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我们逛过的那些市场 潘家园:从旧货市场到文化地标
北京晚报 | 作者 程功 

2018-11-26 22:44

城事

有人说,北京有两个地方永远人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广场,所有人都仰着头看升国旗;一个是潘家园,所有人都低着头寻宝贝。这个潘家园,就是潘家园旧货市场,也叫潘家园古玩市场。

1992年的潘家园已经形成市场雏形,以经营旧货为主。

建市20多年,潘家园已经成了“古玩市场”的代名词。每到周末,市场里人头攒动,挤满淘宝客和慕名而来的游人。

作为一名在潘家园经营超过20年的“老人”,“美石家”店的老板李云鹏见证了潘家园从无到有的成长。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劲松南路和旁边的一个“土山”逐渐形成了一个老百姓自发的市场。“就是把家里闲置的东西拿来卖,贴补生活。我一下班就去市场摆摊卖家里不穿的旧衣服。”1992年,潘家园街道办事处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建了90多间铁皮房,李云鹏也有了一个7平方米的固定摊位,仍然是卖服装。

李云鹏成为少数几位伴随潘家园变迁、发展的商户之一。为顺应市场变化,他几次转变经营方向,如今也开始“鉴定”等服务性项目。

“那时市场里除了杂货也有古董,最初都是北京市民拿出家里压箱底的传家宝卖了换钱。”李云鹏说。“起初市场里什么东西都有,后来管理人员和我们商量,希望能确定一方向。”1994年,全部市场从劲松南路迁入现在的地块,挂名“潘家园旧货市场”。虽然叫“旧货市场”,但范畴锁定在了古玩杂项、字画、书刊杂志、民间工艺几大门类,偶尔也有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市场保留“地摊儿”形式,可任意“淘货”和“捡漏儿”,省去了高额租金,工薪阶层有了成为“民间收藏家”的可能。

据市场最新统计,市场里经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作品的商户有1298家,占比达3成,其中国家级非遗产品更是多达1048家。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老北京纷纷离开祖居,家里的旧货、旧家具、旧建筑部件大量流向潘家园,这里的古玩市场味道越来越浓。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声名鹊起,短短几年,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吸引大批淘宝者和游客,年成交额达数亿元。在许多人眼里,“潘家园”几乎成为古玩市场的代名词,已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地标。

市场每年定期举办非遗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和春节交易会,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技艺传承和商品交易搭建舞台。

为满足需要,潘家园旧货市场率先建起立体停车楼,在寸土寸金的地段将有限的使用面积充分利用。

2001年,潘家园进行改造升级,建成工艺品大棚,潘家园市场也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登长城、吃烤鸭、游故宫、逛潘家园”已成了当时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的重要项目。

“没有潘家园就没有我李云鹏的今天。”李云鹏发自肺腑地说道。20多年里,李云鹏经历了古玩市场的几次起起落落,几经转行,最终走到今天,对于李云鹏来说潘家园这块地方是他情感所系。而对于更多人来说,逛潘家园已成为习惯、一种情结。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