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成长”的二战风云人物:“三巨头”与“三魔头”当时都在做什么?
《国家人文历史》 | 作者 李响

2018-11-14 15:21

深读

1918年11月11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宣布德国与协约国间已签署停战协定。他说:“但愿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此重大的早晨,一切战争均将终止。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的和平却短暂得可怜。仅仅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我们所熟知的二战三巨头(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与二战三魔头(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无一例外也是一战的亲历者。那么,这些人在一战期间,都做了些什么?英雄与魔鬼之间的歧路,是否在那时就已确定?

丘吉尔

参战对我而言实在是桩美妙的事情

一战结束后,丘吉尔写了三卷本一战回忆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中第一卷分析1911至1914年的世界危机。丘吉尔并不是事后诸葛亮,1911年就任海军大臣时,他已经根据欧洲形势断言大战必将爆发,很多人不以为然,即使认同有可能打仗,也根本没料到战争的规模,更不会想到沙俄在战争中的作用。只有丘吉尔坚信这是一场世界级大战,欧洲秩序将重组。

丘吉尔以最紧张的状态投入到备战工作,反复向部内人员强调,德国的进攻迫在眉睫,他一上任就撤换了一批思维落伍工作不力的老将领,得罪人也在所不惜。他仿照陆军部设立海军参谋部,在办公室挂着一幅北海大地图,用小纸旗标出德国海军兵力部署变动情况,经常乘坐皇家海军“魔女”号快艇外出视察部队,秘书抱怨说跟着丘吉尔连星期天都没有了。

丘吉尔充分注意科技对军队的作用,他给新型军舰装配了15英寸大炮替代13.5英寸火炮。在战前突然更换海军驾轻就熟的武器,不能不说是重大冒险。他力排众议说服内阁同意以新兴的石油资源作军舰的燃料,在一个根本没有石油资源的采煤大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疯狂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丘吉尔的两大冒险决定,使英国海军在一战中占据重大优势。1915年丘吉尔离开海军部时,原陆军大臣基奇纳对他说:“你永远可以引以为豪的是,我们的海军已经完全做好了战争准备。”

1910年,即将上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

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丘吉尔预言成真,他写信给妻子时不乏得意:“万事有艰险,万物皆毁灭。我感到有趣、快乐和幸福。这不可怕吗?参战对我而言实在是桩美妙的事情,让上帝原谅我这些丑陋而轻率的情绪吧!”大战开始,身为世界最强大海军的领袖,丘吉尔收获万众瞩目,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丘吉尔是最有可能登上下一届首相宝座的人。

然而,丘吉尔过于爆棚的自信终于使他栽了跟头。他派遣英国海军陆战队支持比利时保卫安特卫普,还亲临前线要求辞去海军大臣职务转而担任安特卫普的指挥官,他的要求被拒绝了,安特卫普很快就陷落了,57名英军阵亡。这次远征让丘吉尔成为笑柄。他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依然反复提出要辞职,想到前线当指挥官,可见他有多么渴望到战场建功立业。

1915年1月,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海军将领普遍认为单靠海军是不可能完成这一计划的,必须和陆军协同作战,而陆路军大臣基奇纳不想马上派兵。丘吉尔急不可耐,懒得说服陆军就让海军出征了,他不想和任何人分享可能到来的巨大荣誉。一名澳大利亚历史学者评价道:“丘吉尔夸夸其谈,对炮兵问题是一个门外汉,他用青年人难免的狂热最终说服头脑迟钝的老一代人,从而酿成加利波利的悲剧。”

英国深陷达达尼尔泥潭,阵亡、被俘、失踪、病死者达四万三千人,英国在战争初期建立起来的威信大打折扣。英国首相和陆军部都要对此战负责,但他们把责任全推给了丘吉尔,丘吉尔一贯强势的工作作风使他四面树敌,关键时刻没人替他说话。1915年5月,首相阿斯奎斯免除了丘吉尔海军大臣的职务,给他保留一个“不管部大臣”的头衔,即未被指派负责某一个部门的大臣,不用干活,薪水丰厚。1915年11月,丘吉尔赌气般地辞职报名到法国参战。送行时,全家人都哭了,只有他的夫人和他一样踌躇满志,她深为了解,上战场是丘吉尔的梦想,哪怕马革裹尸,总比龟缩后方好受。

丘吉尔当上了步兵营指挥,一开始,士兵们出于对政客的厌恶不买他的账,但丘吉尔处处身先士卒,还把自己的澡盆借给大家洗澡除虱子,很快就赢得了爱戴。一些高级官员路过战区时都会来拜访丘吉尔,丘吉尔故意让他们到战壕中视察,每当他们精致的衣服被铁丝网剐坏,皮鞋沾满污泥,士兵们就拍手称快。丘吉尔改不了爱出风头的毛病,连军装都自己设计,结合了英国和法国军装的优点;他常在夜晚命令士兵开火,吓唬德国人,搞得兄弟部队睡不成觉。手下士兵觉得他太能折腾了,丘吉尔反问战壕中一位射手:“难道你不喜欢战争?”

1916年6月,丘吉尔退伍重返政坛。1917年新首相劳合·乔治力排众议,任命他为军需部大臣。反对者认为丘吉尔是一个危险的天才,一旦出故障会让所有人遭殃。在回忆录中,劳合·乔治写道:“在他的行动可以受到监督的条件下,他那善于创新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是无价之宝……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应当充分利用这类人。如果能够警觉地对待他们,他们单独做出的贡献要比一大群庸庸碌碌的人做出的贡献大。”

劳合·乔治确实独具慧眼,丘吉尔推动了英国大批量生产坦克筹建坦克部队,这种新兴武器当时并不被各国看好,而丘吉尔的敏锐和坚决使英国又一次抢占技术先机。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订停战协定的当晚,丘吉尔正在唐宁街十号与劳合·乔治共进晚餐,满大街都是欢呼声,但丘吉尔忧心忡忡,在他看来,德国虽然打垮了,一个新的更可怕的敌人崛起,那就是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从此刻起,他成为坚定不移的反共者。他把布尔什维克称为“残暴的大猩猩”,而他接下来的战略是“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他一定不愿意设想,三十年后为了打败德国人,他将和布尔什维克“接吻”。

斯大林

科巴走出了西伯利亚

当整个欧洲大地被一战战火点燃时,35岁的斯大林正在西伯利亚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艰苦斗争。罗曼诺夫王朝不久前庆祝了奠基300周年,被流放的斯大林在冰天雪地望眼欲穿,他不知道希望的种子已埋下,1914年开始的大战深刻动摇了帝国的根基,这是他最后的炼狱,熬过这一遭,他将成为一个历史性人物。

作为一个革命者,他当时的化名叫做“科巴”,科巴是格鲁吉亚的罗宾汉,杀富济贫,他是斯大林少年时代喜爱的小说主人公,那部小说的名字意味深长——《弑父者》。

这位格鲁吉亚“南方人”已经不是首次来西伯利亚,流放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1902至1913年,斯大林至少8次被捕,6次逃出流放地。俄国传记作家沃尔科戈诺夫认为,青年时代地下工作和数次流放的经历,使斯大林个性愈发倔强阴沉。同志们经常赞扬科巴的意志坚强。于是,在发表文章时,他也使用斯大林这个笔名,意思是钢做的人。

1911年,圣彼得堡沙皇秘密警察关于斯大林的档案

在交战国中,俄国的战线最长。战争在5万平方公里的俄国领土上进行,300万难民无家可归。1917年,就在刑期将满的时候,二月革命爆发了,沙皇被推翻。1917年3月下旬,列宁即将从瑞士回国。4月,列宁的列车进入俄国国境。

斯大林迅速站在列宁身后,以他出色的文笔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阐释列宁的理念,列宁看中这根笔杆子,亲自提名斯大林进党中央。1917年5月开始,科巴·斯大林成为第一届政治局常委,与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并列为布尔什维克的四领袖。

马拉松似的鏖战使俄国军民不堪忍受,前线战士归心似箭,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求他们战斗到底,相反,布尔什维克的停战和分田地口号深得民心。1917年秋季,列宁感到武装起义的时机已经到了。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得了苏维埃的权力,列宁成立政治局以便领导起义,斯大林名列其中。在起义爆发之前的那几天,列宁并不在斯莫尔尼宫,以免引起警察的注意,斯大林的任务是在列宁和斯莫尔尼宫之间充当传声筒。一旦起义失败,斯大林还将负责列宁的安全撤离。

十月革命带来的喜悦是非常短暂的,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很快受到帝国主义重重围攻,和平本是布尔什维克最激动人心的许诺,而今整个俄国都是战场,口号也变成了“一切为了前线”。城市陷入空前的粮食危机。1918年5月,斯大林被任命为俄罗斯南方粮食事务领导人,到察里津征粮,以极其高效的方式挽救了苏维埃的燃眉之急。

当察里津陷入重围后,斯大林担当了军事指挥。察里津征粮行动及保卫战争,使斯大林第一次在政坛刷出存在感。如果说十月革命中他还是个微不足道的跟班,那么在随后的三年国内战争中,刚猛的斯大林才现本色。

直到列宁将擅长组织工作的斯大林任命为党的总书记,科巴永远走出了西伯利亚,他有了新的名字:约瑟夫·斯大林。

罗斯福

我的名字应列在服役人员表中

1913年,三十出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海军副部长。那时的他体格健壮,相貌堂堂。一个年轻的海军领导人刚刚上任,就赶上世界大战,他怎能不跃跃欲试。然而,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传统,时任总统威尔逊更是以和平中立作为赢得选民支持的主打牌。

1914年8月,威尔逊发表中立声明表达美国政府的立场。罗斯福对此很不满意,他屡次建议总统设立国防委员会,加强军事装备,甚至提出实行普遍兵役制,增加现役军人数量,为战争做好准备,威尔逊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罗斯福索性自己动手筹备起来,默默加强海军的人力和物资,利用训练军官的机会鼓励参战。

1915年至1917年三年中,罗斯福无时无刻不在致力于扭转和平主义。1917年初,机会来了,处于被动中的德国海军开始进行无限制潜艇战,攻击同盟国之外的所有船只。威尔逊退无可退,只得宣布召回驻德大使,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4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对德宣战决议,在一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终于凑上了热闹。罗斯福建议在苏格兰和挪威之间设置水雷网,这里是德国潜艇的必经之路。由于耗资巨大,英国和挪威都认为美国人多事,不予配合。在罗斯福的不断施压下,1918年春水雷网终于开工,直到战争结束这项工程还没有完成,但击沉了几艘德国潜艇。

1913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

值得一提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叔叔、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是坚定的参战主义者,他把四个儿子都送上了一战战场,最小的儿子在执行飞行任务时牺牲。西奥多鼓动富兰克林辞职入伍,富兰克林确实很想亲历沙场,但海军部不肯放走这个能干的副部长。为了弥补遗憾,富兰克林·罗斯福争取到机会,代表美国海军到协约国巡回商讨作战问题,并视察各地的美国舰队,以便能到战场上过过干瘾。1918年7月,罗斯福如愿到了战事最激烈的敦刻尔克前线,途中每次受到小规模攻击都让他兴奋异常。一位海军军官为了保护罗斯福试图带他绕开战斗区,结果罗斯福大发脾气。

欧洲之行让罗斯福坚定了从军的信念,可惜身体不争气,回国途中他感染严重肺炎,到纽约时只能让人用担架抬下船,等他花一个多月时间养好病,已经没有什么仗好打了。没能上战场是罗斯福的终身遗憾。后来母校格罗顿学校准备为参加一战的校友建纪念碑,罗斯福竟然写信给负责人说:“虽然我没有正式入伍,但是我认为自己的名字应该列在第一批服兵役的人员表中。我在欧洲考察了大家服役的情况,还亲临战场领导了海军的战斗工作。”在极力争取下,罗斯福终于让自己的名字上了纪念碑。

1914至1918年是欧洲的噩梦,却是美国的黄金时代,这场战争成全了美国,使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战争也成全了罗斯福,他为日后担当总统和三军统帅迈出了第一步。尽管不久之后他将坐上轮椅,注定终身不能征战沙场,但这不会妨碍他成为永载史册的战时总统。罗斯福像他的祖国一样,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传记作者康拉德·布莱克认为,富兰克林从叔叔那里继承了斗争的本能,以及对于绥靖政策的厌恶。从威尔逊那里,他学会了如何耐心地培养民族的精神力量。“他丰富的个性给他的政治生涯平添了很多绚丽的色彩,这种特质在领导人中是很少见的。在25年之后,他身上的这种理想主义和灵活多变的才能拯救了美国文明。事实上,人们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身上的这些品质,其实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希特勒

4年战争等于30年大学训练

1918年10月,顽抗的巴伐利亚第十六后备步兵团遭遇英军施放的芥子气攻击,许多士兵不慎摘下防毒面具瞬间身亡,幸存者也几乎全部双目失明,互相搀扶跌跌撞撞摸到急救站。其中有一名29岁的下士,名叫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奥地利裔青年的人生总是没有最倒霉只有更倒霉。发烧、红肿、巨痛折磨得他死去活来,相比之下,作画一张卖不出去几乎乞讨度日也不算多惨了。经过几周治疗,他的视力逐渐恢复,从此,光明开始眷顾他,而他将以黑暗回报世界。

1914年8月,德皇向俄国宣战的消息传到慕尼黑,穷困潦倒的希特勒挤在野战军将军大楼前的人群中狂喊。后来在《我的奋斗》中,他写道:“即使在今天,我可不耻地说,由于欢喜若狂,我跪在地上,衷心感谢上苍让我有幸生于此时。”就在半年多前,他被刑警押解到奥地利领事馆,险些以“为逃避兵役而离国”被起诉,结果一看到他枯瘦如柴的模样,连警方都动了恻隐之心,经鉴定,这个“青年画家”体格太弱不适宜扛枪,就这么被释放了。希特勒感到很欣慰,传票里把他的身份标为“画家”。其实他并不排斥服兵役,相反,他渴望一个更合适的机会当兵,他不想为奥匈帝国而战,他要为纯正的日耳曼而战。

战争的狂热席卷德国,更激荡着自幼梦想建立大德国的希特勒。8月3日,他提笔给路德维希三世写了一封信,请求加入他的军队。希特勒真的收到了回信,他被巴伐利亚第一步兵团接收。这对他是天大的好消息,一来他不用参加他所讨厌的奥地利军队了,二来他不必发愁在即将到来的冬天里吃什么穿什么。他不担心战争时间过长,只担心还没真正上阵战争就结束了。

经过紧张的训练,希特勒参加的第一次正式战斗是在1914年10月开始的第一次伊普尔战役,整个战役德军伤亡13万人,协约国军队损失10余万人。据希特勒说,到11月中旬,第十六步兵团仅存军官30名,士兵总数不到七百,幸存的士兵只有五分之一,但进攻的命令却仍不断下来。希特勒是一名通讯兵,也就是战火中传递命令的快递员,他一有空就埋头研究地图,有时不用地图就能迅速说出路线,令同行望尘莫及。由于执行任务积极勇敢,而且冒死救了团长一命,希特勒获得了二级十字勋章。

1916年夏初,希特勒所在兵团开赴南方,赶上著名的索姆河会战。会战开始三个月后,他被炮弹炸伤腹部。近年来,据英国媒体报道,一名德国军医的陈述材料曝光,当时这名军医救治了希特勒,他证实这次受伤使希特勒失去一个睾丸。二战中盟军流行一首戏谑歌曲讽刺希特勒只有一个睾丸,但在军医的说法披露之前,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此事没有证据,只是盟军的宣传手段。

1918年上半年,希特勒所在兵团参加了索姆河、马恩河、马尔纳的春季攻势,6月,希特勒单枪匹马活捉4名法国士兵,因此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四年中,军阶不高的阿道夫·希特勒战功赫赫,他还获得过如下奖励:1917年9月17日三级军事铁十字勋章一枚,外加战刀;1918年5月9日因作战异常英勇获团部勋章一枚;1918年5月18日伤员奖章一枚;1918年8月25日三级服役奖章一枚。

在希特勒热血沸腾之际,德军大势已去,国内叛乱不断,战士渴望回家。希特勒无比痛恨和平主义者,当身边有人说战争继续下去是愚蠢的,他甚至激动地与之大打出手,他发誓要报复战争的背叛者。1918年10月,毒气攻击使一心血战到底的希特勒不得不败下阵来。

20世纪20年代的希特勒,他因啤酒馆暴动被捕,此时刚刚出狱

二次大战的三巨头与三元凶中,没有人像希特勒那样受到一战极大的成全。他曾说:“就生活中之各种问题而言,4年之战争等于30年大学之训练。”

墨索里尼

捏造英勇事迹谋划组织政府

1914年11月,有志青年纷纷扛起枪杆子建功立业时,贝托尼·墨索里尼创办了《意大利人民报》,用他擅长操练的笔杆子战斗。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墨索里尼在报纸上宣传的观点与他的同志们不同,他赞成参战,认为战争将为社会主义革命铺平道路,因此他被意大利社会党清除出队伍。然而,墨索里尼的论调在新生一代的知识分子中很受欢迎,他颇具感染力的文笔使他在同辈人中显现出“领袖气质”。

1915年5月,意大利终于向奥匈帝国宣战。一直鼓吹参战的墨索里尼却没有积极入伍,实际上,他更想坐在编辑室里指点江山。当年9月,他不得不被征召参军,那时他以为这会是一场加里波第式的速胜战争,所以尽管不太情愿还是乐观前往,哪知道意大利一脚踏进这潭沼泽拔不出来。

墨索里尼当兵的两年半时间中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作为。不过,成名之后他非常喜欢忆往昔峥嵘岁月,讲自己在世界大战中经历了多少危险,如何机智勇敢。1917年2月,墨索里尼操作的掷弹筒由于筒身太热不慎爆炸,几个人被炸死,他自己也身中四十多块碎片,不过都不在要害位置。这是墨索里尼最爱提及的一段经历,说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时刻”。他自称取弹片时大无畏地拒绝使用麻药,后来他的臣民也纷纷效法这种夸张修辞,有上千人说自己是抬墨索里尼去医院的人。

受伤后墨索里尼退伍回到《意大利人民报》,他的同事早已用大量篇幅报道过他的英勇事迹,把他称为加里波第的后继者。他已经开始谋划组织“从战壕里回来的人”形成一个政府。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发起成立“战斗的法西斯”组织,两年后发展为法西斯党。

1923年,法西斯党官方出版社出版了墨索里尼的战争日记,其中许多内容是编造的,但确实增加了墨索里尼的威信。

东条英机

“务实主义者”的诞生

1915年春季,出身军阀世家的东条英机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那一年他已经31岁。陆军大学学生毕业后通常派驻欧洲,东条英机专攻德语,算是“亲德”的学生。因为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已成为“敌国”,他无法去留学,只好暂时在士官学校担任中队长,1916年调到副官部。

当时大岛健一任陆军大臣,和田龟治是直属高级副官司,东条英机在和田手下,能力得到很快提高。东条英机工作非常勤奋稳妥,据说他在军政界被称为务实主义者就是源自于此时的工作风格。临调离副官之时,和田龟治给东条英机的忠告是:心胸要开阔一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来被称为剃刀将军的东条英机是缺席的,对他来说,战争结束伊始的经历才是影响深远的。大战结束后,东条英机终于可以按照原计划赴欧洲,这是他期待已久的。1919年8月,他被派往瑞士和德国任驻外研究员,主要任务是收集军事情报,研究欧洲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在欧洲,东条结识了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等青年军官,他们组成了小团体,不定期举行集会。一战使东条英机等同辈军人认识到,战争需要庞大的全国动员计划,动员最大规模的物资供给,举国皆兵,全面作战,平民与民间工业也要进行编组并中央管理。他们相约在归国后,为改革军制、刷新人事、建立总动员体制共同奋斗。这个军人秘密团体称为“一夕会”,主要成员后来皆成为侵华日军的骨干分子。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