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齐超:对于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路径建议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董齐超

2023-04-04 11:18 语音播报


科技园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的基础支撑,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源泉。作为我国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提出,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赋予了中关村新的使命,中关村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世界科技园区的演进规律及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兴建科技园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此后,高科技园区在全球开花落地、快速拓展,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0世纪50-8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建立以技术推动经济为特征的第一代科技园区,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是该时期的典型代表。该阶段科技园区一般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周边自发形成,通常采用线性创新模式,鼓励将科研院所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从而推动新兴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商品化,形成产学研间的良性互动。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纷纷扩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兴建科技园区,产生了以中国台湾新竹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科技园区。该阶段科技园区的创新模式多为链式创新,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政府更加致力于创建优良的发展环境,将科技园区打造成为一个巨大的孵化器,为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进入21世纪,科技园区逐步进入成熟阶段,逐渐形成以知识型社区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科技园区,并逐步从郊区向城市区域嵌入,由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共同管理,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本地、区域甚至全球的创新活动中。该阶段科技园区更加突出政产学研的互动,提高城市的创新力和创业氛围,形成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典型代表有新加坡玮壹科技园和转型后的英国剑桥科技园。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对科技园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各国纷纷在城市区域打造创新生态,创建互动网络,由此出现了第四代科技园区的发展雏形。其主要形态仍是创新城区中的知识型社区,其核心是激发人才的创新力,积极推动人才之间的交流互动,努力构建更加便利、开放的网络互动式创新。

目前,第四代科技园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新科技革命、新型全球化和城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科技园区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正在从培育产业集群向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转变,更加重视原始创新的培育,更加注重创新氛围的营造,更加突出创新人才和企业的需求;正在从整合本地资源向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转变,开放性不断增强,创新主体的互动更加频繁,跨越地理界限的创新合作越来越多,人才的流动进而带动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资本等资源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期找到最佳的投资对象。正在从建设全新郊区向塑造创新城区转变,信息资源丰富且获取方便快捷,交流与互动更加有利于促进知识溢出,激发创新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使高科技产品更加接近市场,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商品化和科技产品的改进升级。

二、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基础与目标

(一)现有基础

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不同分园在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建设环境、主导产业、周边环境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所处阶段也各不相同。对照四个阶段的划分,中关村总体处于第二代和第三代科技园区特征并存、向第四代科技园区迈进的发展阶段,发展规模优势明显,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聚焦高精尖产业发展,已经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生态环境与新能源、现代交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涌现一批全球首创的突破性成果,已初步具备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基础条件。

然而,相比于国际一流的科技园区,中关村在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能力、国际要素资源集聚和链接、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突破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原始创新能力较弱,高层次人才活力有待激发;高技术产业集群机制缺乏,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转化能力有待提升;缺少全球领军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不足;创新生态仍需优化,金融、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且空间分布零散,缺乏区域性科创走廊。

(二)建设目标

未来30年是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强国前列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跃升期。作为主阵地,中关村担负着满足国家重大创新需求、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新体制的历史使命。

——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在前沿优势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争取成为世界领跑者。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创新版图重要一极。

——成为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建设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创业人才、科技服务人才,全面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成为全球领先的产业创新高地。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精尖产业占据全球中高端,产生一批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形成数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产业自主安全水平和产业链韧性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为国家创新发展创造更多竞争优势。更多创新成果在周边区域转化,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化的水平。

——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与国内外知名园区、创新主体强化协同合作,形成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配置力,成为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关村论坛成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打造世界领先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探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先进制度,形成新一代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具备前瞻性和包容性的新经济制度环境。空间布局优化,空间品质更高,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国际化品质社区建成投用,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三、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主要实现路径

(一)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

高水平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形成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原始创新关键突破力量,着力解决关系国家安全的技术难题。加快建设与世界接轨的研究型大学,并鼓励其在中关村布局前沿学科、交叉学科,与中关村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推动形成突破性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集聚世界领先的各类科研机构,支持现有研发机构提升能级,探索优化研发机构管理及运行机制。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高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组织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攻克,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抢占全球创新竞争中的技术制高点。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并参与基础研究,增强对创新活动的研发经费支持力度,对基础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科研机构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二)坚持人才引领作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聚焦中关村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高被引科学家、首席科学家等科技人才。重点提升基础学科及前沿交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精尖产业和前沿科技领域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内外中青年科学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鼓励中关村示范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国际一流机构寻求合作,在全球人才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发展,打造科技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营造国际化的人才服务生态,通过提供高品质、多元化、多层次的居住、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

引导企业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加大科研投入比例,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支持高成长新物种企业发展,持续优化风险投资政策环境,构建策源型创业支持体系,为初创中小型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服务,加速创新创业企业孵化。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建设高水平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体。

(四)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培育全球领先的创新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夯实数字经济新基建,支持新一代数字技术产业化应用。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实现向数据驱动、智能制造的转型。率先推进中关村示范区数字经济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构建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超前部署AI大平台,推动数字产业链联动协同发展。精准布局前沿高技术产业,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加速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重点推进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创新药品等新领域建设;大力发展以智能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支持物联网、信息技术在现代交通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建成一批专业化、集成化、市场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一批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前瞻布局颠覆性未来产业,争取率先实现研究成果的重大突破。

(五)加强国际创新开放合作,建设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研发机构,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创新资源重要“中转站”及“目的地”。吸引和引进优质的国际创新资本,鼓励全球领先的科技服务机构来中关村成立创新创业基金,形成多元化的创新资本结构。坚持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基本思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组织和引导园区企业、各类行业组织加强技术标准研究,积极牵头并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坚持办好中关村论坛,积极创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更主动地参与全球科学组织与会议,扩大国际创新交往的“交流圈”与“合作圈”。

(六)加大先行先试力度,营造世界领先的创新生态系统

利用“三区”叠加政策优势,统筹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探索推进金融科技创新,支持外商投资、国有投资等各类风投机构广泛参与创新活动,形成多元化、活力迸发的创新资本体系。优化全链条知识产权运营与保护体系,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速构建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深入挖掘优质创新资源。培育高层次创新孵化器和加速器。着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品质和质量,打造高效、便捷、友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作者系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展规划处处长 )

都与城研习社

编辑:孙奇茹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