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8 12:43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今天是11月8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小编在这里祝大家节日快乐!
去年盛夏,有8位小伙伴加入了编辑部大家庭,正式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今年夏天,他们通过交流锻炼的方式,开始在新的部门、新的岗位学习、工作。为期一年的交流锻炼,会培养他们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采编人才,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今天是他们度过的第二个记者节,相较刚入职时,现在的他们对于编辑记者这个职业的憧憬,肯定不同,快来听听他们的分享吧。
王瑶琦
入职工作部门:创意设计部
交流锻炼部门:科教卫新闻部
更加坚定作为记者的职业理想
入职以来,我先在创意设计部工作一年,后在科教卫新闻部轮岗。充实的工作让我不断向外探索、向内生长,更坚定了自己作为记者的职业理想。
第一年在创意设计部的工作可以用“有益、有趣、有用”来总结。
“有益”是描述工作带给我的收获。做图解常要寻找一手新闻的第二落点、梳理背景及脉络,这些锻炼让我面对海量消息、资讯时不断尝试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受益匪浅。
“有趣”是形容我在创意设计部的工作过程。因为常要构思新的设计形式,我一面从生活中获取许多灵感(例如医美避坑版面创意来源于我收到的医美广告单),一面与马老师、秦老师、白老师,以及与张存、耿争、关印、张迪等美编老师在具体制作时相互激发新的创意火花。这些过程让我对工作保持高度新鲜感,也有不断学习的自驱力。
“有用”是形容图解新闻的工作内容。我制作的一些实用科普长图被张贴在社区等处,这让我的工作充满了惊喜的成就感。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我的工作得到帮助,也足够让我确认自己作为记者的初心。
去科教卫部转岗锻炼后,我开始接触完全不同的新闻实践。其实对于电视新闻专业毕业的我来说,创意设计部的工作才算是“新”体验,科教卫部的工作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曾经新闻课堂上的知识:如何观察新闻现场,如何用好问题引导采访对象等。
以一个细节为例:在采访医院护工时,我常用“您好请问您觉得”这种语句开头,因为这是我印象里采访的礼貌话术,但病房周围的护工根本无意理睬与他们工作无关的“礼貌”闲聊;后来我跑到住院登记处去,刚一进门就有不少蹲活儿的护工围过来找我,这样也就能顺利和他们聊聊。目前我的经验仍十分不足,常需要在丁老师、贾老师、刘老师和其他同事们的建议与指导下完成工作。
在医院产房采访
我逐渐发现,报社安排我轮岗的两类工作既有不同,也有联系。不同之处在于,一线新闻采访的工作是盯紧“点”深挖“线”,图解的工作则是以“点”为基础铺开“面”。相互联系之处在于,有时在做图解时发现的令人困惑、逻辑不通之处,可以作为新闻观察的线索;从医疗口线获得的消息,能让图解新闻的时效性、垂类实用性大大增强。未来,我既不会丢掉图解技能,也会尽力在科教卫新闻部学习采写更多深入的新闻报道。
张悦
入职工作部门:北京论语编辑部
交流锻炼部门:城市新闻部
记者落笔,字字藏功夫
“新闻无学”,在报社,常听起领导老师们提到这句话,对于非新闻专业的我来说,算是一种宽慰。
然而一年多的工作让我感受到,“新闻无学”,实则又是处处皆学问。此学问,非用心不可达,非下功夫不可至。
初到北京论语时,在学习他人评论的基础上写作,看着有几分样子,但自己也觉得谈不上专业。后经主任点拨,评论写作是一项体系性工作,不能用兴趣去挑战爱好。深思下来,写作自要有实践沉淀,但研究不可或缺,好的文章字字珠玑,又岂是照猫画虎比得上。
采访门头沟区椴木沟村驻村书记魏玉辉,了解灾后重建情况
如今到城市部,这一感觉愈加深刻。新闻写作,形式更多,文体更广,对记者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每一字的落下,不仅有信息,更有记者本人的经验、判断、追问、思考等等。
仅以传递事实来说,这并非一是一,二是二的过程,还要有自己对事实的把握。记得一次写一个消息,自己以为主办方提供不了更多信息,就交了稿。值班主任看到后让详询。当时没报太大希望,结果一问才知道,主办方的确有详细材料,如果不问,这材料就要在他手里“不见天日”了。
在城市部,还第一次感受到了节日值班时的紧急采访。曾经只是看到各位老师的稿子写得行云流水,自己跑一趟才知道,短短几个小时,既要搞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找到新闻点,梳理出一条线索,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新闻核心。要完成这件事情,本身就需要对文字有极强的组织能力、把握能力,考验着平时沉淀了多少“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采访京城第一男红娘朱芳
回想起来,从去年入职至今已有近一年半的时间,虽然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学习的准备,但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学无止境。尤为感谢报社各位领导和老师一直以来的指点和教导,今后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本领,努力将学思用贯通。
高源
入职工作部门:评论部
交流锻炼部门:群工内参部
对记者身份有了更深体会
入职一年多,从评论部到群工内参部的工作经历,让我对记者身份、党报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去年7月毕业后,我加入到了北京日报评论部,在一群充满朝气、肯干肯拼的老师前辈们的指导下,我的个人能力在一年间得到了快速成长。从选题抓捕到观点提炼,从行文逻辑到语言表达,我在日复一日的写作修改复盘过程中,逐渐练就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更懂得了如何在迫切需要党媒发声的议题上站稳立场、精准出击。
今年8月起,我来到群工内参部开启了为期一年的轮岗工作。当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采访,双脚触及的半径开始扩大,这使我对很多社会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体会。比如,由于缺少基层经验,过去看待城市治理等问题,难以真正看透、看深问题实质。而在深入一线采访后才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状况,也只有真正接过地气,才能写出客观理性、富有建设性的文章。
总而言之,如果说评论部教给了我何为独到犀利的观点、高效生动的语言表达,那么群工内参部教会我的则是如何触及现场,如何抽丝剥茧、厘清事件背后盘根错节的复杂因素,最终呈现给群众更有力量的文字。相信一年后,再回到评论部,写起评论文章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自己的第2个记者节。正是在报社的培养下、在各位前辈老师们的帮助下,才使我的个人能力得以快速提高,这也让我对记者的身份和使命有了更切实的体会。未来,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到新闻事业之中,写出更多扎实、生动、鲜活的报道。
柴嵘
入职工作部门:科教卫新闻部
交流锻炼部门:创意设计部
扎根沃土 又要放飞想象
努力成为合格的新时代记录者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一年有余。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记者”,这一年可以说是成长的一年。
新冠疫情期间,蹲守医院发热门诊;在深秋的延庆山村,与乡医一同巡诊;120急救车上,记录急救医生忙碌的日夜;在房山洪灾安置点,报道志愿者的暖心善举……回首一年来的难忘瞬间,我觉得尤为幸运,这些宝贵的经历都将令我受益终身。
“动点脑筋再重新修改,多一点细节和故事。”这是一年多来,我最常听到的教诲。想要写成一篇合格的稿件,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打磨方能见真章。有时候,稿子写得味同嚼蜡,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深入一线,没有保持高度的敏锐。这也时刻提醒我,记者一定要走进市井街头、走在田间地头,才能记录下动人细节。扎根沃土,作品才会接地气、有共鸣,“新人记者”才能蜕变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记录者。
过去一年间的节假日,我和同事们也一起坚守岗位,奔赴新闻现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新闻人的忙碌。2023年1月1日0时3分,在妇产医院产房里,我亲眼见证并记录下“新年宝宝”的诞生,报道在“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10万+。读到宝妈留言“感谢熬夜工作的记者们,祝新年快乐”时,略感疲倦的我十分欣慰。春节期间,我来到安贞医院,采访坚守在救治一线,昼夜奋战为生命“守岁”的心脏外科医生朱俊明,他笑言“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个人辛苦是不值一提的小事”,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不辞辛劳当是记者应有的底色。
春节期间,在安贞医院病房采访
如今,报社又给予我另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从科教卫新闻部轮岗到创意设计部工作。新部门的工作内容与跑口记者迥异,一方面需要开阔视野,关注更多领域的贴近民生的选题;另一方面,又需要放飞想象,用富有美感的线条、图案和简明生动的版面设计,拆解和描绘新闻内容。未来一年的工作中,这些知识都值得我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实践。
高悦
入职工作部门:客户端编辑部
交流锻炼部门:总编室
工作就是一路“打怪升级”
去年七月,我正式入职客户端编辑部,成为一名新媒体编辑。回顾这一年半以来的工作,有未知的挑战,也有意外的收获。
还记得去年春节假期,我被安排在除夕与大年初一上晚班。除夕那天,我们特意将年夜饭提前到中午,午饭过后,马不停蹄地从老家往回赶,三点准时线上开工。为保证及时发稿,我搬着电脑来到了家里网速最快的地方——餐厅。家人们在客厅沙发上看着春晚,我在餐厅里噼里啪啦敲着键盘。我手机里也在播放春晚,但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手疾眼快地截下精彩场面的图片,再将图插入相应的稿件中。电脑屏幕里一直开着微博页面,需要及时将微博上的精彩片段同步到客户端里,还要随时关注群内消息,本报记者的报道也不能错过,我们几乎是一刻也不停地在入稿发稿。随着“新年宝宝”的照片传回群里,工作终于接近尾声,除夕夜就这样在云端发稿中度过了。除夕春节两晚,我一人编辑了近200条稿件,忙碌但充实,成就感十足!
春节期间,除了日常值班,我还参与制作了打卡中轴线系列h5。每天夜里十二点一过,立马为用户解锁下一处中轴线场景。虽然人不在北京,但也在网络上体验了一把中轴线上过大年!这是我参与的第一个比较复杂的h5,我正是在此实现了从h5技术新手到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跨越。
来报社的时间不长,不过我也幸运地参与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
今年4月,我和长安街知事编辑部合作,一同前往丹东,参与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相关报道。这是我入职以来第一次出差和采访。一上来就写篇幅较大的系列报道,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在丹东短短七天时间内,我们与研究员、老兵深入交流,回顾七十多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短暂且充实。
4月,在丹东采访志愿军老战士
今年8月,我从客户端编辑部到总编室轮岗,又是全新的体验。我先是在检校科学习了三个月。离开了快节奏的新媒体,我沉下心来,有更多的时间仔细阅读每一篇稿件,在字里行间寻找差错并加以改正。我由此认识到新闻工作的严肃性,也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有趣的是,自从我在检校科轮岗后,平常参观博物馆或者看书,时常能一眼看出文字表述的错误或矛盾之处,算是意外收获了一项技能。
夜班工作之余,我还参与了国内国际部行走京津冀的项目,利用周末时间出差采访,再写成稿件。亲身实践让我更加了解记者的具体工作过程,原来报纸上看似不起眼的一篇小稿件背后也藏着不少记者的心血。
一年半的工作时间,大多是在探索、尝试、提升自我。不敢说能力得到了多大的提升,但我获得了更多面对未知、应对挑战的勇气。
这个月初,我刚结束检校科的轮岗,开始尝试总编室的编辑工作,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希望我能早日适应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报纸编辑。
丁文捷
入职工作部门:长安街知事编辑部
交流锻炼部门:国内国际新闻编辑部
是观察者,更是记录者
满打满算,正式以“记者”自称的日子,才过了一年零4个月。在这五百多天里,发生了太多从无到有的故事:第一次参与突发事件的报道,我在后方辗转联系上了位于土耳其震区的中国留学生,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采写,及时反映了留学生们的遭遇和现状;第一次写国际述评类的稿件,面对复杂的信息,在一个个不断学习和摸索的深夜中,我逐渐找到了写作的线头......
入职的第一年,就遇上了“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这一重大时间节点,我得以第一次参加系列报道采写,纷繁复杂的线索以及对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文物、内部机构设置不熟悉等种种因素,都使得前期联系采访对象的过程无比曲折。4月,我们赶赴辽宁丹东探访抗美援朝纪念馆后,一个又一个缺失的部分逐渐被补充完整,甚至还获得了不少独家线索。
5月,在丹东采访志愿军老战士
为了使得故事更丰满生动,我尽力去联系与文物有关联的志愿军老兵。通过辽宁丹东市退役局辗转联系上了几位老战士,进行了实地采访。五一劳动节期间,我又赴上海采访了志愿军老战士朱俊贤以及志愿军空军“二级战斗英雄”韩德彩,前后花了大约10天时间。
那是一段被我称为“每天都在古今中外来回穿梭”的日子,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除了日常国内国际时政稿件的编辑和写作之外,还需要挤占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时间来完成系列报道的写作,就像在两片海域来回穿梭。把自己埋进这堆纷繁复杂的采访素材和历史资料的时候,也一度让我觉得有些喘不过气,但看着一篇篇成稿,一个个被“抢救”起来的历史细节,着实有一种我在遥远的未来,参与了70年前那场战役的特殊体验。
7月,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准备直播
渐渐地,在叠加了以上诸多零碎的个人职业体验之后,“记者”这两个字于我而言,越发地立体起来,也因为职业身份的转变,面对一些重大的历史节点性事件时,我会更好奇,更有表达欲,更有参与感。
还记得,一年多以前,我的毕业论文致谢的结尾是“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与敏感,不对他人的苦难而麻木,努力成为这个社会细腻的观察者。”现在,我想再加上一个词“记录者”,成为一个用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与他人交流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记者”。
李俊瑶
入职工作部门:微博微信编辑部
交流锻炼部门:时政要闻编辑部
在报社的每一天
都是鲜活、有趣的
时隔1年4个月,回看入职第一天在嘚吧嘚的自我介绍,里面第一句写到“我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北京日报带给我的,便是源源不断的新尝试、新体验、新收获、新成长,我们在这个庞大的世界当中关注着大事小情,倾听着不同声音,寻找着还没有填上的小小“缝隙”,然后用笔、用纸、用图片、用音视频、用社交网络……用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一种方式,感受着、记录着、书写着。
2022年10月3日在市郊铁路线上制作疫情流调关系图
回头看看,怎么概括这一年多呢?是幸运的我幸运地进入了北京日报,是幸运的我幸运地遇到了身边倾囊相助的领导、记者、编辑老师们,是幸运的我幸运地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们……是191张“圈圈圆圆圈圈”的疫情流调关系图,是过了一圈的24节气、是从8月轮岗后做的几十个版面、是精心拍摄剪辑的几十个视频,是20多个SVG互动策划,是40多场微博直播连麦,是8个多月每天一期的#今日下午察#……
记得每一个从报社离开的深夜,也记得从抗拒早起到逐渐形成的生物钟,记得每一次在街边随身掏出的电脑,记得出错后深深的教训和懊恼,记得每一次感觉坚持不下去时即将脱口而出的“放弃”,更记得每一次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记得每一次读者的点赞和表扬,记得每天上午的版在下午回家路上的报刊亭中已经在出售……喜欢尝试“新鲜”的我,能够用“新鲜”的作品带给大家“新鲜”的感受,这份“新鲜”还能有小小的社会价值,岂不快哉!
时间过得很快、也很慢,在微博微信编辑部的一年,在时政要闻编辑部的三个多月,好像昨天才刚刚入职,却又能细数清楚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循序渐进的工作安排,让从校门走出的我很快适应了迈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又很快适应了从新媒体到报纸的轮岗,采编技巧、选题操作、文字表达、排版、运营、创意、图片/视频制作……博闻多识的记者编辑老师们、新鲜有趣的选题和故事,让在报社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天都变得鲜活、有趣。
那就加油继续做些“有趣”的事,努力做个有趣的人吧!
胡子傲
入职工作部门:城市新闻部
交流锻炼部门:视频直播编辑部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入行1年多,我常问自己,记者这份职业,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记者,每天都是崭新的。早上起床赶赴采访现场,完全无法预测这一天会发生什么。“会捕捉到新的角度吗?”“怎样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跑现场对我而言是兴奋的,会碰到不期而遇的惊喜,也常遇到意外状况,或遭遇瓶颈,曲线到达终点。
记者,累并快乐着。假期,朋友们回乡团聚或外出旅游时,我却在北京南站、在红旗大集、在北京的大小胡同采访拍摄;为捕捉最真实的现场,即便暴雨天儿积水淹到膝盖,即便高温天儿,沥青路修补现场地表温度飙到122.3°C,我也得义无反顾地往上凑。
记者,见过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儿。在辽宁抚顺,我与雷锋最亲密的战友、82岁的乔安山畅谈雷锋往事;连续半个多月蹲守直播间,我捋清小白理财课是如何套路老年人的,与“无良商家”多次交锋;完成20多篇人物专访,默默无闻的“无名奋斗者”更值得我们去挖掘。
2月17日,与乔安山畅谈雷锋的故事
虽然工作了一年多,但奇奇怪怪的写稿地点真不少,施工现场、高铁、地铁、墓园、冰场、公园......
还记得,40°C的天气,我骑着自行车满二环跑,只为找一个符合条件的现场;东北零下20°C的天,戴两层手套手还冻得“绷直”,但我也得忍着寒意举机器拍摄......看着那些“冒着热气儿”的鲜活句子登在报纸上,看着新媒体阅读量蹭蹭上涨,我觉得,记者苦点儿累点儿干得值。
4月23日,采访东城社工戴泓,她将采访场景画成漫画,记录在《民情日记》中
记者这份职业,给了我更加包容、平和看世界的视角;“上天入地”,但不仰视高山,也不俯视沟壑。作为提问者、聆听者、记录者,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世界,同时也认识了自己,发掘了自己的潜能,就是要争做那个“点燃烛火,照亮世界”的人。
新闻人,热血难凉。直到这儿,我想,当记者的意义,早已经有了答案。
初入新闻业,发自内心感谢城市部和视频部各位前辈的悉心指导。新闻人,大多都是纯粹与热心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给新人。
热爱抵得过岁月漫长。“明天是什么呢?你说得对,是动人的未知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