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17:10
和朋友合力,李春增将一百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送上云霄,在碧蓝的天空下,这只特殊的风筝“牛头鹿角眼如虾”,眼睛还可以随风转动,活灵活现之余也不失龙的矫健与威严,成为运河上空一抹独具特色的风景。
李师傅在依据图纸比对竹篾
在北京风筝界,“老龙头”李春增算得上名人,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堪称一绝,九龙头风筝在北京更是独一份,所以人送外号“老龙头”。
李师傅制作风筝的部分工具
走进老李的家,仿佛进入了一个家庭版的风筝博物馆。客厅墙上,依次摆放着已经完工的龙头、沙燕儿等传统风筝。一间书房已经被他改造成了工作室。工作室里除了一张上下铺床,就是一张桌子。床上摆满了制作风筝时用到的竹子等工具,焊枪、钳子、锥子、剪刀、针头线脑等工具塞满了这间小屋。指着床上的鸡毛掸子,老李笑着说:“以前做龙头蜈蚣风筝还得现买大公鸡,不为吃肉只为要鸡毛来装饰龙片,后来改买鸡毛掸子,直接拆开来用就行了。”为了做出好风筝,老李舍得花钱,老伴风趣地说:“那时候,家里隔三差五就吃鸡。”
李师傅丈量竹篾长度
每天,老李除了游泳,最大的爱好就是做风筝。上午,他坐在桌前,戴上眼镜,打开抽屉取出工具,独享一个人的风筝世界。
制作风筝的工具,很多都是老李DIY的。“买不着合适的,就自己瞎琢磨。”做龙头蜈蚣风筝时为了保持平衡,每片龙片都要尽量减小误差,为了让龙片左右两端相连的线体长度一样,他用废弃的装修材料制成了“平衡仪”,巧妙地解决了龙片线体长度问题。
李师傅用小刀劈出薄厚一致的竹篾
退休后老李才爱上了风筝,北京的大小公园里,哪儿放风筝的多,他就到哪儿去学、去看。为了做好风筝,2009年老李曾专门跑去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参观学习,看见现场参展的龙头蜈蚣风筝,回来的第二天他就和邻居一起琢磨,三个月后俩人合作的60多米龙头蜈蚣风筝,成了当时北京唯一的“龙头蜈蚣”风筝。
龙头蜈蚣风筝集合了立体风筝和串式风筝的特色,由手工扎制的立体龙头和许多带有龙桄的腰片组成,是潍坊风筝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制作工艺之繁杂、难度之高,堪称世界风筝之最。
李师傅制作的“龙头”堪称一绝
龙头是整个风筝的灵魂,难度甚大,绑扎更是困难。所有工序都由手工制作完成,完成一个龙头的创作往往需要一个月之久。老李制作的龙头,需要120根粗细不一的竹篾,其他还有龙角、龙珠、龙腮、龙舌等几十个部件,都要分别制作,再经过破竹、定型、捆扎、裱糊等17道工序才能完成。他设计制作的“九龙头”更乃京城一绝。大龙头上又被分别装饰了8个迷你小龙头,80米的龙头风筝体形庞大,制作一个九龙头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光是摆龙串就得有十分钟的工夫,放飞过程也需要多人协作。“九龙头”风筝也经常受邀参加北京市风筝界的重量级活动。
为了让风筝飞得更稳,老李在制作时会根据风筝的受力和升空观赏的角度对风筝的龙头造型做调整,整体轮廓更加硬朗,吻短口方、眼睛宽大,甚至可以随风转动,显得活灵活现,也不失龙的矫健和威严。为了方便携带,龙须、龙角、龙腮、龙珠等零件都可以拆卸下来。
李师傅家中挂满了各式风筝
这么多年来,风筝达人老李已经从业余选手成为专业选手,软翅、硬翅、串、板子他都能制作完成,还多次参加风筝比赛和展览,获奖无数。他已经熟练掌握了风筝制作的全套流程及扎、糊、绘、放等技艺。由于痴迷做风筝,李师傅十多年来制作了无数风筝,既有108片6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也有巴掌大小的扎燕。可除了自己收藏参展赠送亲戚朋友外,老李没有卖过一只。
风筝作为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在北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普及性高,而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有着它承载的特殊文化意义。风筝放飞、比赛交流,不仅能调动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体育生活,还促进了众多风筝爱好者们互相交流学习。
李师傅和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
随着城市副中心大尺度扩绿、增绿、建绿,适合放风筝的场地越来越多。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居民踏青、露营、放风筝……尽情享受副中心的美景蓝天。城市副中心非常重视风筝文化的推广,自201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全区风筝比赛,北京国际风筝节曾连续三届在副中心举行。区风筝协会相关负责人郑德宽介绍,作为全市各区中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正式注册的风筝协会,通州区无论在龙串风筝、传统风筝,还是花样盘鹰、软翅硬翅类风筝中,风筝技艺在全市均名列前茅。目前,全区一半的乡镇街道都设立了分会,或有自己的风筝队伍,区风筝协会每年还会进社区、学校,推广风筝文化,让这项非遗文化走进更多市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