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镇: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作者 陈施君 唐建

2024-01-05 00:41 语音播报


“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明代诗人这样形容张家湾古镇的瑰丽繁华。岁月更迭,曾经的“大运河第一码头”张家湾如今正在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焕发出新生与活力: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民生“底色”擦亮群众幸福“成色”,美丽乡村风景如画,运河和红学文化历久弥新,张家湾镇正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张家湾镇党委书记邹海涛表示,张家湾镇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引领,以区委“三大三强”活动为抓手,按照“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工作思路,持续提升镇域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推进各领域工作,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贡献张家湾力量。

基层治理

新时代“枫桥经验”

2023年11月,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发布,通州区张家湾镇“一核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获评全国精品案例。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张家湾镇兼具城市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三种城市空间格局,治理结构复杂,群众诉求量大。2019年7月张家湾被纳入北京市治理类街乡镇,2020年接诉即办排名全区末位。

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镇党委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党建引领 多元有你”基层治理思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积极探索“一核多元共治”模式,打造“多元共治”与“村民自治”双轮驱动的治理新格局。镇党委织密组织平台,创新组织设置,先后建立接诉即办党支部、南北融合发展联合党支部等功能型党组织,进一步深入推进“一核多元 一米网格”张家湾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项目在组织建设上的探索和落实。

在线下,全镇打造基层治理实体阵地,融合“共治共建共享”理念,以“法治、德治、智治”为主线统筹设计,建好“法治湾家”“幸福湾家”“文化湾家”“智慧湾家”,承接多元力量实体入驻参与基层治理。在线上,强化科技赋能,开发“湾事通”小程序,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小程序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达2.3万次,处置群众反映诉求3700余件;建设“智慧张家湾”平台,汇集全镇“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信息,融合接诉即办、网格化管理等系统资源,形成数据分析与指挥调度,推动基层治理进一步精细化、智能化。

聚焦接诉即办工作,镇党委坚持每日调度,深化主动治理,加大周期性、季节性、潜在性问题清单梳理力度,及时进行预警提示,充分发挥网格严密的“格式化”治理优势,借助多元主体力量化解接诉即办工作难题,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以“三大三强”和“讲政治、转作风、提能力”活动为引领,全镇上下不断深化“鉴事见人 建情”“有事没事转一转”“三民三量三心”走动式协商工作开展,持续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不诉自办”方向转变。“您反映的电路频繁跳闸问题我们收到了,赶紧来当面向您道歉,接下来会全面排查原因。”接到诉求后,村干部第一时间联系了电力部门,一同来到村民家中。

“二婶,您家房后边摆上那花,现在没车轧了吧?”后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继刚骑上自行车,开始了一天的巡村工作。该村已连续21个月无市民诉求,成为城市副中心基层治理“排头兵”。在张家湾镇,“有事没事转一转”已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干部们以“转一转”的方式检视工作、转变作风,建立村“两委”包片联户机制,打造服务群众管家团,深入群众,贴心服务,自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反馈并解决问题1871件,最大限度将矛盾诉求消除于未然、化解于无形。

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动下,全镇接诉即办实现“降量提质”。2023年4月,张家湾镇成功退出北京市“治理类街乡镇”,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能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取得初步成效。2023年1-11月累计承办诉求16027件,同比去年下降18%。1-11月,市直派成绩位列全市第121名,同比提升134名。

六小村棚改

圆了安居梦

2023年最后一个月,张家湾镇“六小村”棚改项目签约完美收官,已有1669户村民签约,项目整体签约率达98%,其中唐小庄村、瓜厂村、宽街村实现100%签约。

“我盼了10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签下这个名字,心里就彻底踏实了。”签约奖励期首日一早,张湾镇村代女士一大早就赶到棚改总指挥部排队,并于上午8点顺利签订了搬迁补偿安置协议。“将来安置房选哪栋、哪层,选什么样的户型,心里早就想好了。”

“六小村”棚改项目是群众期盼已久的惠民项目,共涉及7个村1703宗宅基地。该项目是通州区近年来由镇级政府单独作为主体牵头实施的第一个项目,需要克服体量大、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

为确保张家湾古镇建设加快推进,不辜负“六小村”村民的期待,2023年6月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张家湾镇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棚改始终,以区委“三大三强”活动为统领,组织党员干部在一线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实现“强素质、强作风、强效能”,与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无缝衔接。

结合“四下基层”工作要求,镇里探索实施了以“四分四抓”为主要内容的棚改工作法,通过“四下四上”工作机制,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下基层、上一线,不断取得突破,实现棚改工作高质量推进。作为包标领导的10名班子成员始终冲在一线,主动认领任务,夜以继日深入村民家中,积极宣传棚改相关政策,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让百姓心服、使群众满意。镇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召开工作例会30余次,带领500余名工作人员累计完成入户清登1730户、洽谈1600余户,解决各类纠纷800余次。

党建引领下,棚改项目成立了总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和7个棚改临时党支部,127名临时党支部党员带头入户160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需求500余条,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打消了村民的顾虑,以专业赢信任,以真心换贴心,用奋斗诠释责任担当。

乡村振兴

颜值内涵并重

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景。张家湾镇总面积105.4平方公里,下辖57个行政村,其中47个平房村。全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步步勾画乡村振兴幸福图景,书写城乡融合华丽篇章。

“我家就住在里二泗村,等于住在公园里。”村民林先生说。从工业腾退地变身有山有水、有景有绿的生态绿肺,张家湾公园依托古村古庙的乡愁,重现漕运古镇千年前的景致,打造出精致的江南景观。2023年春季,公园二期工程营造了庞大的候鸟森林,大量果类植物的成熟时间均匀地分布在一年四季,以确保栖息在此的鸟类有充足的食物,公园四季葱茏,鸟语花香。

美丽乡村,美在颜值,更美在内涵。走进烧酒巷村,映入眼帘的是装修精美的民宿,门口栽种了红艳艳的紫薇,艳阳下灿烂秀丽;临路的篱笆院墙爬满月季枝条,重瓣的、单瓣的,颜色各异的花朵,品种繁多;走进院子,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赏心悦目。张家湾镇聚焦本土特色优势,提升乡村建设整体水平,补齐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根据村庄特点、历史文化、产业定位,打造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村庄,推进民宿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夏日悠长,蝉鸣蛙唱,在张家湾镇北京葡萄大观园,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掩在藤蔓下。张家湾自古便是沃野千里的膏腴之地,自元朝开始种植葡萄,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被称为“北京吐鲁番”,张家湾葡萄2013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近年来,张家湾镇擦亮葡萄金名片,举办葡萄采摘文化节,举办农产品集市,以葡萄大观园、中兴万佳生态农场为龙头,形成集观光休闲、美食品鉴、农产品购买、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园区集群。除了葡萄外,全镇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在碧海圆试验培育番茄、草莓、萝卜等新品种农产品,以点带面引领张家湾特色农产品快速发展。

在探索林下经济方面,全镇积极打造“森林+”发展路径。以集体林场为主导,与村集体合作,采用林菜、林药等模式,增加单元面积土地的农产品产量。林场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开发500亩药材基地;后南关村尝试种植赤松茸,预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南大化村利用林间空地拱棚内试验种植赤松茸,预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文化圣地

红楼一梦张家湾

张家湾还是文化繁荣之地。一条运河通南北,古时这条大运河在通州的起点就是张家湾。漕运史虽然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过往,但它流淌的文化内涵仍深藏在张家湾的基因中。

2023年,张家湾镇以大运河历史脉络为线,以运河文化、红学文化为魂,充分发挥张家湾漕运古镇、红学重镇这一突出优势,着力塑造靓丽文化名片,全力推进“红学圣地”建设工作。

碧波荡漾的萧太后河上,通运桥古朴典雅,散发着历史的沧桑味道,深深浅浅的车痕仿佛无声诉说着大运河北端码头商业的繁华。目前,张家湾城墙遗址及通运桥文物保护与修缮工程已基本实现主体完工,古城遗址及通运桥周边正进行环境整治,下一步,还将根据考古勘探成果,在张家湾古城区域建设遗址公园。

2023年9月,为期三天的张家湾古镇红学文化雅集活动吸引了众多红迷,红学大讲堂、文化论坛、文化市集、“超越时空话红楼”等主题活动精彩不断。微博话题阅读量超3亿人次,活动新闻发布账号辐射粉丝超8606万人,互联网视频播放量超514.5万次,活动总曝光量超3.23亿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张家湾镇知名度和红学文化影响力,其中,超越时空话红楼直播栏目开创国内剧目IP直播先河,超过74.1万网友在线观看。这场活动打响了张家湾镇的红学品牌,为副中心文化繁荣兴盛注入了新活力。

邹海涛表示,下一步,张家湾镇将加快推进古镇建设,将张家湾镇打造成漕运名镇、设计高地、红学圣地,进一步书写大运河浩繁遗产的生动注脚。未来的张家湾,将成为古今记忆交汇地区、漕运文化展示窗口、文化功能融合节点和文化旅游休闲胜地,成为人人心向往之的绿色、宜居、人文、智慧小城镇。

聚焦副中心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