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庸时代,武侠日暮途穷
柏拉图的洞穴 | 作者 周南焱

2018-10-31 11:48

文娱

课堂上,数学老师突然

停止讲课,像一只饿鹰

扑向教室后排,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从一个男生的

课桌里叼出一本书来,

男生顿时脸色惨白如纸。

数学老师疾步返回讲台,

恶狠狠地把书撕成碎片,

脖子涨得红粗,破口大骂:

“什么金庸、古龙,都是

狗屎,都是厕所文学——“

多年之后,男生和数学老师

在他乡偶遇,一笑泯恩仇。

男生早已不再读武侠,

数学老师却成了金庸迷。

——《武侠梦》

后金庸时代,武侠日暮途穷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知道金庸的人多半熟悉这副对联,这14个字概括了金庸先生的14部代表性武侠作品。

金庸小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进入内地,掀起全民看武侠小说的狂潮。凡有井水饮处皆读金庸,即使平时再不怎么读书的人,金庸的作品总会看过几套。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有废寝忘食看武侠小说的岁月,甚至有上课时把武侠小说放在课桌里偷看的经历。金庸小说从当年的大众通俗读物,早已登入大雅之堂;但金庸之后,武侠小说再也没有出现如他一样的大家。时至今日,武侠江湖风光不再,武侠小说创作更是趋于没落,逐渐沦为小众读物,生死前途未卜。

武侠文化源远流长,始于先秦诸子,延续千载。作为武侠文化的一种载体,武侠小说曾经风靡一时,然而时过境迁,武侠小说急转直下,如今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即使是最铁杆的粉丝,也不得不承认,武侠小说眼下已经日薄西山。不独是武侠小说,就连武侠电影,也已多年没有出现经典作品。武侠小说衰落,纵有各种缘由,但细究之下,不难发现,今天的武侠往往有武无侠,丧失了自己的魂魄根本。

作为武侠小说的高峰,金庸的出现绝非偶然。武侠小说在民国时期十分兴盛,已有北派、南派武侠小说之分,涌现了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王度庐等一批旧派武侠小说名家。发展到了梁羽生,终于开拓出新派武侠小说。金庸能成为武侠小说集大成者,正所谓时势使然。其时港台也出现了一群武侠小说名家,古龙、倪匡、温瑞安、司马翎、萧逸、诸葛青云、卧龙生等人的名字,想必武侠小说的粉丝都耳熟能详,也形成了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大浪淘沙,今天能登入经典殿堂的大师,唯金庸而已,古龙、梁羽生勉强可以跻身,其他人皆不足道矣。

从通俗小说来讲,武侠小说曾经长期为主流文坛所不屑。金庸小说扭转了这一局面,其作品固然有一些武侠小说的套路,如报仇、寻宝、江湖派系恩怨等,但主人公并非无所不能的大侠,如郭靖面临的家仇国恨困境,杨过面临的情感伦理困境,乔峰面临的身世困境,正是这些主人公的困境,才使得他们身上的侠义凸显,更能打动人心。可以说,金庸小说不仅继承了武侠传统,汲取中国历史文化营养,还借鉴了西方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才成就了一座武侠高峰。

武侠小说的核心是侠,离开“侠”字,便只有躯壳而失去了灵魂。光写武打功夫,容易落入窠臼。有武侠小说作家表示,打斗场面写多了,特别容易自我重复,写不出新意。武打动作只有依附于侠义精神,才能激动人心。侠义思想起源于墨家,所谓“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宁愿自我牺牲,扶弱抗强,知其不可而为之。作品中充盈着这样的侠义精神,才会令人心向往之,达到艺术的高度。

可是,近年来不管武侠小说还是武侠电影,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种侠客精神了。如徐克近几年拍的“狄仁杰”系列,武打和特效固然越来越绚烂,但看不到侠客情怀。还有的作品让人产生价值观上的混乱,如张艺谋的《英雄》,侠客不仅放弃对抗强权,还主动为暴君背书,岂不荒唐。类似这样的武侠作品怎么可能塑造出经典,它们从根子上就跟侠义无关。这也不难理解,当社会需要讨论是否扶倒地老人时,这个社会的侠义理念已经所存无几,势必影响到文艺创作。

今天武侠时势已衰,寄希于再出金庸这样的大师,只是镜花水月的良好愿望而已。但从一种类型小说而言,武侠小说虽江河日下,但仍有生命力,只是需要新鲜的创意加以激活。比如金庸小说里的武侠世界仍然是古代社会,无法反映今天急剧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但作品中的侠义理念可以继承下来,作家可以写现代都市武侠,还可借鉴《蝙蝠侠》这样的西方作品,创造出适应当代社会的小说。又如作家徐皓峰、张大春近年来创作的《道士下山》《城邦暴力团》等武侠小说,把时空拉近到民国时期,突出纯写实的硬派功夫,并融入纯文学理念,也算有自己的特色。


编辑:王广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