民对桥下空间的需求,开展丰富空间颜色、增加照明、设计活动空间、种植植物等多方面的更新提升。

保护特色文化,强化城市结构,形成主题性城市公园。部分桥下空间涉及特色文化,如德胜门桥、西便门桥有历史建筑,上地桥与铁路相接,在更新策略上应注重对历史遗迹与特色文化的保护,形成以特色文化为中心主题的城市绿地。部分桥下空间位于北京中轴线、长安街沿线等重要的城市结构线上,如复兴门桥、建国门桥、安华桥等。在此类高架桥更新时,需用空间暗示、灯光设计、装置设计等强调北京的城市结构,强化空间的轴线感。

结语

剩余空间是城市中非常稀缺的资源。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应同时满足公共生活和公众开放性。未来的剩余空间不再是城市的失落空间,而成为一个个激活城市活力的触媒点,补充功能短板、促进社会公平、联结健康城市网络。

以高架桥桥下空间为代表,在安全性、交通性,和可达性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提升改变桥下的晦暗空间为色彩鲜活或充满生机的植物空间,改变不安全环境为具备特色导视和隔离装置的人车分离交通,改变空间的低效使用为高效复合的休闲活动空间。在进行活动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尾气污染、噪音干扰,以及安全可达性等综合因素。希望未来剩余空间能够向全龄友好、空气净化、生态友好等方向发展,实现大众对健康城市人居环境的追求与向往。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中心副主任。本研究团队和合作作者还有刘欣、姚莉莎、姜可佳等。

都与城研习社

编辑:陈雪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