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最美
北京日报·要闻时政 | 作者 刘冕、罗钒玮

2019-04-17 08:54


德辰山上已是绿草如茵,文彬路旁,黄昆楼、文昭楼、天钦楼静静矗立,有“全国最美校园”之名的潞河中学到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校园里,年轻的学子们正在筹备一个校园导游组,在他们心中,校园里最美的不仅是四季如画的风景,还有百年传承的爱国精神,红色信仰。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大学生们来到运河畔的潞河中学,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校园里,爱国学子们群情激奋,他们把5月7日定为国耻日,“五月七日,五月七日,勿忘吾国耻!”“不忘国耻恨,勿忘民族仇”的呐喊声响彻校园。

1926年,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爆发,黑云压城。国家,将往何处去?正在潞河中学读书的金成镐心中迷茫。李大钊的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为他指明了方向。他在笔记本上写到,“革命有退潮必有来潮,进路经逼窄定到平坦。我要在退潮时去闯险滩,在逼窄的险路上去领略奇绝壮美的景致”。

一天,金成镐在二哥金永镐的褥子底下发现一本《共产党宣言》,如饥似渴地阅读,他确定了自己的信仰。经过党组织批准,1926年7月的一天,金成镐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在班级组织起 “社会学学习小组”,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一大批同学陆续团结到他周围,建立起潞河中学最早的青年团支部。

黑暗仍在继续。1927年的中国,风刀霜剑,群芳凋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在白色恐怖中付诸东流,共产党人的鲜血染红大地。拥有信仰的金成镐已不再迷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他的同志。当年夏天,洪庆隆、张树棣、康景新等纷纷在校园加入共产党。中共潞河中学支部成立了,周文彬任支部书记,这是通州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就像是夜幕笼罩的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给黑暗中摸索的革命志士指明了方向。”

如今,这些红色往事,已融入课堂,成为每一位潞河学子的必修课。

校园东南侧,汉白玉栏杆围绕中,有一座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金色字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碑前,有一束鲜花。

“这是为周文彬等7位烈士树立的。每年清明节前后,潞河中学周边中小学、社区和企业的代表都会来这里,跟潞河人一起祭奠烈士。”潞河中学办公室副主任刘晓蕾说,“周文彬就是金成镐,1938年,他领导开滦煤矿大罢工,是冀东地委领导人之一。1944年10月,他为了掩护同志们突围,壮烈牺牲。”为了纪念烈士,潞河中学中贯穿校园东西的主甬路被命名为文彬路。

校园中的假山名为“德辰山”,以纪念辛亥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蔡德辰。

1912年,蔡德辰代表同盟会在潞河中学开展革命工作,后被奸细出卖,惨遭杀害,临行前他慷慨陈词:“我为同胞自由幸福而死,复何憾!诸君如以为我死得其所,请为我叫一声诺。”“诺”声雷动,烈士赴死,当时,蔡德辰年仅19岁。

先烈已逝,精神永存。

歌咏比赛、实践活动、研学考察……红色的信仰融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年轻的学生们既是学习者,又是传承者。

今年暑假前,潞河中学计划成立一支学生导游队。让潞河学生自己讲述潞河英雄的故事。

潞河中学校长徐华毛遂自荐,想当首讲授课老师。他已经设想了好几套教案——

“学生知道1927年,潞河中学成立了通州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革命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刻。为什么星星之火在最黑暗的时候燃起?潞河学子们需要知道。”

“1931年,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潞河学生侯仁之心情焦灼,惴惴不安,他在校学生会主办的《协和湖》上连续发表文章,他的文章,潞河学子应该读。他写‘每一个潞河同学,请从自己的生活习惯上根本破坏,再重新建设!’殷殷期望,至今值得人深思。”

……

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翅膀。”

徐华说,“要深刻的感触过,才会更深刻的铭记。对于新一代潞河人而言,需要前仆后继的事业还有很多,红色信仰是支撑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热血青春 薪火相传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