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家 抖落岁月风尘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林靖

2022-09-28 06:32 语音播报


1999年12月19日,隆冬的午夜,“站在高大的计时牌下的人,注定要成为珍贵历史时刻的目击者和见证人。”天安门广场上,瑟瑟寒风之中,北京日报记者彭俐与参加迎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晚会的三万人一起读秒。

“读四百多年澳门的沧桑,读自1840年以来祖国母亲所遭受的一次次凌辱,读社稷为怀、恫在抱的志士仁人为神州圆梦而做的前仆后继的努力……”彭俐看向周边:世界也在读中国。广场上的250多位外国记者正在把回归庆典盛况告知全球。

继香港之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再次成功实现,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大业征途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区政府成立;首都北京举行盛大联欢晚会欢庆澳门回归……1999年12月19至21日连续3天,《北京日报》以平均每日八九块版的震撼之势,多版面、大篇幅、规模宏大地集中报道了澳门回归事件。

1999年12月20日推出迎澳门回归专版。

面对重大题材报道时,北京日报社各部门之间常常会打破壁垒,协同作战。澳门回归前,由指挥家徐锡宜率领的中国音协爱乐男声合唱团前往演出,北京日报文体新闻部记者彭俐随团采访。出发前,他在报社遇到时任京华周末主任的宗春启。对方听闻其将赴澳,当场邀约他为京华周末版撰写有关澳门的整版文章,双方一拍即合。

当时,很多内地居民没去过澳门,对当地风土人情不甚了解。彭俐花费一两周的时间翻阅资料,对近代史颇感兴趣的他查到了在澳门的孙中山诊所等重要线索。但资料中只显示孙中山是澳门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籍西医师,并开办了中西药并用的第一个私人诊所,在此义诊一年,诊所的具体地址却不详。

为了让文章呈现历史厚重感,彭俐抵达澳门后,不仅乘坐二十几站车找到美丽的黑沙滩,前往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博物馆,记录在当地受欢迎的粤菜小吃,了解澳门风情;更是到访大三巴与大炮台,在莲峰古庙寻觅林则徐的足迹,亲见馆藏的时任钦差大臣巡阅澳门的林大人组织翻译的《澳门新闻纸》和中国水师战船模型,寻访孙中山诊所。

1999年12月,本报记者彭俐在采访时与澳门警察合影。

沿街边问边寻一天,当彭俐终于见到门上标注“孙中山纪念馆”的小洋楼,以及孙中山青铜像上方墙壁上的斗大汉字“天下为公”时,心情激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为此励精图治数十年,若他在天有灵,看到国家强大、澳门回归,会多么欣慰啊!”

“来到澳门,这也是我们自己的家,一切却又那么新鲜。”初踏上这块中国的领土,彭俐感到幸福和兴奋。“澳门的每一块砖,我都觉得非常亲切,趴在地上看。面对这个城市的人们,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我在大三巴牌坊下久久徘徊,在澳门街道上行走,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心跳都不一样。这次采访非同一般,与祖国的脉动紧密相连。我没有采购物品,只带了《澳门探澳》的报道归来,这是最好的纪念品。一个记者能在一个历史节点,记录他民族和国家的盛事,是一种骄傲和荣耀!”

澳门回归之夜,在首都北京,北京日报派出多位文字和摄影记者在天安门、首都体育馆,在各处欢庆的人群中穿梭采访拍摄。

“昨晨子时,我们熬红双眼,心潮激荡地目睹了澳门抖落岁月风尘,重又迈进祖国家门的场面……”记者徐雪梅和贾薇的文字传递出澎湃的激情——“昨夜,我们再度相邀,欢聚首都体育馆,用热烈的舞蹈,激情的歌声,庆祝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两位记者看到刚参加完天安门广场庆祝活动的歌唱家杨洪基赶来,他的一曲《团聚》饱含12亿中国人的幸福和狂喜。1997年他就参加了香港回归庆祝活动,“我为能够成为两次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感到自豪。”

“当时能参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事件报道,对于一个年轻记者来说十分难得,我感到幸运和自豪。”徐雪梅在稿子里记录下人们的心声,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澳门的回归作证,回归的香港作证;中国的过去作证,中国的巨变作证,中国人民一定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缔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享这一轮明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 

北京日报创刊70周年 我们的脚步

编辑:实习编辑 高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