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 09:4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但所谓的龙到底是什么、传人又有何指?
伏羲“以龙纪官,百师服”
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的先民与龙有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最早可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伏羲,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始,系三皇之一。楚帛书还记载其为创世神,是最早团结统一初始时期先民各个部落的人文始祖。
由于治理有方,前来投奔伏羲部族的部族日益增多。由此,伏羲开始面临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如何对不同部落进行统一规整?各随各族的图腾显然不利于团结与号令,而统归于伏羲族的图腾标记,既会致使核心部族成分复杂化,也会给人造成通吃并吞的误解。于是,取各部族之长的念头诞生了。
据史书记载,由于有“神龙负图”这种祥瑞出现,所以新的图腾和组织形式以龙命名,即“以龙纪官,百师服,皆以龙名,作龙书,以立制号”。例如,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从诸多古籍可以发现,龙是伏羲开创政体的重要符号,是团结各族群各尽所能、扬长避短的有效组织形式,是通过龙这种表象达至同文同宗认可的有益探索。
推演八卦,延续“王道乐土”
古人对这种龙政体的描述,还上升到哲学理论层面。
发端于伏羲“始作八卦”的《周易》,以乾坤二卦为统领。乾卦全篇都在讲“龙”,因晦涩难懂,故众说纷纭。若联系前文直读,便可发现从“潜龙勿用”开始,历经“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全盛。这些都是对伏羲创立的“龙”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描述及规律剖析,揭示“变化无常,隐现不测”的特点。同时,通过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阐述民族认同以及“大人”之间、群龙之间的辩证关系。
进一步来看,推演伏羲八卦的文王悟出了其中奥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名义上是周的,但土地是不归王一家所有的。他只是共主,并非独占天下土地,而是要分封出去的;分封出的土地为邦国,邦国的君主不能像周一样称王,只能称侯;邦国的土地也不为侯所独有,也是分封,再分的土地谓家;分到最后,王、侯、卿大夫、士、平民都能得到土地。由此可见,“溥天之下”强调的是王的责任在于“守土为民”。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理解,周王朝得以延续800年的“王道乐土”。
向“亢龙”发展,其道穷也
然而,文王的后人还是渐渐由“亢龙”而重蹈“龙战于野”的覆辙,最终导致血流成河。对此,孔子有话要说。
孔子当初离开鲁国,率学生周游列国,奔波了七八年,欲推行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可是,他看到的只是“龙战于野”,不禁感慨“云从龙,风从虎”。
一般认为,在相辅相成的“龙虎”关系中,伏羲(圣人)的作为有目共睹:生命的源泉在于气,气的涌动即为风,风生才能水起,风起才有云涌;春风化雨、冬风化雪,云的变化也依赖于风。正是有了圣人兴起的引领,才会生发龙虎风云际会的场景,才能真正率领民众大有作为,创造历史的好时机。
换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唯有如此才能“利见大人”。一旦脱离伏羲向“亢龙”发展,便“其道穷也”,结果就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所以,伏羲部族的这种政体与认同是一种中央集权的雏形。唯此,龙行虎变、虎变龙蒸的政治局面才能得以实现。也正为如此,孔子才会为自己不能生活于斯而感到无比惋惜:“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一姓的尊荣,决定百姓苦难
在现代语境下,龙的传人一词始于民族悲情,是对一盘散沙重新凝聚起来的殷切期望,是要团结不要分裂的信仰传承,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自秦始皇号称“祖龙”起,龙与封建帝王的身世就发生了直接联系。经历朝历代的强化后,龙逐渐成为皇室象征。晚清时期,黄龙旗还使龙进一步成为清王朝的正式标志。
以龙为皇权标志的封建统治者高高在上、神秘莫测,往往寓意着官本位而非民本位。所以,帝制时代百姓对龙的祭祀只为求降雨、求庇护,而没有以龙为“共同祖先”的意思。在民间传说中,还有大量英雄人物斩杀兴风作浪之恶龙的传说。
龙成为中国人的图腾,可以说是近代发明。1903年,严复把“图腾”这个概念正式介绍到中国。抗战前后,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强,使一盘散沙的民众团结在民族独立的旗帜之下,兴起了普及、论证中国民族概念和图腾的运动。
“龙图腾”概念最重要的发明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图腾是由许多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不过,此书充满了“假如”“假定”“也许”“恐怕”等词语,没有得到现代人类学理论的足够支撑。
事实上,闻一多自己也是非常纠结的。他坦言,“龙凤”在帝制时代已成为“帝德”和“天威”的标记,“一姓的尊荣,便天然决定了百姓的苦难”。所以,“万一非要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果它不再太贪睡的话”。
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
1978年,一首关于龙的传人的歌曲经过央视春晚的传播后,得以红遍大江南北,歌词也由悲情的宣泄逐渐向民族认同与奋发的明朗化方向发展。
应该说,这首歌曲迎合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心情”,所以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与之相伴,“龙图腾”终于得到了国人的全面接受,成为“中华民族意识下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代称。
通过前面对先民与龙关系的溯源,我们确实可以自信地表示:中国人独创的龙,是独特的民族智慧珍宝,必然会得到呵护传承并完善升华,进而成为中国立于世界之林的一大优势。
肃清“龙意识”的思维遗毒
中国历史上虽然历经分分合合,但始终贯穿着对同文同宗的认可以及大一统国家的基调。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式集权与专制并不是一回事。集权是有民主的,是人民集权和少数人专制的集权。
有人一听到集权就嗤之以鼻,转而极力鼓吹西式民主。殊不知,民主的概念一开始是被西方主流世界所摒弃的。今天那些号称民主的政权,实质上依然奉行“丛林法则”,有的甚至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态。所以,真正的民主绝不能由西方来界定。
中国坚持完善的同文同宗民族共识和制度,与世界上某些只运行了几百年的制度相比,其实是各有所长的。这里面,能够将一盘散沙组织起来是我们值得倍加珍惜的比较优势,对此应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当然,我们也需要肃清“龙意识”之中的思维遗毒。否则,为人民服务的落实与深化就无法得到保证。
进一步来看,正如我国宪法所阐明的: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龙的传人共识在新时代必将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