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行走京华大地 谱写青春乐章
北京印刷学院

2023-09-29 10:03


原标题:行走京华大地 谱写青春乐章 北京印刷学院“‘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暑期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共同开展“‘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六大机制14个具体项目。北京印刷学院作为16所首批入选高校之一,参与行动计划“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五大机制10项具体项目。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项目落实,成立工作专班,多次在党委常委会上汇报研究项目落实,把行动计划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进行统一部署启动。在学校原有项目的基础上,43支学生团队、659名学生,围绕“‘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在京内外进行各类文化实践服务活动,绽放青春绚丽光彩。

红色行:研究传播红色文化精神

以北京红色印迹为站点开展研学,用短视频记录红色记忆、讲述红色故事……在行动计划推出的“红色行”行动中,北印师生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之中。

“红色行”“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融合学术性与趣味性,依托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进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媒介研究”与“《社会主义讨论集》研究”,并指导学生从史料挖掘和研读出发,经过艺术创作,故事化呈现红色历史片段,制作红色文化传播视频。目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媒介研究”入选“守常研究院”首批研究课题,红色文化传播视频已完成第一期的拍摄和制作。项目研究成果也将作为思政课教学生动素材进课堂。同时,学校深化拓展研学项目,建立校馆共建育人长效机制,在“北大红楼”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复制项目在京开展模式,暑期项目团队学生返乡,在线与指导教师沟通,在河南、云南、江西等地进行红色报刊史料挖掘,实现了行动计划由北京辐射到全国各地的预期设想。

在中法大学旧址研学

在北大红楼研学

项目指导教师、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袁雪,与学生一起实地走访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系列旧址,学生们看到了在新闻史课堂上学到的红色报刊实物,兴奋不已,现场与老师一起重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点。“教学相长,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依托首都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历史遗存、人文精神和红色故事,为未来的教学与科研储备了鲜活的思政素材。”项目参与学生张莉认为,通过挖掘研读红色报刊,感受到先辈们铮铮铁骨以及他们为穷尽真理殚精竭虑的精神气,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的烟土气。我们要努力,拼命地向前,跑向我们更美好的明天!

“红色行”“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项目,经过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多轮培训与考核,10名学生志愿者开启了自己的展馆讲解服务之旅,以新时代青年之声传播北京红色故事,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

讲解考核

上岗讲解

“作为从小在香山长大的香山人,我对香山的‘进京赶考’史有着独特又深刻的情感。我将用青春之声讲好红色故事,在讲解服务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展现北印学子应有的青春风采。”项目参与学生赵伯麟说。

“红色行”“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项目,把项目开展与学生党建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建13支团队七十余人,深入红色教育基地进行视频拍摄和制作。目前,该项目已完成12部红色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其中《红色香韵 :青春奋进的誓言》《跨越时间的红楼之旅》《青春》三部作品将进入第一批上线展示环节,《红色香韵:青春奋进的誓言》作品也被选中将进入网络展播首页展示环节。

在北大红楼拍摄视频素材

《红色香韵:青春奋进的誓言》视频封面

项目负责教师、新媒体学院学工组组长谭锐表示,随手拍活动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深化党史国情教育,锤炼党性,激发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系列活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担当新的文化使命,谱写更加壮美的篇章!项目参与学生王衍霖表示,通过重温红色足迹、挖掘红色历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以短片的形式激励当代青年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项目参与学生李溪洁表示,在拍摄中,我看到了志愿者们眼中闪烁的自豪和对历史的崇敬。这不仅是记录,是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通过镜头让红色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古都行:加强文物保护活化利用

“古都行”“慧眼识文物 文脉心中传”项目,由首都博物馆与学校设计艺术学院合作开展。首博提供了白玉绶带鸟衔花形玉佩、铜坐龙等六件珍贵馆藏文物,学校设计艺术学院把项目落实纳入课程思政,授课教师带领150余名学生进行文物观摩,设计了超过450款方案,通过初步筛选,8个方案小组参加了学校和首博联合举办的文物活化利用设计遴选会,由双方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对遴选作品进行设计优化,最终选择铜坐龙作为主打设计目标,设计制作出铜坐龙榫卯装配潮玩,以及冰箱贴、马克杯、书签、配饰等系列产品。

暑期,入选拍摄了《中国365个故事——遇见博物馆》节目,将在北京早间新闻时段播出。在首博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结合用户体验和市场实际,进一步优化产品。8月9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铜坐龙装配大挑战》文创亲子体验活动,获得了用户真实体验的积极反馈和好评。8月16日,在市行动计划暑期工作调度会上,与会领导和老师也都给予产品高度好评。产品增强了广大民众和中国历史文物之间的连接性,赋予了历史文物时代感和生命力。

铜坐龙文创产品

到首博举办《铜坐龙装配大挑战》亲子体验活动现场

在暑期工作调度会上展示铜坐龙榫卯装配潮玩产品

项目参与学生曹佳琳深有感触地说,“感谢这次活动带来的机会与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在进行设计创新的过程中锻炼了我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用自己的设计专业能力为文物活化与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项目参与学生陈晓丽指出,在近距离观摩、深层次了解文物,特别是对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展开研究后,更为真切地认识到历史与艺术交织共融的美,希望能够以专业所学更多更好地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光热。

文艺行:感悟中华文化魅力 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首都丰厚的文化资源滋养着青年成长成才。行动计划“文艺行”为师生送来高品质文化服务,丰富师生文化生活,用艺术点亮青春,坚定文化自信。

“戏聚高校 佳作有约”项目,大学生艺术团先后前往首都剧院、老舍剧场、长安大戏院、天桥艺术中心等地标性艺术殿堂,观看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我们的荆轲》,昆曲《西厢记》等文艺演出。

观看演出

“这是一场充满创意和激情的文化盛宴,让我们体验到了精彩纷呈的‘文艺大餐’,也为我们观看者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启发。”大学生艺术团学生李湘敏观看文艺演出后激动的说,“从话剧到传统艺术,从舞蹈到戏剧,这个活动汇聚了各种不同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展示了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无边界,可以以各种方式表达和传递情感与思想。”

参观北京画院展览

“大团小团手拉手”项目,学生社团IM创艺设计协会与北京画院结对共建,在聆听了画院宣教办主任罗元欣“齐白石的艺术与人生”主题讲座后,戴雨佳同学感叹道,“通过对齐白石画虾的艺术作品和其画虾历程的了解,我深深地感受到齐白石老人伟大的艺术成就及其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这种对艺术永无止境的探索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

在北京人艺进行创作交流

“我们都是追梦人”项目,作为学校第一批学生社团,男左女右话剧团当仁不让地加入到了创作孵化的活动中。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男左女右话剧团选定以邹韬奋先生及他的出版物作为主线创作话剧作品,讲述好当代出版印刷的故事,传递出版传媒人精神。学生邱惠说到,“在进行学校特色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也惊讶于出版与印刷的悠久历史和深刻变迁。希望未来剧团能够在此次活动的带动下,提高自身能力,用优秀的原创剧本来承担起传播学校特色文化和北京优秀文化的责任。”

志愿行:擦亮首都志愿服务“金名片”

“青春与志愿同行”,助力国家重大活动。近期,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功举办,学校31名师生志愿团队圆满完成服贸会志愿服务工作。暑期,对骨干志愿者及带队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并组织开展了主题党团日活动。承担了服贸会首钢园提供路线指引、信息咨询、应急救助及参展商、专业观众的问卷调研等志愿服务工作。参与志愿服务的熊子仪同学表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变成一束温暖的光亮,照亮自己也照耀他人,展现出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承担服贸会志愿服务

“文化志愿 青春微笑”项目以大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拓宽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暑期,承担项目的设计艺术学院组织28名学生参加了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23中国国际公益广告创意征集大赛,共完成37个系列作品,其中平面作品65件,视频作品1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增强了设计的创新思维,为假期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

参加项目学生李雨嫣创作了公益海报《看见》,用大众熟悉的视力测试表作为创意,越接近底部体量越小,表现生物快要灭绝的趋势,激发人们保护生物的欲望,呼吁大家保护野生动物。她说,“作为设计师尽管我们没有犀利的文字语言,但是我们用图形图像表达我们的感受。希望可以通过公益海报的形式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做到感染公众,服务公众。”

园区行:“金点子”点亮首都文化产业园区

在“园区行”项目,学校文化创意产业园(市级)作为开放园区为学生提供研学、实习机会。学校两名教授参与“园区导师团”,分别带领5名同学参与“园区小助教”活动。

暑期,“园区小助教”在北京印刷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展调研和实习工作,深入了解了园区的规划布局、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模式等情况,制作完成LOGO设计方案3个,园区毕昇书坊宣传画册设计方案1套,文创产品“我爱北印”笔记本封面设计1个,文创产品“北京印刷学院信纸信封”设计1套。

参与项目学生马冰洁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使我增加了专业实践经验,提升在品牌传播领域的实战能力,同时也对未来步入职场、选择职业方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在项目参与过程中,学生感受深刻,收获丰硕,同时,也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服务,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行业使命,体现了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和首都文化建设双促进双提升”的初衷。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动行动计划落实落细,深化以点带面育人模式,探索将项目与人才培养结合、与大思政课建设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以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立项等形式推动文化育人和文化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首都教育在行动

编辑:高珊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