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登上头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9-27 07:11


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70年来,《北京日报》在科技、教育领域深挖细掘,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蓄了潜在的能量。

“科技之星”报道开先河

1992年8月23日,《北京日报》1版报道著名科学家卢嘉锡。

本报记者采访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

“金色的晨光,沐浴着刚刚崛起的菜户营立交桥。当西厢工地上迎来新的一天时,他和她,这对50岁的夫妇、两位高级工程师又开始为他们的桥奔忙了。

……

从桥上走过的人们千万别忘了他俩的名字:丈夫许铁城、妻子黄顺禧。”

1991年7月15日,《北京日报》开辟一个专栏——“科技之星”,以一对“立交桥夫妻”的故事作为开篇,开辟了一个宣传科技人才的全新阵地。一篇505字的极简式素描,精炼生动,可读性强。

“‘科技之星’是人类的福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掌握了科学谁就拥有明天,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为这个栏目配发了《开篇的话》,他认为,《北京日报》开辟“科技之星”专栏,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也是尊重未来的做法。“我衷心祝愿办好‘科技之星’专栏。”

之后的日子里,“科技之星”专栏每日刊登一篇配有肖像照片的科技工作者的人物特写或素描。文章简短凝练,生动传神,通俗易懂;版面图文并茂,安排醒目,在全国报刊中独树一帜。

谈到当时创办“科技之星”的初衷,栏目责编杨立君回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科技知识和科技工作者的宣传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从宣传力度到宣传形式仍然受着“怕突出个人”旧框框的束缚。创办“科技之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突破性的举措,冲击无形的宣传禁区。因此,编辑部决定让“科技之星”专栏占据要闻版的显著位置,一年365天,每天发表一篇,利用时空优势突出重复效应;每篇文章应用散文、特写等生动的表现手法,利用文字优势突出阅读效应;每篇配以传神的人物头像特写照片,利用视觉优势突出形象效应。

“科技之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表现形式和运用笔法的出新。主要表现在用精练的笔墨和生动的语言,不拘一格地勾画出一个个人物,既无泛泛之谈,又没有陈词老调。

比如写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教授,文章引用了《论语》中“三省”名言开篇,提出了卢老新的名言观点——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与国内外同行交流而乏创新乎?奖掖后进不落实乎?这个开头引人入胜,意味深长。结尾处,又写到卢老的生活趣事:近年,卢老常常为自己的头衔太多而烦恼。他曾笑语苏步青教授:“你晓得我头上的帽子有多少?那就是你的外号——数不清。”一次路过帽儿胡同,他不无幽默地说:“这儿能否卖帽子?我想卖掉它几顶……”一个诙谐幽默、轻官重业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

这个专栏一推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的强烈反响。有人说:“看来,我们党真要抓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了,把专家们摆到应该有的位置上。”有人说:“早该这样宣传了,文艺界经常有影星上报端和广播电视,科技界的星星更应如此。”

“科技之星”专栏在一年多时间内发表了365期,报道了368颗“星”。谢光选、孙永华、马国馨、傅子平……航空航天、建筑、医学、激光、水土保持等各条科技战线上的“科技之星”纷纷登上这个专栏。

“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要的一环是让全社会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科技人才在发展科技事业上的关键性地位。在这一点上,科技宣传工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能量。《北京日报》一年来对‘科技之星’的宣传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共鸣,已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时的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评价说,“‘科技之星’这一宣传形式的出现,在报界开了科技人物宣传的先例。”

《宏志班的故事》掀起全国助学行动

1995年9月,广渠门中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宏志班。

《北京日报》记录幸福,也为困弱者送上微光。

翻阅着手里那本《〈北京日报〉宏志班报道集》,首任“宏志妈妈”高金英的思绪回到了26年前。

1996年1月5日,《北京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长篇通讯《宏志班的故事》,著名作家梁秉堃以《北京日报》特约撰稿人的身份讲述了发生在广渠门中学宏志班里的故事。

故事里,韩颖去给班里买暖壶却只买了两只暖壶胆,找废弃暖壶皮装上,自己刷上油漆,全班同学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王萍住在垃圾楼上,她的很多衣服是垃圾堆里捡来煮干净穿的;田伟的妈妈因精神失常走失,他在参加电视台新年晚会录制时,看到一个关于妈妈的节目,便不顾一切地冲出去寻找妈妈了……

《宏志班的故事》见报后,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共鸣,编辑部的热线电话铃声不断,读者被学生们在逆境中发奋学习、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精神深深打动,由此展开了一场全社会资助宏志班贫困学生的爱心活动。

素昧平生的老人从首钢骑自行车来到学校找田伟,掏出50元钱塞给他;一位中年妇女把一张一万元的存款单捐给宏志班……大家纷纷向宏志班伸出援助之手,每天登门者络绎不绝。

宏志班这54个孩子是幸运儿,北京城近郊区可能还有不少贫困生,他们升学的问题怎么办?1996年1月11日,北京日报社倡导的“宏志行动”开始启动,提议在城近郊区所有重点中学都开办一个宏志班,北京日报社自己也连续3个学年资助密云二中开设了宏志班。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鸿鹄班”“自立工程”“助学工程”“春雨工程”“雏鹰基金”不断涌现。

如今,宏志精神在全国家喻户晓,宏志班甚至开到了雪域高原。越来越多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由此改变了人生命运。

1996年1月5日,《北京日报》1版

1996年1月11日,《北京日报》1版

捐电脑下乡乐坏山里娃

1999年底,即将迈入新世纪,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中,电脑将发挥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闲置的电脑重又开机,让贫困乡镇的孩子同城里的孩子一样,站在同一条信息技术教育的起跑线上!”1999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头版刊发《关于开展文明工程捐电脑下乡活动的倡议书》,号召大家为山乡孩子捐建电脑教室。看到消息后,一些单位和个人马上赶到报社,北京日报当天代收电脑14台;第4天代收34台;到2000年3月2日,首都各界认捐电脑2000台;两年后,捐赠数量达到了3000余台,建成了60余个文明工程电脑教室。

当经过维修调试后的电脑陆续送到京郊贫困山区,一个个“文明工程电脑教室”落成时,山里娃无不欢呼雀跃。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门致信北京市,对“文明工程捐电脑下乡”活动给予肯定,并希望“继续坚持这样做,形成一种机制,其他城市的领导也能号召一下,像北京这样做起来”。

培养学生,还要激励教师。1985年7月,北京日报社设立“人民教师奖”,鼓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热爱教育工作,积极参加教育体制改革,搞好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当年9月4日,在第一届全国教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荣获北京日报社“人民教师奖”的40名教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礼堂登台,领取了镌刻着彭真同志题词“人民教师光荣”的纪念品和奖金。他们还参加了“北京日报教师夏令营”。1999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1版

北京日报组织“文明工程捐电脑下乡”活动,为农村学校建电脑教室。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 

北京日报创刊70周年 我们的脚步

编辑:高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