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3 14:28
9.10
师恩如海
前言: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制定的目标和任务,迎接全国第39个教师节,积极探索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向,发扬优秀师德师风,党委宣传部特设“师德先锋”教师人物系列专题报道。此次专访人物为我院2022年度“师德先锋”称号获得者、音乐剧系党总支副书记郑欣闻笛。
郑欣闻笛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剧系党总支副书记。中国音乐剧协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音乐剧协会理事,中广联合会文化艺术视听传播委员会理事。
戏剧影视学表导演艺术研究博士,音乐学声乐演唱研究硕士。
主要艺术与教学实践:
在歌剧《江姐》《白毛女》、话剧《红白喜事》《北京人》、音乐剧《家》等中均出演主要角色;担任教学演出剧目《家》《名扬四海》《为你疯狂》《春之觉醒》《拜访森林》《美女与野兽》《幸运的家伙》《八女投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侠影·咏春》等音乐剧的声乐指导。
个人奖励:
主讲课程《音乐剧演唱》获得北京市本科教育教学“优质本科课程”奖、国家第二批本科一流课程认定;中央电视台全国第十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荧屏奖;中国文化部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比赛特别奖;中国文化部主办的2004年中国“德艺双馨”大赛专业组金奖;中国文化部第六届金钟奖全国声乐比赛优秀奖;香港音乐家协会国际声乐公开赛优秀声乐导师奖。
发表论文:
《音乐剧在中国演剧体系中的探索之路——以音乐剧<家>的创作为例》《中国音乐剧歌唱表演体系构建》《戏剧下的音乐剧演唱—唱出你是谁》《从百老汇到好莱坞——歌舞片<马戏之王>的音乐剧美学呈现》《“声东击西”——谈音乐剧<Q大道>的音色设计与戏剧内涵》《戏剧指引的音乐剧声腔观念——以音乐剧<悲惨世界>声腔特点为例》等。
主要科研项目:
《音乐剧演唱方法研究》《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01
从声乐到音乐剧:
因热爱创新教学模式
2008年,从中国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后,郑欣闻笛来到中戏表演系任教,教授的是表演专业的声乐基础课。那年暑假正赶上表演系2005级音乐剧班毕业大戏《名扬四海》演出,她第一次参与了排练工作。后来,她先后担任表演系新疆班、2009级音乐剧班的班主任,并跟随前辈老师们学习了表演专业声、台、形、表的课程,彻底融入了中戏的教学体系,传承并拓宽了教学方法。凭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歌唱的熟练掌握,加上对戏剧这个新领域的了解,她认识了音乐剧,并爱上音乐剧。到了2012年,她在新成立的音乐剧系做了主讲老师,并于2016年考取了戏剧影视学表演导演艺术研究的博士。在这个过程中,她对“MUSICAL=戏剧+音乐”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开启了更为专业的从教旅程。
郑欣闻笛(前排左一)参加第九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
从教之初,郑欣闻笛就在思考如何去定义音乐剧演唱。在传统的概念中,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以戏剧作为基础,将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在一起,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艺术形式,结合对白与歌唱,用音乐、歌曲和舞蹈来展现戏剧冲突、表达人物感情、推动剧情发展。其中“音乐”无疑是音乐剧的灵魂,也就是以“剧”为引领,用多元化的声腔和音乐编曲表达“剧”和“乐”的一种整合,剧乐合一。
郑欣闻笛在CGTN节目中谈音乐剧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反复实践,郑欣闻笛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在低年级打牢基础,让学生重点掌握音乐剧演唱所需要的音乐和歌唱的基本素质(良好的音乐感觉,敏锐的听觉能力,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扎实的演唱技巧)。首先她会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人习惯,用“舒适圈”让他们对演唱充满自信和热爱,建立自由表达的感受,然后她再去打破这种“舒适圈”,让学生掌握规律,给他们建立起一套标准,也就是用“不科学的自然歌唱——科学的不自然歌唱——自然的科学歌唱”这个规律行进式反复循环练习,直到学生可以在“自由”和“规格”中享受起来,准确地掌握塑造人物性格的演唱能力。
郑欣闻笛在给学生上声乐课
随着现代音乐剧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在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因素给予同样重视的舞台上,因不同风格音乐因素的介入,作品的呈现更加丰富立体,为观众带来更具吸引力的观看体验。相应的,在歌曲的演唱方面,演唱者是“演唱”出了角色性格并推动剧情发展,还是孤立于剧情之外,只是作为歌词“发声”的工具,值得音乐剧教学者、创作者和演唱者思考。
出于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研究,郑欣闻笛将传统的戏曲声腔分类用于音乐剧演唱之中,是中国音乐剧演唱教学中提出“声腔”理论的第一人。在她看来,“声腔”虽然是戏曲用词,但在音乐剧演唱的阐释上,运用“声腔”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演唱更能服务角色,这样才能跳出传统歌唱观念中单一声腔的藩篱,关注在戏剧情境下“唱出角色”。只有探寻到最符合剧中人物的咬字、语气、重音及音色处理方式,不断贴近角色生活,真正做到“讲究”,才能将传统的中国元素用现代的表达方式传递给观众。
02
从“中华曲库”到师生同台:
与学生一起为音乐剧事业而奋斗
谈到郑欣闻笛老师,学生们都称她为“中华曲库”,因为她了解很多中外歌曲,而且总能找到最适合的歌曲,将学生富有表现力的个性和专业水平展现在舞台上。郑欣闻笛表示,她会将“曲库”里的歌曲用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比如在低年级培养兴趣阶段,她通常会选择比较符合学生基本条件和性格特点的歌曲,以及创作背景更能感染到学生、能引发共鸣的歌曲。在更高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她会选择很多不同风格、不同声腔的发声练习来让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专业的演唱。
在学生参加比赛或者面试的时候,她会根据对方的角色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剧目和唱段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这便需要老师有强大的剧目量和曲目量。她谈到,“自从成为了一名音乐剧老师,我在听、看音乐剧的时候,脑海就经常会对应到某一位学生,有时甚至会思考如何解决某一项教学难点,或者演员的发声系统运动如何运用在教学中。”
郑欣闻笛与2023届毕业生合影
2021年,学院实验剧团在天桥艺术中心进行音乐剧《家》的首轮演出,音乐剧系师生同台表演,郑欣闻笛扮演瑞珏一角。经过学院各系主创的打磨和几届音乐剧系学生的实践,该剧已日趋完美,它以西方整合音乐剧创作理念为基础,有效吸纳了中国传统戏曲、近代歌舞剧、民间小调等丰富的本土艺术形式,体现了用当代艺术语汇来进行“歌舞演故事”的中国音乐剧创作方式,是我院音乐剧系在中国演剧体系道路上的重要探索。
郑欣闻笛在音乐剧《家》中扮演瑞珏
这部剧郑欣闻笛已经指导过多次,但当她作为演员去诠释人物的时候,尤其是跟学生同台演出时,对人物的理解、处理与教授、引导学生去塑造角色还是有微妙差别的。作为一名中青年演员去饰演20岁的角色,她从体态、心态上都做了很大努力,进行了多次实验与练习。她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为了追求“少女感”,她会在学生的形体课上观察女生的脖子,总是力挺而修长,于是她也会刻意把双肩下压,下巴微收;在步态和语音语调上,她也会跟学生探讨什么样的声音和走路姿势更符合那个年代、身份、年龄。
在演唱上,她也是有压力的。虽然瑞珏的唱段并不多,但却不在她的最佳音域上,要把这些唱段唱好,就要有更加稳定的中低声区和更为清楚的现代吐字。于是,她尝试了多种方式进行练习,这些方法也丰富了她的教学,让她在日后帮助很多学生解决了中低声区问题。为了让教学更好地与舞台实践结合,培养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要的艺术人才,郑欣闻笛参加过很多实践演出,她在讲台上不断超越,在舞台上追求完美,让讲台和舞台相互成就。
03
从“闻风丧胆”到“笛砺前行”:
将思政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提到郑欣闻笛老师,学生们觉得她“外表高冷,内心温柔”,同时会用“闻风丧胆、‘笛’砺前行”来表达对她的尊敬和喜爱。每到一学期结束,学生们总会送给她一束花,然后拉着她一起在表导楼207教室拍一张合影作为纪念。
同学们在结课后送给郑欣闻笛的花
之所以让学生“闻风丧胆”,是因为郑欣闻笛对教学的高标准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她认为从教者不仅需要“传道受业解惑”,更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宽广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艺术趣味,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多年来她持之以恒地钻研学术、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育人模式,通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言传身教和生动鲜活的艺术实践,润物无声地为学生扣好从艺道路上的第一粒扣子。
她也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既要求学生感悟不同角色在规定情境下所体验的千面人生,更带着学生一起深入中西方音乐剧的百年发展历程,了解音乐剧的历史和不同国家音乐剧的特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突破定式,向经典学习,取其优长,以放眼音乐剧在中国厚积薄发之蓝图。
郑欣闻笛在“歌唱祖国”师生音乐会上演唱《永远跟你走》
音乐剧系党总支观摩音乐剧《觉醒年代》
此外,郑欣闻笛还在学院“歌唱祖国”师生音乐会当中演唱《永远跟你走》,录制《唱支歌儿给党听》,参与多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作。在担任音乐剧系党总支副书记后,她在开展好教学的同时也将一定的精力投入到支部的建设当中,希望与师生们一同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她在原创音乐剧《家》《八女投江》等展现革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剧目中担任声乐指导,在演唱设计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她希望为中国音乐剧在世界舞台上扬帆起航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郑欣闻笛担任音乐剧《侠影·咏春》声乐指导
音乐剧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呈
自从2018年我入学,闻笛老师就一直是我的声乐老师。我不是附中和艺校考上来的,而是为了上中戏,在艺考期间才学的声乐,没想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音乐剧,于是选择了音乐剧系。虽然我的音乐感觉和表现力很好,但唱的比不上班里的一些同学,因此一度很自卑。我属于男中音,但在国内音乐剧市场上大家熟知的都是男高音。所以我曾经很灰心,想去拍戏,不想学音乐剧了。闻笛老师知道我的想法以后,和我深聊了一次,她告诉我:“你不要这样想,以你的条件出去拍戏完全可以,但如果你喜欢音乐剧,你得再搏一把!而且你学的是音乐剧,唱的比重固然大,但你要用表演来带动歌唱!”从那之后,她就教我如何在歌唱中组织舞台行动,如何用“演”来帮助“唱”,比如高音没办法一句连过去,就用人物的情绪变化来缓一口气,准备一下再唱上去。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也一下子有了信心,否则我可能在大二的时候就放弃音乐剧了。
闻笛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对一首音乐剧歌曲进行创作。一开始要先执行谱面的要求,把歌的词和节奏规规矩矩地读出来,然后在节奏中用独白的方式去表达情感,当完成了这个步骤再加入旋律,讲述音乐剧里唱的故事和情感,也就是先严谨再自由。在演唱的时候绝不能跳出人物和情境,不能炫技或者讨好观众,不能为了唱去演这段戏,而应该为了这段戏去唱。她教授的方法让我逐渐形成了较好的判断力,在社会上出演音乐剧时也能坚守在学院学到的规矩。
音乐剧系2020级音乐剧表演班
俞王诗琪
闻笛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厉,但跟她相处久了,我就发现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她其实特别“护犊子”,对学生也非常“走心”。上学期最后一节声乐课结课考试的时候,我们在上边唱,她就在下边哭,因为我们朝夕相处了三年。
音乐剧系的声乐课是七人一组,都是一对一上课。闻笛老师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风格特点量身定做曲目,然后进行辅导。她有时候还让我们坐在地上、靠着墙开声,通过各种稀奇古怪又有趣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演唱上的问题。而且她不会直白地指出你的问题,而是引导你自己去琢磨,所以上她的课就像“挂专家门诊”,能找准自己的问题,然后提升专业水平。在这三年当中,我们更加明确地知道未来如果要做一名音乐剧演员,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郑欣闻笛给学生做练声训练
在网课期间,她还给我们上了很多理论课,让我们做中外音乐剧史的PPT,还会给我们一段时间去打磨和沉淀自己,去学习一些传统的或是没那么“好听”的音乐剧作品,了解更多种曲风,而不是只接受已经成熟的作品或者离现在很近的作品。这些理论课让我们更加了解音乐剧的历史,也拓宽了眼界、提升了内涵。她还要求我们创作每首歌的时候都要做背景调查,了解这部作品和剧中的人物,而且要写出人物小传。这些扎实的基本功训练都让我非常受用。
图片由郑欣闻笛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