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8 08:37
张伯苓(右一)参加记者节活动
第一位报道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记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面临“参战还是中立”的难题,举棋不定。当时的国务总理段祺瑞召集内阁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作出决策,但迟迟不敢公之于众。为了保密,所有政府机关甚至还停止会客三天。中外记者明知是个大新闻,纷纷使尽浑身解数想抢发这条新闻,都未探到真情。毫无收获。
时年21岁的邵飘萍,决心独闯“虎穴”。他第一次驱车直闯国务院,让门卫就给挡了回来;第二次,他借来一辆挂有总统府车牌的汽车,果然长驱直入,却被段祺瑞的传达长拒之门外,他递上的名片,传达长连看都没看。邵飘萍横下一条心,当即掏出一沓钞票,取出其中一半,递给传达长说:“段总理接见与否没关系,只求禀报一声。这一半钱你买茶叶喝;万一接见了,另一半尽数归您。”这招果然有效,传达长将钱往腰间一塞,入内禀报去了。不一会儿,他举示名片,高喊一声:“请!”邵飘萍大摇大摆走了进去。而段祺瑞绝口不谈和战决定。邵飘萍毫不气馁,继续游说,还当面立下誓约:三天之内,如在北京走漏风声,愿受处分,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作担保。终于说动段祺瑞,向他披露了中国参加协约国(以英、法、俄为一方)对同盟国(以德、奥、意为一方)作战的决定,甚至连其中细节也吐露无遗。
邵飘萍
邵飘萍得此重大新闻,如获至宝,立即驱车直奔电报局,以密码传送至上海新、申两报,以特大新闻发表。很快数十万份“号外”当即撒遍上海滩,其热闹可想而知。但是当时由于津浦铁路尚未通车,京沪间交通甚为不便。五天后,“号外”才流入北京,段祺瑞如梦初醒,知道上了邵飘萍的当,但消息是从上海流传过来的,不是在北京发出的,段祺瑞有苦难言,没有理由惩罚邵飘萍。
第一位因报道被起诉的记者
大家都知道郑正秋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电影导演,可是不知道他还当过记者,并且是民国第一个当被告的记者。
郑正秋
1912年,23岁的郑正秋是《图书剧报》的社长兼记者。当时上海滩的大富豪黄楚九,是遐迩闻名的大药商,他又投资开办了新新舞台,为了吸引眼球花重金把赫赫有名的谭鑫培请来挂牌演出。此时北方名丑杨四立也到上海发展,两人同时上演名剧《盗魂铃》。在剧中有一个情节,翻四张台子。谭鑫培年事已高,翻不得那么高台子,只好爬上去再缘绳而下。想不到一家旅馆倒茶的小伙计李本初拍巴掌喝起了倒彩,顿时惹怒黄大富豪,命人把李本初关进一间屋子,捆绑起来痛殴、灌尿,还逼着在《反省书》上按手印,致使李本初受伤。接着黄楚九让秘书带着《反省书》找到郑正秋,请他在《图书剧报》予以报道。
谁知富有正义感的郑正秋,听说一个小伙计被大富豪给打了,不但没有按黄楚九的安排登报,反而揭露了他打人的丑行。黄楚九派人送去500元以图化解矛盾,郑正秋拒收,又把黄楚九送钱消灾的前前后后,登到报纸上。
黄楚九以侮辱罪把郑正秋告上法庭,郑正秋就成了民国历史上第一当被告的记者。
郑正秋不怕打官司,谢绝朋友聘请大律师的提议,独自走上法庭应诉。法庭上,郑正秋义正词严,侃侃而谈,他用犀利的言辞、铁一般的事实,驳倒了黄楚九的所谓“侮辱”论。受害人李本初也主动到庭作证;郑正秋在《图书剧报》上登载自己所写的文章,也成有力证据。黄楚九无言以对,最后只有接受郑正秋的要求,公开登报认错,负担李本初全部医药费。
第一位报道田中奏折的记者
纪清漪,是纪晓岚的直系七世孙女。1925年,她在北京大学上学时,曾主编《新东北》半月刊,兼北平《华北日报》的副刊编辑和记者。
有一天,纪清漪到报社送稿子,总编安怀音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个文件,神情很激动,对纪清漪说:“你是研究东北问题的,应当看一看。这一份日本要征服中国的计划。”当纪清漪接过文件,安主编又补充说:“这是内部密件,不能外传。”纪清漪仔细一看,原来是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的对华政策纲领,即著名的“田中奏折”。
纪清漪一看关系重大,心想如此机密必须想法披露出去,就对安怀音说:“时间太晚了,能不能拿回去看?”可是安怀音说:“不能。”纪清漪继续用计,似乎恍然大悟说道:“哎呀!还有半小时,学校宿舍大门就要关了,我拿回去明天早七点以前准送回来。”安怀音踌躇一下说:“这是密件,可不能给第三人看。”
纪清漪拿了文件赶回宿舍,急忙找了几位同学连夜抄写,直到天明把文件送回。然后又把抄件送到虎坊桥新华印刷厂印了5000份小册子,寄给全国各机关、团体、图书馆、学校,甚至大商店。纪清漪在小册子的扉页上写了这样几句话:
“首先我要向借给我《田中奏折》的人表示歉意,我违背了诺言;但关系到中国存亡的大事,我只能失信于朋友,不能对不起国家。读者啊!如果你的心还在跳,如果你的血还在流,你就应该把这个小册子,一字一句地读完。你应该想一想: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责任?你应该做些什么事情!”
就这样,纪清漪冒着极大的风险把“田中奏折”用这种方式给报道出去。
(据《团结报》 刘永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