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和金门“两门对开”的台前幕后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口述:孔长才 整理:刘凡凡 陈怀安

2019-01-21 11:05

深读

 

厦门岛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最近距离也就五公里左右。自从1949年10月起,厦门与金门长期处于分隔状态。经过两岸民众的不懈努力,21世纪初终于实现了“两门对开”,并为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的实行提供了蓝本。这期间,有哪些复杂曲折的故事?请听时任厦门市台办主任孔长才为您讲述。

自从1949年10月起,厦门与金门长期处于分隔状态。厦金直航实现之前,大陆人能看到台湾的方式就是从厦门乘船“海上看金门”。直到1986年,厦门率先提出“厦金直航”构想,在中央的支持下,经过两岸民众的不懈努力,21世纪初终于实现了“两门对开”。

到2019年,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门、马祖地区实现直接往来已有18年的历史了。安全便捷的厦金海上直航航班、与金门往来密集的飞机航班共同组成的海空联运模式,已成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厦门特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篇章。

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实现直接往来,特别是“厦金直航”积累的两岸人员往来签注、货物通关等经验与做法,为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的实行提供了蓝本。

拟建厦金大桥

“厦金直航”从构想到付诸实施,前后经历过厦门提出构想获中央支持、金门民众向台湾当局强烈抗争、台湾“民意代表”闯关直航、台湾“立法院”通过“离岛条例”、两地实现直航等几个阶段。因此,当初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实现直接往来的过程可谓历尽波折。

从“厦金直航”的最初提出到最后实现,中间凝聚了厦门各界及许多热心人士的心血。当时,我在厦门市台办主任任上,亲历了“厦金直航”从构想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其中的复杂曲折,现在回忆起来,还常常心有余波。

民心所向:两岸民众盼直航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门属于厦门同安县,台湾当局也认同金门隶属福建省。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厦门对台研究学者和在厦金门同胞大胆提出了在厦门和金门之间设立一个“厦金特区”的构想,希望为当时处在敌对状态的两岸关系提供一个缓冲区和往来交流合作实验区。

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就明确提出了两岸要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简称“两岸三通”。厦门当然是大陆最具备条件实现“两岸三通”的地方。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作了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诗中就有“厦门金门门对门,金门厦门一家门”这样的佳句。

1990年前后,厦门又有不少热心人士提出厦门与金门率先实现“三通”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即受到海峡两岸民众和学界的普遍欢迎。时任厦门市市长邹尔均代表厦门人民首先宣布,将推动“厦金率先‘三通’”。

随后,福建省提出“两门”(厦门与金门)对开、“两马”(福州的马尾港与马祖岛)先行的倡议,为同胞的往来提供更多的方便,进而推动两岸早日直接“三通”。

2001年1月2日,金门首次直航人员抵达厦门和平码头情景。船上有金门各界代表180 人,在时任金门县县长陈水在率领下前来。当晚厦门市长朱亚衍宴请全体代表

彼时,台湾当局把一个国家内的两岸直航定位为“特殊的国与国之间航线”,显然,这种严重分裂国家的行径,我们坚决不能同意。

台湾的老百姓都急切盼望着能与大陆互通往来,但台湾当局却一再阻拦。按台湾当局的规定,即便是近在咫尺的金门百姓,到厦门来都需要绕经日本、菲律宾等国家或我国香港、澳门地区转航,本来几十海里的距离,结果需要走几百海里甚至上千海里,简直荒谬至极。

1998年8月19日,为表示对台湾当局阻挠两岸“三通”做法的强烈抗议,台北市“议员”金介寿、马祖“议员”曹原彰破天荒地采取闯关行动,直航厦门。

当天,金介寿率“议员”和台湾媒体记者等共11人,从台湾租船出发,直驶对岸。按计划,曹原彰提前从台北乘飞机经香港转赴厦门,先到厦门接应。回程时,则由时任金门县“立委”李炷烽在金门接应。

台湾知名人士邱毅乘“厦金直航船”往来两岸

船至厦门沙坡尾台轮停泊点,厦门市台办副主任黄呈建、联络处处长张保卫等人受命到码头接待。曹原彰等人在岸上拉起横幅,上写“要‘三通’”“‘三通’第一船”“‘三通’第一人”等字样。

晚上,厦门市台办在临海一家酒店请他们吃饭。金介寿指着窗外大海愤愤地说:“厦门距金门只有几公里,如果直航了,几十分钟以后就可以到金门,李炷烽还等着请我们再吃一餐晚饭呢!现在却不让直航,真是岂有此理!民众不能直接过来,这太荒谬了!”

第二天,他们乘原船从沙坡尾返回金门。乘飞机从香港入境的曹原彰也随船一起离开。

这是台湾“民意代表”第一起闯关直航大陆的行动。事后,金介寿、曹原彰两人被台湾当局以所谓违反“国家安全”罪名逮捕并提起“公诉”。

厦门小三通专用五通客运码头的繁忙景象

对两岸直接“三通”的强烈要求,不仅在台湾的民间,在大陆这边也同样如此。有一位航海爱好者专程来厦门,想从厦门出发,开船直航台湾,并要绕台湾岛一圈,后因得不到台湾方面回应而作罢。为此,厦门市台办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去接待和安置他。

在此期间,我们一直向中央主管部门反映厦门金门两地渊源的特殊性、“厦金直航”应该和两岸的“大三通”有所区别、“厦金直航”属于一个省内的两地特殊往来等问题,希望对此能特殊对待。

重大转机:“离岛条例”成为契机

在各方推动下,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的要求终于在2000年3月20日迎来了重大转机。那天,经过金门、马祖等民众的不断抗争和台湾“民意代表”的运作,台湾当局通过了以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直接往来为内容的“离岛条例”。

“离岛条例”提出:金门、马祖、澎湖三地可以和福建直航,但仅限于金门岛上民众和在金门居住6个月以上的其他人员,他们可以到福建从事经贸活动,但须控制数量。也就是说,金门的货物可以拿来大陆卖,但大陆只能卖一些金马澎(金门、马祖、澎湖三地)老百姓需要的、一定数量以内的农产品。

本来为台湾方面的突破高兴不已,但这样的限制又让我们不能接受。时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洪永世立即召开了对台工作小型研究会。会上,我在发言中提出:我们作为具有对台特殊地位和众多有利条件的地区,可以主动做些事情,可以抓住台湾通过“离岛条例”的契机,主动制订“厦金直航”的预案,以争取主动,一旦需要随时拿得出来。洪书记当即要我负责拿出方案。

很快,我与台办同志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两位研究人员,制订出《厦门与金门直航建议方案(初稿)》。其中除定出若干按中央精神要求的指导思想与遵循原则外,重点对人员往来和船舶、货物入关提出了参照办法,即按现有“台胞落地办证办法”“厦门与高雄集装箱班轮往来办法”及厦门“台轮停泊办法”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到5月,我们按洪书记指示,派专人将方案送到了中央台办,中央台办领导和有关局室立即作了审阅,说厦门报告送得很及时。随后又转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征求意见,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9月,我们接到通知,郭安民副市长和我与省台办、福州市有关领导一起到国台办开会,听取有关厦门、福州与金门、马祖海上直航精神的传达,要求地方政府充分体恤和倾听金门、马祖等岛上同胞不能与大陆通航的疾苦和呼声,要求安全、热情地做好接待工作,并要求福建省拿出具体工作方案。

当时,我们了解到金门县副县长颜达仁在当副县长之前经常来厦门,且在厦门有很多亲戚,对厦门很熟悉,而且他的堂弟颜达诚是当时厦门金胞联谊会的会长。于是,我们通过颜达诚邀请其堂兄颜达仁来厦门,一起商议共同推动“厦金直航”的工作。

2000年10月,金门县副县长颜达仁获准以经贸考察名义,率金门县政府和当地民意代表、商社等各方面负责人共40多人抵厦参访。我在会见时,向颜达仁转达了大陆关怀台湾同胞和厦门市政府关心金门乡亲的诸多政策和精神,表示只要有利于两岸人民的事,尤其推动“厦金直航”这样的大事,值得厦金两地共同去努力推动。午餐后,颜达仁对我说,回去后会紧锣密鼓地做好“厦金直航”准备工作,一旦落实下来,就能水到渠成。

有惊无险:首航前突生变数

2001年1月2日,是厦金双方商定的两地直航首航日。这一天,金门县县长陈水在将率当地各界代表第一次从金门出发,直抵厦门。我们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安排好了当天在码头迎接他们上岸后的各项行程,包括警车开道、随行医生,以及由朱亚衍市长亲自接见等,充分表达了我们的高度重视。

厦门、泉州、金门黄金旅游线首航式( 左二为时任厦门市副市长黄菱、左三为时任金门县“立委”李炷烽)

然而,就在元旦前一天晚上,发生了一起让我们紧张不安的突发状况。2000年12月31日晚上11点多,我刚躺下要入睡,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市政府秘书长蔡寿国打来紧急电话,告诉我:接到报告说,元旦当天,金门方面有一船人要首航过来,拟停靠沙坡尾台轮停泊点。我吃了一惊,双方原定的直航日期怎么突然单方改变?而且,为了与台湾渔轮区别开来,金门直航船停靠的地点是客运和平码头。

这么大的事,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再说元旦放假,人员有的还在休息,不能到位。这一变,会打乱原有的计划,影响整个进程。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必须迅速认真处理。

我首先紧急核实情况,先问省台办,又问省边防局,都答复说时间没变。随后,我把副主任黄呈建和联络处处长张保卫从梦中叫醒,由他们分别联系本市相关单位和金门方面,查问情况。金门县副县长颜达仁回复说,原定首航日期没有变。他还派人驱车赶到码头查看,首航的船没有动。

一直忙到天快亮了,情况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是金门县一位人士不知出于何意,弄了一艘船,邀了十几人和媒体记者,要抢在县长陈水在率团首航前面开出来。

情况清楚后,我立刻向分管台湾事务的市委副书记吴凤章作了汇报和请示,并提出处置建议。市领导非常重视,立即召集相关单位采取一系列紧急处置措施,其中以沙坡尾接待站在元旦这一天(法定假日)不便接待为由,拒绝拟前来的那条金门船,从而妥善平息了突如其来的变故。

但是,金门那位人士为了给自己个台阶下,当天还是“秀”了一把,船在位于金门东南海岸的料罗湾海面上转了一圈,就自称因“风浪太大无法前行”返回原地!

第二天即2001年1月2日上午,陈水在率金门各界代表180人如期直航厦门,从和平码头上岸。

厦门市台办欢迎金门首航团晚宴( 左为金门县县长陈水在、右为厦门市台办主任孔长才)

在媒体记者的瞩目下,陈水在一上岸就紧紧拥抱了我,我们都非常激动。因为厦门金门终于打破了长达52年来不能直接往来的隔绝状态,彼此对开了。

台商行动:台胞直航个案成行

“厦金直航”开通以后,按照台湾当局“离岛条例”的规定,除了金门岛上的民众和在金门居住长达6个月以上的人员,即使台湾岛内的金门籍民众也不能经金门直接来大陆。

当时不少在大陆投资办厂的台商都表示了对条例限制的不满。时任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黄铁荣提出,应该让在厦门、福建的台商享受“厦金直航”这一政策。

2001年1月,恰逢台湾海基会决定在金门举办“台商新春茶话会”,黄铁荣会长认为这是突破“离岛条例”对人员往来限制的极好机会,于是迅速联络与会的大陆其他地区台商协会会长,联名向海基会申请,要求准许他们在茶话会结束后,即从金门直航回大陆。同时以电话和传真方式要求我这个市台办负责人协调口岸各主管单位给予靠岸、入境、通关的方便。

金门原军事设施砲艇藏身处,现旅游参观景点( 翟山隧洞)

应该说,台商此举是我们求之不得的意义重大的好事,我接到这一申请的时候,心中兴奋不已,立即组织人员着手操办相关事宜。但我心里也十分明白,这件涉台大事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流程,不但涉及单位和层级多,而且流程时间长,尤其当时临近春节放假,要完成这项工作谈何容易。

但事在人为,后来在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家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金门茶话会”结束次日上午,在台商眼看接不到大陆方面批准通知、正打算放弃计划的时候,我接到了上级批准的通知。我当即给他们打去电话,告知厦门口岸已做好各项接待工作。至此,此事圆满落幕。

2月2日下午5点,实现了台商、台胞第一次从台湾岛内经金门前来大陆的“准直航”。其时,海基会负责人到码头送行,场面颇隆重。

据说,台湾有关方面为了找到给台商走金厦航线又不与“离岛条例”限制相悖的依据,也费了一番心思,最后不得不放行。

此时,距“厦金直航”首航恰满一个月。两个月后的清明节,厦门台商经厦金航线返台祭祖;次年年初,在闽台商也经这一航线返乡过春节;之后,又有一系列经“厦金直航”往返两岸个案成行。个案逐渐变成多案、通案。

根据2017年统计得知,大陆民众去台湾旅游,金门同胞来厦门探亲,厦门台商回台湾……厦金客运直航运输业务迅猛发展,年运送旅客量从2001年的2万余人次发展到2017年的超161万人次,17年累计运送旅客超1610万人次,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生动写照。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