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冯骥才公益画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那次展览冯骥才把自己两年来创作的心爱画作都卖了,筹得资金380万元。这并不是冯骥才第一次卖画。早在2004年,他就在北京、天津义卖书画,筹集了一百多万元,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为宗旨的私募基金会。而更早的时候,他曾卖掉画作,留下了家乡的贺秘监祠。

△《心中十二月》
在苏州卖掉的画作中,《心中十二月》系列是冯骥才的挚爱,他从一月画到十二月,每一幅画作都有题记。他原本不想卖掉这组画,但无奈基金会还差钱儿,最终只得以出画册的形式,和《心中十二月》说“再见”。
冯骥才不会忘记,展览落幕那天,画作都有了卖主,展厅里静极了,他让摄影师摁下快门,给他拍摄了一张照片:他站在展厅中央,身后就是那些心爱的画作,从那一刻开始,他就要和它们分手了。“和书不同,画的原作卖出去了,就永远看不见了。画没有了,我有点伤感。”
对于冯骥才而言,那些年,他不仅要和画作告别,更要和自己最爱的小说创作告别。“过去的二十年,我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但是文化遗产抢救比写一部小说更要重要。”冯骥才说,他从未因此后悔过。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来临,冯骥才发现,当人们乐呵呵地迎接美好新生活的时候,却忽略了文化传统,我们民族应有的价值观和文化DNA在逐渐消失。“当社会迷茫的时候,作家应该先清醒,当社会过于功利的时候,作家应该给生活一点梦想。”时隔多年后,回首那个年代,冯骥才依然感情激荡。
“知识分子在整个文化自觉的链条里,首先是文化先觉,他首先要感受到文化的痛点,他要先叫喊出来,才引起各方面的注意,才引起城市管理者的关注,进而影响国家的一些文化策略。”冯骥才的文化先觉先是在家乡生发。1992年3月,他回老家宁波办画展,当地政府说月湖边上的贺秘监祠,是为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而建,政府计划改造好就交给文联,同时许诺,如果他能修缮,房子就给他,修缮费用约20万元。“当时如果没有那20万块钱,这房子可能就拆了,我就把我展览中6尺对开的大画拿出五幅卖了。”冯骥才终于筹到20万块钱,修缮好了祠堂,也交给了宁波文联。

△在天津窑洼炮台附近发现一块有重要历史信息的古碑
如果说贺秘监祠的抢救是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的萌芽,他对天津老城的抢救,则是他的第一次文化行动,他此后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基调也得以形成。1994年,冯骥才由媒体得知天津老城将被彻底改造,老房老屋将拆除净尽。他说,自己的大量小说和散文都来自老城,书里的人物都是在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怎么能接受心爱的老城的毁灭。在他的组织下,一支几十人的“杂牌军”成立了,天津史专家、建筑师、文化与民俗学者,还有摄影家通力合作,只为留下一个老城。通过“杂牌军”的努力,留下了老城的影像资料,出了《旧城遗韵》图集。更重要的是,在冯骥才极力呼吁下,老城鼓楼中心城区和东门内大街原生态地保留了下来,杨家大院、徐家大院、卞家大院和仓门口教堂等重要的历史建筑免遭拆除。
“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是落入时代为我预设的一个陷阱,也是一个一般人看不见的漩涡,没人推我进来,我是情不自禁跳进来的。”过去的20年,冯骥才四处奔走呼吁,带头深入近30个省进行田野调查,普查中国民间文化的家底。他也是最先倡议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提议立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人。在盘点他的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时,《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等大部头出版物蔚为壮观,而他组织收集的20亿字口头文学资料,更被誉为民间文学的一套“四库全书”。

△河南的文化普查中发现一个古老的画乡——滑县。入村这天正赶上冷雨浇头,吃了苦头,但还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进去了。
从1990年到2013年,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做了23年,时至今日他还在继续奔走。爱直言的冯骥才毫不客气地说,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不满意,他还要写信给相关领导,一直呼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