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0 16:16
模式口村在哪儿?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但是读过老舍名著《骆驼祥子》的人大约会有印象。在小说中,刚买了辆新洋车的祥子不顾兵荒马乱,为了两块钱的车资拉着客人去清华,结果刚出西直门就连车带人被当兵的抓了去,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祥子在模式口趁着夜色逃离虎口,还牵了三匹骆驼回来,于是便有了“骆驼”这个外号。直到今天,模式口村的人还会自豪地对别人说:“骆驼祥子就是从我们这里走出来的!”
模式口村是离北京城区最近的古村落,就在石景山区,离苹果园地铁站不过两公里多。开车沿阜石路西行,金顶西街出口,进入109国道,在石门路路段可以看到路边山体上的“模式口”三个红字。
模式口村原名磨石口,因为出产优质的磨刀石。在遍地黄土的华北平原,一块十几斤的磨刀石可换回同等重量的大枣、玉米,甚至小麦,在坝上草原,一块磨石便是一张好羊皮。
有了磨石,便有了衣食,有了欢笑。磨石是村名,也是生计。这个村名正式见诸文字记载距今已有将近600年,从明代清平伯墓志可知,公元1433年(明宣德8年)已有磨石口之名,为已知村名最早的记载。明嘉靖39年(1560年)出版的《北京五城坊巷胡同集》已将此村同北京通往河北东部、山西籍塞外的通道连在了一起。公元1593年,宛平县令沈榜也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了磨石口村。
沿着模式口大街走过去,会发现道路曲曲折折,三里长的一条街,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这条街就是京西著名的“龙形古道”。它东接京城,西通塞外,是一条军事要道,也是京西著名的“驼铃古道”。门头沟出产的煤炭、大灰、石料等就是通过这条路运往京城,而那时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便是骆驼,清朝诗人查慎行形容这条路:“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
(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拍摄了很多法海寺和模式口的照片)
然而,古村模式口真正出名还是因为法海寺。村北翠微山上的法海寺,寺庙不大但古意盎然,有千年白皮松、明代藻井、铜钟、古碑,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可以和敦煌相媲美的明代壁画。9幅壁画,共绘制了77个人物,既有男女老幼,又有佛神鬼怪,姿态各异,神情不一,历经500余年依然色彩艳丽。它如同深山中的一块瑰宝被湮没数百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上世纪30年代它被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发现,登上《伦敦新闻》画报才蜚声海外。解放后,因壁画被钉了几个钉子,曾惊动叶浅予、徐悲鸿、矛盾等诸多名人,法海寺壁画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说起模式口村人倍感自豪的一件事,那就是这里来过不少名人,古代的就不提了,近百年来,来过模式口的就有著名作家、诗人、科学家,一个古村留下诸多名人足迹,确实令人称奇。
头一个和模式口有渊源的名人,当然是老舍先生,从《骆驼祥子》这本书中,完全可以感受到老舍对这个地方有多么熟悉。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还特意为此做了考证。
他指出,除了磨石口,老舍先生在书里还提到了二十一处地名,都以磨石口为中心。舒乙认为,那种描写,光看地图是写不出来的。老式地图很难把方位、地势,靠不靠山,遮隐不遮隐都标出来。只有实地走过,方能把地势留在脑子里。
(老舍先生)
“他的确去过。”舒乙一口咬定。“有证可查的是三次,其中两次是念师范时他到石景山和金顶山来军事野战,一次是在病后疗养休息时。”最近,北京档案馆的赵家鼐先生发现了一组老舍先生中学时代的习作,记载的就是那次野外演战的情况,共有七律三首,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组老舍作品,描写的就是石景山。
舒乙表示,解放以后,老舍先生反而没有多少时间到石景山来,不过只要一提磨石口,他一定会说:“磨石口,那儿我很熟!”
另一位名人郭沫若是1956年来到模式口村的,当时,北京修建永定河引水渠工程,这个工程就在法海寺山脚下,即将完工之际,位于模式口的隧道洞口发生了塌方,北京市市长的彭真和全国人大代表郭沫若来到工地视察、慰问,塌方的洞口距离法海寺一步之遥。郭沫若看到山上有一处寺院,便欣然前往。
那时候的法海寺,正用作北京九中的男生宿舍,宿舍管理员吴效鲁为郭沫若打开了大雄宝殿的殿门,请他参观殿内的壁画,尽管殿内的光线暗淡,墙内布满尘土,但这位著名的文物专家一眼就看出了壁画的价值,他认为,法海寺壁画是与敦煌石窟、芮城永乐宫壁画一样宝贵的艺术珍品,应该妥善保护。临走的时候,郭沫若握住吴效鲁的手,认真叮嘱说:“这里的壁画很好,希望你能好好看管。”郭沫若的一番话,为吴效鲁在文化大革命中舍身保护壁画埋下了伏笔。
郭沫若很快就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保护法海寺壁画的意见,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一支古建队进驻法海寺,对法海寺壁画的大殿进行修缮,并安装了避雷设备。
(李四光先生)
1964年来到模式口村的这位老人也是大名鼎鼎。当时,一位60多岁的学者风尘仆仆来到村北的山坡下,对一片裸露的表面有许多刨蚀痕迹的岩石审视许久,最后对周围的同事说:“从遗迹看,确信无疑。”这位学者就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这岩石上看似平淡无奇的痕迹,在地质学家眼中却是无价之宝,李四光鉴定并确认了模式口村的这块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
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对古气候古生物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89年,村北山脚下建起了世界第一座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地质学家、冰川学家、气候学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现场考察。
(末代皇帝溥仪)
很少有人知道,末代皇帝溥仪曾也在模式口村住过,他1959年特赦回京之后,曾在全国政协所属的西山林场劳动过一段时间。林场就在村北的翠微山麓,村里不少老人见过他,他当年的住所现在还可以找到,是冰川陈列馆附近一座没有门牌的小屋。这段史实已经得到历史学家的承认,中央电视台还据此拍了纪录片。就是在这个小屋里,溥仪最终完成了从战犯到平民的转变,此后,工作成家,成为了一个普通北京市民。
600多年的古村兴衰,书写了朝代的更迭,时事的变迁,包含着无数人命运的转折,承载着十几代人的悲欢离合,时光沉淀出它历久弥香的魅力。虽然今天,它展现给世人的已是沧桑面貌,却保留着质朴本真,令人追思遐想。古村,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连通历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