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 14:34
瞬间
2012年12月7日,北京急救中心医生王雨竹随车抢救一名车祸伤者,一段本该5分钟内抵达的路程,因鲜有车辆避让导致时间不断拉长,直到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生命逝去。她的微博得到了北京晚报的关注,由此引发了关于“生命通道”的系列报道与大讨论。“打通生命通道”这场变革,正是从这里开始……
北京急救中心医生王雨竹接受记者采访
“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几乎无车避让,可悲。”王雨竹的这条微博被北京晚报社区新闻部值班副主任王海涓发现,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条微博背后是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抢救生命是与死神赛跑,除了周末常见的拥堵,是什么让这座城市在生命面前表现出不应有的冷漠?于是,她立刻安排记者找到王雨竹做进一步采访。
2012年12月9日,《北京晚报》刊登了《3公里路120急救车走了40分钟:生命通道被堵伤者身亡》的报道。一时间,对“生命通道”的关注与讨论迅速发酵:上千名读者给晚报发邮件互动;数万名网友在微博上发表观点;新华社、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央视《东方时空》也引用和评论该篇报道……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北京晚报编委会决定举报社之力,动员各方力量,深入探讨生命通道究竟“堵”在了哪里?
2012年12月10日至14日,《北京晚报》连续推出5期系列报道。多名记者连续5天跟随120救护车出诊,了解“生命通道”的现状,对如何保证其畅通,如何建立保障机制进行深入采访。其他记者分头采访立法、交管、卫生等职能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希望推动相关立法的出台。
一场关于“生命通道”的城市综合治理改革开始了——
在《北京晚报》与众多媒体的大力呼吁下,同年12月12日,市卫生局应急办召开《北京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研讨会。12月13日,卫生部牵头制定政策,其中包括《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北京市地方急救法规也进入立法调研阶段。12月14日,市公安局、卫生局、应急办、交通委、市政市容委联合启动了应急交通勤务机制:在紧急情况下,急救车、消防车或其他应急救援车如遇严重拥堵,在交管局指挥中心值班的应急指挥员将统一协调,迅速开通绿色通道,保障应急车辆的通行。至此,“生命通道”的畅通有了制度保障。
瞬间讲述人
王雨竹
经过媒体的不断宣传,北京市民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意识,并掌握了具体的方法,看到救护车后都会自发地礼让。
据北京急救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底,从接到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目的地,车辆平均反应时间为15分钟内,城区内平均为10分钟内。这一数据,比5年前缩短了3分钟。
有温度的新闻不断涌现,佐证了“让出生命通道”的种子已经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展现出向上向善的力量。这样有温度的新闻也起到了正向反馈的作用,进一步唤起了市民“让出生命通道”的意识。《北京晚报》的力量,不仅推动了制度建设,更唤醒了礼让救护车的全民意识和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