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0 16:06
说起北京人艺,那是无人不知,几代老戏骨撑起北京戏剧的耀眼星空,粉丝买票得从半夜排队,可是您听说过“鼓楼人艺”吗?这是一个活跃在鼓楼一带的草根团队,一台摄像机,一个话筒,一群北京老少爷们和大婶大妈,全部非职业演员,自编自导自演,楞是拍出了一部又一部京味儿微电影,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成了坊间一部小小的传奇。
“鼓楼人艺”的团长方喆是个后海边长大的北京小伙儿,从小在学校里捣过蛋,在胡同里耍过贫,还在什刹海体校练过武,自称“四九城里一个差点行市的胡同串子”。可是聊起京味儿微电影,方喆一口京腔儿里透着认真劲儿:“我是一名老北京文化的搬运工,我爱老北京文化,爱老北京文化就跟爱学习一样,得表现出来。”微电影就是方喆爱老北京文化的表现方式。
讲述心中的北京故事
我和方喆在一个老北京文化群里神交已久,他拍的微电影也看过好几个,于是便相约聊聊,地点是旧鼓楼社区的公益小剧场,这里正是“鼓楼人艺”的活动据点。方喆最近拍的一个微电影《中轴线争霸》有一场戏就是在这里拍的,社区主任大姐也被他发展成了“鼓楼人艺”的演员。
方喆刚到而立之年,看上去是个挺时尚的小伙子,一张嘴却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话,我有点吃惊,这样纯粹的京腔儿如今已经很少见了,只有在胡同深处遇见几辈子的老北京才能听到。方喆告诉我,他的京腔儿就是在胡同里浸润出来的,“打小住在大杂院,最喜欢和老人聊天,觉得他们的北京话特别好听。社会上一直有‘京油子’这种说法,有人觉得是说北京话油滑贫嘴,其实不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是贬义,而是道出了北京话的特点,生动有趣,诙谐幽默。”
18岁迷上王朔的小说后,方喆就开始向一名文艺青年发展,没事儿喜欢写点东西,写的都是他身边北京人的生活,人物特别接地气儿,有爽利的北京大妞儿,也有热情市井的胡同大妈。他早期一部叫做《朔会》的小说,后来改编成了微电影,说的是一个关于王朔粉丝的小故事,俨然就是他自己的经历。
10年前方喆看到了陈凯歌拍的一部10分钟的微电影短片《百花深处》,真的被惊到了,至今他还记得那种心灵的震撼。短片说的是北京一个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里,冯远征饰演的一个老北京和拆迁队发生的故事,以胡同的拆迁缅怀传统文化的消失。方喆后来去了“百花深处”,胡同还在。200多年前,这里是为皇宫种植花卉的地方,老舍先生的书里还能找到对这条胡同的详细描绘,顾城为它写过诗,陈升的《北京一夜》也提到它:“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这么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竟然拥有这么多历史文化的印记,难道不值得缅怀吗?而这条胡同发生的故事正是北京的缩影。
从此,方喆迷上了微电影,他要讲述自己心中的北京故事。
挽留正在消失的北京话
北京的文化和语言正在一起消失,这是方喆最感痛心的事情,带有的独特韵味的北京方言如今已经被大都市的语言融合冲刷到几乎找不到痕迹,附着在语言上的那些历史和回忆也将荡然无存。方喆对北京话的热爱近乎执念。他曾经做过一阵子幼儿园老师,那是一所外地打工子弟幼儿园,结果他愣是把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教出了一口北京方言。
21岁那年,方喆忽悠自己的一个外国同事,和他一起拍了一个短视频。他演一个向老外兜售古董的小伙,极尽贫嘴之能事,短短几分钟,他把北京语言的丰富、幽默发挥到了极致,就像一大段相声“贯口”,一气呵成,淋漓尽致,方喆告诉我,北京话管这种人叫“神哨儿”。这段视频上传到网上之后,点击率达到90多万,不少人夸他“演技不错”,这让方喆有了些小小的得意,这段视频成为他后来拍京味儿微电影的试水之作。
方喆的每一部作品都带有浓厚的京味儿文化元素,原汁原味的胡同语言和成为他作品的最大特色。前不久拍完的《中轴线争霸》是他的第7部作品,也是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他之前的作品——《朔会》、《51区没有豆汁喝》、《您先给我签个名》、《豆汁——北京的血液》、《镜花谜》、《回首遇爱》,故事内容虽然各异,但主题一致,即再现老北京平民生活的日常点滴。
有时候方喆在编台词的时候,会忍不住跳出来让剧中人物说出他想说的话,在《中轴线争霸》中,他借着一位住天桥的小伙说:“不是说咱们家地根儿老南城,我就对老北京文化门清儿,您看现在玩老北京文化的,说白了都是老北京文化的搬运工,可是能搬的东西又有多少呢?这个时代很难再创造出《茶馆》那样的作品了,氛围没有了,您姥姥,我姥姥,您姥姥的姥姥,我姥姥的姥姥,都是老京油子,跟唐铁嘴似的,可是她们的老北京语言,咱们继承了吗?50后都不用心守护北京文化,那么90后又从谁哪儿继承北京文化呢?”方喆的心里充满了对北京语言和文化流失的焦灼。
无关名利就为图一乐
“鼓楼人艺”的所有微电影作品都是方喆自编自导,演员最小七八岁,最大70多,国籍包括中、德、美,职业更是五花八门,他们有的是方喆后海边的老街坊老邻居,有的是他的学生和朋友。由于拍电影要凑大家的业余时间,所以有时候一个10几分钟的短片要拍上半年,但是大家乐此不疲,一有空就跑过来看看能不能上镜,用方喆的话说,大家不图名不图利,就为图一乐。
刚上初一的李泽语,是方喆在什刹海体校学武术的师弟,别看年龄小,演戏经验挺丰富,一口伶牙俐齿的京腔儿,一脸古灵精怪的表情。他告诉我,以前对老北京文化不太了解,但通过拍戏学会了很多老北京方言和北京历史知识,他希望以后能继续参演京味儿微电影的拍摄。冲着他这么积极,方喆正在拍摄的最新的微电影《北京姑爷》里给了他一个重要角色,演男主的童年时代。
上六年级的张欣铭是个漂亮机灵的北京小妞儿,对于“北京中轴线在哪儿”“北京的五大镇物”这些问题张嘴就答,俨然一个小北京通。在《北京姑爷》里张欣铭演女主的童年时代,她和李泽语骑在门墩儿上边聊天边吃冰棍,再现了经典的胡同“青梅竹马”场景。小姑娘表示,演戏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演的就是熟悉的生活。“贴近生活”正是方喆拍微电影的思路,他想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朱静文大姐是什刹海街道旧鼓楼社区的主任,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基层干部,为“鼓楼人艺”传承北京文化出了不少力。在《中轴线争霸》中,朱大姐饰演住在永定门的一位老北京,台词不多但演技了得,举手投足间尽显北京大姐的范儿。
“鼓楼人艺”还吸引了喜欢北京文化的老外来参与。来自美国的麦克和德国的大卫,两位洋哥们儿用北京方言来演绎自己在胡同的故事。
麦克是一位来自美国的85后,对北京文化有一种刨根问底的态度,拍《中轴线争霸》的时候,他的台词有很多北京方言,他多次向方喆导演请教这些方言都可以用在哪种语境下,不问明白了不罢休。他在剧中饰演一位有点儿怕媳妇儿的爷们儿,为了使这个角色鲜活起来,揣摩这个角色时他下了很大的功夫。麦克生活里是一位可爱的大男孩,方喆回忆带他去吃炙子烤肉,那是麦克第一次吃炙子烤肉,他高兴的像一个孩子头一回吃到了冰激淋。麦克对北京文化的热爱可不是光用嘴说说的,他骨子里还有北京爷们儿的局气,《北京姑爷》的男主角大卫就是麦克推荐给方喆的演员。
来自德国的大卫是一位阳光宅男,他是一位电脑极客,热爱足球,喜欢旅行。拍摄《北京姑爷》时,大卫总是第一个到达片场,到了片场后积极的和伙伴们对词。《北京姑爷》对中文不太溜儿的大卫来说是一次难度很高的挑战,而大卫又是一位不能忍受自己在表演上有一丝一毫瑕疵的演员,有一次大卫演完,方喆导演还没看回放,大卫就跟方喆说:这句台词,我说的不好,第一句和第二句说的不连贯,我再来一次。大卫这种严己的态度,使他的中文进步神速,有一次他的表演一条通过时,方喆与在场的每一个演员和他击掌欢呼,那情景如同拿了冠军一样。
“鼓楼人艺”汇聚了这样一群热爱北京文化的人,也许他们的表演不够专业,他们的拍出的微电影不够精美,可正是那种原生态特别打动人,也许多年之后的人们看了这些微电影,会说:“原来北京人是这么说话,这么生活的。”这就够了。
方喆的正差是一名老师,可是他更看重自己“鼓楼人艺”的编剧、导演这个业余身份,数千名粉丝一直在关注他们团队所做的事,他让觉得特别感动,也支撑这他这么多年做一件“挣不到钱也出不了名的事”。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身边朋友们的生活方式,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做喜欢的事。”方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