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7 07:13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城市定位随着时代变迁有所调整,但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定位一直没有改变。70年来,北京日报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挖掘珍贵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坚定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1984年,修复慕田峪长城。叶用才摄
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修复长城赞助活动题词。
1984年7月6日,《北京晚报》1版刊登习仲勋同志的题词
“修我长城” 掀起文保捐款热潮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其基础在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984年7月5日和6日,《北京晚报》和《北京日报》分别在1版刊登了一则消息——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加速修复长城重点地段,举办“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
倡议发出,社会参与踊跃。活动进行到第8天,设在市文物局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赞助活动办公室,已收到全国各地20多个单位、40多名个人的赞助款40万元。赞助人来自社会各界:工人、学生、解放军战士、京剧艺术家、个体户、退休工人、离休干部……
中影等三家单位举办两天电影义演,票款收入除掉基本开支外,全部捐献;首都医院(现在的北京协和医院)举行星期日义务门诊捐献活动,百余位名医为修复长城作贡献;中央电视台将春节晚会赞助券收入100万元捐赠,用于修复北京地段的长城……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开启了社会集资修复国家重点文物的先例,邓小平、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为活动题词,从而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中掀起了保护长城、修复长城的热潮。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影响最大、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社会集资活动。到1994年时,活动已开展10年,共收到海内外修复长城赞助款6000余万元,有关部门用赞助款修复了八达岭长城北八至北十城台、慕田峪长城三座城楼、司马台长城、沿河城长城等共计14处长城重点地段。1987年,万里长城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下,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上,新亮点不断呈现。《北京日报》聚焦文化中心建设,推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用文字和镜头讲述古都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读书竞赛 《北京日报》三次增印
▲1983年的一天下班后,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前,青年聚在一起讨论“‘振兴中华’读书竞赛”知识测验试题。
建设文化北京,从全民阅读做起。
1983年5月22日,《北京日报》头版刊发了《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报道,号召凡在本市工作的职工,都来参加,个体户劳动者和待业青年也可以参加。倡议发出后,人们参与踊跃。茶余饭后,平时喜欢轧马路、逛公园的年轻人纷纷围坐灯下,读书看报,认真答题。这项活动,前后吸引百万职工参加,盛况空前。此后3个月里,《北京日报》又连续发表了《北京市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一九八三年推荐书目》《引导职工通过读书活动进行自我教育》等多篇报道,推动读书活动全面铺开。
为推动读书活动广泛开展,北京日报还举办了一次“‘振兴中华’读书竞赛”知识测验。测验试题在报纸上公布后,《北京日报》一时成了“紧俏品”,尽管当天增印了23万份报纸,本市大部分邮局的零售报纸还是销售一空。鉴于此,《北京日报》连续三次增印,共发行了80多万份刊有测验试题的报纸。
知识答题将读书活动推向高潮。此后,这项活动继续向纵深发展。第一年,全市共有45万人参加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读书小组达4万个,有6万多人在各种场合进行读书心得演讲,各行各业形成了一支数以万计的读书骨干队伍。到1986年,全市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已超过100万人。可以说,“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帮助群众养成阅读习惯的积极影响,也为后续推广“全民阅读”奠定了基础。
1991年9月4日,首届北京图书节开幕。此后20余载,北京图书节渐成首都文化生活中的品牌活动。
新时期,数字阅读兴起,实体书店举步维艰。《北京日报》刊发的《走还是留,第三极书局命运待决》《民营大型书城将告终结?》《北京实体书店逆境求生》等一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对“留住实体书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诉求。
2013年7月,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就扶持实体书店的相关政策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5年以来,北京持续开展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引导。到2021年底,全市实体书店超过2000家,万人拥有实体书店0.93家,居全国首位,居民综合阅读率领跑全国。
今年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评选结果揭晓,“‘书香京城’建设推动全民阅读深入人心”入选其中。
百花齐放 新时代评选“影视榜样”
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决定了北京要在文艺创作上引领风气之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坚定文化自信,开创文艺繁荣新局面,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956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6版
1956年11月10日,一篇《读者们,请回答我们的问题》刊发在当天《北京日报》6版,“在今年映出的我国故事片中,你最喜欢哪一部?你最喜欢哪位演员?”“大家为自己喜爱的影片、演员,来争取荣誉吧!这种荣誉,意味着群众普遍的支持;对电影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最热情的鼓励。”这是《北京日报》创刊以来首次开展最受欢迎的国产影片和演员评选。消息一经发出,引起广大读者关注。有少数民族观众用本民族文字书写了选票,甚至有不识字的观众请人代笔参与,足见活动影响之广泛。
1957年1月12日,《北京日报》刊发《1956年最受欢迎的影片和演员是谁?》一文,白杨、张良等入选。当天,还有一篇《当选演员的话》同步配发,投票选出的5位最受欢迎的演员亲自撰文,感谢读者的肯定和喜爱。
此后两年,《北京日报》继续在每年11月发布最受欢迎国产影片和演员评选的消息,一如既往获得读者们的大力支持。1957年的评选活动吸引了17279名热情观众参加投票;1958年,参与人数达到20187人。1959年,为了适应我国的电影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十年所树起的新高峰,《北京日报》扩大了推选观众最喜爱的国产影片的名额。
在关注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北京日报》也时刻关注着传统艺术形式的突破。
1964年1月开始,《北京日报》组织了一次历时半年的关于京剧改革问题的讨论,主旨在于提倡演现代戏,反对认为古老剧种无法表现现代题材的观点。1月23日,《北京日报》头版刊发了《古老的戏曲和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一文,是这场讨论的重点文章,也引发了戏曲界工作者和广大观众就如何对待各种戏曲题材、如何对待不同剧种、如何对待传统技巧、如何对待戏曲现代戏的质量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进入新时代,《北京日报》持续在文化领域发挥党报引导作用。2019年1月26日,由北京日报社主办的“影视榜样·2018年度总评榜”榜单揭晓暨影视论坛在京举行。除了剧集、演员,综艺节目也纳入了评选范围。影视榜样通过榜单评选,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彰显党报舆论引导力,倡导主流文化价值取向。同时结合业内专家和大众市场反馈,优选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赢得良好市场口碑的文艺作品,丰富百姓生活,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添砖加瓦。如今,这项评选活动已持续4届。
2021年度影视榜样评选活动海报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