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7 15:56
刚刚,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就落实街道工作会议,介绍一系列本市社区工作措施,实现社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党建引领:建立在职党员服务项目清单
为推进社区党建全覆盖,强化社区响应居民服务需求的党建引领能力,全市将通过成立党支部、联合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等方式,推进党建工作向社区各类组织延伸,重点加大在物业企业、业委会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在物业企业、业委会的有效覆盖。
同时,推进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落实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以及驻区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协调联动机制。
推动街道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将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等纳入其中,制定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联络员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会议。
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同社区在职党员的联系,建立在职党员服务项目清单,根据群众需要和党员特长,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发挥在职党员的资源优势服务社区。推动社区在职党员担任楼门院长、楼层长、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等,亮明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居民群众和引领各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参与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社区治理:村(居)委会统一下设六个委员会
进一步整合各类社区建设服务经费,凡涉及社区资金使用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
根据《意见》,全市村(居)委会将统一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共建共治等六个下属委员会。各下属委员会由7—9人组成,主任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成员由物业服务企业、驻社区警务站、社会组织等社区各类组织的代表,楼门院长等“居民领袖”的代表组成。每个下属委员会委员中的居民代表人数不少于3人,任期与社区居委会任期相同,由社区居民会议按照相应程序依法选举产生。
同时,强化楼门院长的基础作用。以楼门或平房院落为单位,采取楼委会、院委会、楼门自治小组等不同组织形式协助做好本区域工作。完善楼门院长奖励补助政策,按照入户走访和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工作情况发放补助,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组织运作、活动场地、人员资金等方面支持。充分利用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不断开发和完善针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社区服务管理项目。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机制,整合共青团、综治办、妇联、残联等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充分发挥在校学生、青少年、老年人、在职党员等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本市还将加强村(居)监督委员会建设。规范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内容,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扩大村(居)务、党务和财务“三务公开”,确保村(居)工作公开透明。
社区减负:一个部门社区最多填报一个表格
全市将深化社区减负增效,加快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深化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梳理社区填报的各类表格和电子档案,加强职能部门内部整合和优化提升,一个部门社区最多填报一个表格(系统)。
加快清理不应该由社区承担盖章证明事项。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发文联审制度和违规下派社区工作事项监督举报机制,让社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
据介绍,2019年以来全市以清理社区填报表格(系统)和盖章证明事项为重点,市级部门下派到社区的填报表格由原来的16个部门44项精简为7个部门的7项,精简率达到84%,各区及街道表格清理工作已形成初步清单。对于社区出具的21大类42项证明,已召集15个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会商,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要求取消不应该由社区承担的盖章证明事项,目前已经收到10个部门的反馈意见,下一步将做好集中清理工作。同时,市级部门和各区设立在社区的信息化系统47个,目前正在研究进一步整合措施。
同时,加强社区自治清单建设。以社区包楼包片、走访入户数量,发展楼门长、志愿者人数,成立楼门自管会情况,组织参与式协商的场次,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收集社情民意情况,挖掘居民骨干的情况,为民服务的件数,辅助社区团队开展项目的个数,营造楼门文化的情况,关注特殊人群的情况,解决街乡吹哨问题的个数等内容作为主要内容,制定社区自治清单,丰富和规范居民自治。
各社区还要完善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组织召开全市社区协商现场会,推树一批民主协商先进典型。指导城乡社区以“社区议事厅”为平台,就公共利益决策、矛盾纠纷化解等开展常态化民主协商。探索社区“网上议事厅”建设,推行社区“微提案”。推进社区民主协商与社区公益金等社区资金的使用挂钩,社区资金使用必须经过社区协商会议讨论,听取居民群众意见。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出台我市实施意见,力争实现2019年底前全市所有村、社区都有“管用”的村规民约。评选一批村规民约典型。
本市还将建立基层社会治理专家委员会,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政策咨询和调查研究。组织做好第三批全国和谐社区申报工作。
社区工作:社区干部每周走街入户须1天以上
实施社区全响应服务制,结合实际制定适应社区服务需求的工作时间,通过设置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和各班次工作人数,安排好公休时间和节假日工作值班,以轮班、预约、上门服务等形式不间断、全响应服务社区居民。探索实施社区工作者末位淘汰工作机制,激励社区干部担当作为。
社区工作方式也将继续转变,创新走访联系形式,大幅增加社区工作者离案工作时间,社区干部每周必须1天以上时间走街入户,提升社区干部与居民群众的见面率、交流率和熟知率,实现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依托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依据的社区工作考核体系,采取面对面、电话访问等方式,对社区工作进行考核评议,考评结果与社区工作者绩效奖励、评优惩戒、续聘解聘等挂钩。
社区服务:中心城区小型社区试点“一站多居”
全市将制定“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指标体系,建立各类服务清单和标准,研究分类推进机制。修订《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规范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
同时,推进社区公益服务。引导和支持品牌、连锁企业“进社区”,丰富社区心理咨询、家电清洗、社区4:30课堂等特色精品服务项目。
推广服务圈标识系统,完善服务圈网上便民惠民政务公开综合地图。新建1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累计覆盖95%以上城市社区。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居民开放内部设施,新建200个“社区之家”,推广使用“社区之家”标识系统。
信息化平台:建立标准数据接口开放常用数据
全市将整合委局“村居两委换届选举系统”、“村居社会新信用代码信息”、“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小红树)、“社区网”、“e通车”等现有业务系统,面向基层仅保留使用基层社会治理系统。
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层政权、社区党建、社会组织、社区管理与服务、志愿服务等业务数据的整合,建立标准数据接口,面向基层开放所需常用数据。
制定基层信息化指导规范,引导基层树立基础数据“蓄水池”的概念,在日常开展自治与服务工作中积累的基层基础数据,通过符合指导规范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与基层社会治理系统的互通,提高基层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基础数据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