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险企探索“为老”服务新格局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李悦

2023-07-27 19:49 语音播报

进入
金融
看更多
+ 订阅

7月19日,由北京晚报、北京市老龄办主办,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支持的“老有所养 未来可期”——2023北京晚报“京城养老大调研”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养老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养老服务企业的代表就如何“老有所养”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助老服务、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康养照护……伴随养老内涵的不断扩展,养老服务也从狭义的养老走向广义的助老。6月15日,本刊以《寿险转型 为何偏爱康养赛道》为题,报道了寿险机构为何纷纷发力康养产业,本期我们继续聚焦养老金融,看看首都地区代表性保险机构近年来在养老领域有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新华社制图

政保合作

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邵艳介绍,目前北京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数量居全国首位。68家人身险公司中,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有8家,60家人身险公司在提供养老年金险、终身寿险等具有养老保障功能的产品的同时,不断创新意外险、护理险、医疗险等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地区开展了老年人专属意外险、失独家庭综合保障两个政保合作项目,在实现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同时,通过联合筹资模式有效减轻政府及老年人、养老(助老)机构的负担,合力提高政策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截至2022年末,老年人专属意外险保障人数达25万人,提供保额超过329亿元;失独家庭综合保障承保9.6万人次,累计理赔超过2亿元。

伴随着2022年以来个人养老金顶层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落地,国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迎来发展新机遇,北京保险行业在产品供给等方面持续创新探索,国寿养老、太平养老等4家公司成为第一批商业养老金试点公司;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人保寿险等11家公司推出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自2022年3月1日北京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到2023年6月底,共有12家保险公司推出了13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累计投保人次超过11万人次,人均保费约1.58万元。

发挥优势

丰富养老保险产品供给

伴随着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等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我国养老机构数量迅速增长,养老意识的普及也让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升级。国内保险企业也纷纷制定康养战略,布局养老服务产业,丰富康养生态圈和价值链,打造差异化的服务体系,促进保险负债端和投资端协同互动,构建“产品+服务”模式。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积极参与国家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布局智慧健康养老体系,拓展第三支柱养老业务。在大健康大养老模式方面,中国人寿设立200亿元大养老基金,在华南、华东、华北、西南等地投资布局商业养老项目,提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多层次养老服务,同时还围绕健康管理需求,设立500亿元大健康基金,目前已投资医疗健康企业40家,整合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医院等服务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管理需要。

此外,国寿健投公司积极打造“国寿嘉园”项目,在苏州、天津、三亚、博鳌及厦门多地投资、建造、运营健康养老项目,在深圳创新推出“普惠型养老项目”,首期健康养老战略布局全面落地,实现了休闲养生、健康管理、国际康复、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全业态养老产业布局,提供养老社区、康养旅居、普惠型社区等多元化养老服务。

大家保险专业养老品牌大家的家在国内推出“城心医养”“旅居疗养”“居家安养”三大产品线。“城心医养”甄选城市核心区内紧邻优质医疗资源、交通条件优越、生活氛围浓厚的优质物业,打造“临近医疗、亲近子女、更近人间烟火”的城心医养服务;“旅居疗养”严选风景优美的宜居城市,在风景名胜区打造高品质度假型康养社区,提倡“自在旅居、多彩人生、有氧生活”的年轻态养老方式,满足携老亲子家庭一年四季旅居疗养需求,让每个家庭在山水间拥抱亲情和爱;“居家安养”以社区嵌入式照护中心为衔接,依托照护中心面向居家生活区内及周边老龄居民,提供专业护理、医疗协助、健康管理、日间照料等服务,打造亲切舒适的休闲与社交空间,长期贴心地陪伴在长者身边,让长者在不脱离原有生活圈、不改变原有生活习惯的情况下,解决长者实际需求,真正实现原地安养。据大家养老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姗姗介绍,目前已布局了大家的家·北京外交部街照护中心、北京新华社皇亭子照护中心、北京外交部苏州街照护中心,不断满足“保险+养老服务”的需求。

2014年9月,中国太保寿险全资设立国内保险行业首家养老产业投资平台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太保养老投资公司”),并按照轻重结合的思路打造“太保家园”养老社区项目。历经多年发展,太保家园在11个城市落地13个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已基本完成东南西北中的全国重资产框架性布局。作为中国太保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合作落地的重点项目之一,中国太保在北京落地“太保家园·北京国际颐养社区”项目,并于2022年12月正式开工,社区体验馆拟于2024年先行开放,2025年实现社区整体运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近430套自理型公寓和康复护理型公寓、超过600张床位。随着未来太保家园北京社区的体验馆开放和整体投入运营,京津冀地区的客户可以更方便地来到体验馆或社区沉浸式体验太保家园的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旅居短住。

除了关注养老“主体”,保险也为养老“载体”提供着风险保障。作为传统的财产保险供给方,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积极为参与康养事业的各方机构提供风险保障,除了供给基本的财产、责任等保险保障外,还开展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项目,自2012年以来,已累计为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养老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约471.95亿元,2022年承保养老机构1835家,风险保障91.75亿元,在促进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缓解康养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力攻克

“人才”“可持续”关键课题

“人才培养是养老行业最大的痛点。”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赵力文表示,作为泰康集团旗下专注做助老的基金会,泰康溢彩致力于将泰康保险集团在大健康的能力、优势输送给社会。赋能养老机构,“溢彩千家”旗舰项目计划在十年内资助1000家普惠型养老机构,目前已经资助了386家;赋能养老从业人员,泰康溢彩做了三级培训体系,即针对机构养老院院长、护理骨干和护理员的培训。同时,近年来慢慢地向社区居家方向拓展,2020年该基金会开始做社区和居家的项目,如在北航社区进行单位社区的模式探索;赋能助老社会组织,泰康溢彩连续两年资助北京助老社会组织共20多家,支持其扎根到社区做助老服务。此外还上线了溢彩学习平台,集合泰康之家以及多家合作机构的优质课程,打造开放的公益学习平台。

“专业人才短缺、医疗康养资源的紧缺,正在制约养老事业的发展。”太平人寿北分副总经理钱青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康养生态圈是多平台、多服务的集合,这个生态中既有能实现使用价值、体现服务功能的硬件,如社区、医院;又有实现资源的品质管理、保证服务体验的软件。因此既要考虑与生态圈对接的产品,又要考虑客户如何解决支付难题,“保险公司有义务承担起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和资本纽带连接作用,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医康养结合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

钱青松介绍,在养老社区建设方面,中国太平采用“重中轻”并举发展策略,以“自建+合作”的方式整合全国优质养老资源。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29市布局了36家养老社区。其中,“乐享家”自建+合作养老社区已达16家,满足快速增长的养老入住需求,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随时为客户提供市场上最高品质的养老社区服务。在旅居养老体验方面,通过“乐享游”品牌,合作二十余家康养旅居项目,以一线城市为核心,挖掘城市特色资源,建立全国性康养基地,让各地客户可沉浸式体验候鸟旅居度假服务。在养老个性化需求方面,通过“乐享居”品牌,建立下沉式养老服务网络,打造“小而精、可落地、有效果”的居家养老服务,解决单体客户个性化居家养老刚需。

通过筹建太平医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的方式,中国太平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方便触达、功能强大的聚合式医康服务平台。此外,该公司还通过整合海内外资源网络,投资专业领域头部企业,建立了跨境医疗的服务特色。整合海外顶级医疗、养老服务、专家培训等资源,为客户提供国际化的医康养服务。

养老大调研——适老金融在身边

编辑:李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