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在汇文“英雄班”传承
北京晚报·要闻时事 | 作者 牛伟坤

2019-04-17 12:50


在汇文中学主楼后的小花园里,有一座雕像格外引人注意:一个青春正盛的年轻人嘴唇微抿,目光坚毅,直视前方。半身像下方的石碑上有几个大字,“彭雪枫同志永垂不朽”。这个被毛主席赞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大将,在汇文中学就读期间,成立了学校第一届党支部,也是目前东城区第一个由学生成立的党支部。

学校党总支书记陈东近期为学校校史馆的重建,做了不少史料搜集与整理工作。她介绍,根据有案可查的资料记载,彭雪枫于1926年进入汇文中学后,经多方努力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于1926年10月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在汇文就读期间,彭雪枫通过组织读书会等方式,带领进步学生学习马列专著和进步书刊,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并介绍其中积极分子入党。1926年11月,在发展了其他两位党员之后,按照“正式党员三人以上应当成立党支部”的要求,汇文中学第一届党支部成立。

离雕像没几步,一座一人多高的方尖碑傲然矗立,同样引人注目:为国死义,谢唐君纪念之碑。墓碑凝固了两个年轻学子的青春岁月——1926年,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5000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没想到,政府竟下令开枪,汇文学生唐耀昆、谢勘两人在运动中壮烈牺牲。同年秋天,师生为唐谢二人在校园内树立了纪念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步青年在汇文的一再涌现,与时任校长高凤山分不开。据介绍,汇文中学前身是一所教会学校,1926年高凤山出任校长,开创了由中国人全面执掌学校之先河。高凤山自上任起,便逐步取消了宗教课程,不再强制学生参加有关宗教活动,为推动汇文中学的进步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他会请进步人士来到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对时局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他对当时反动政府想要抓捕的进步学生给予了极大的保护。”陈东举了个小例子,当时学校有一个高级实验室,要想开启实验室需要两把钥匙。一次,反动政府前来学校搜捕进步学生,高凤山将学生藏入实验室后,便打发手上有钥匙的一位老师离校,并对外声称,老师一早外出采购药品,没有人进过实验室,学生成功躲过搜捕。

可喜的是,在汇文中学,这些英雄虽然逝去,但并没有远去,而是成为了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陈东介绍,1954年,“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来到汇文给全校师生作了《把一切献给党》的报告,这次报告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经过反复讨论和酝酿,主动向老师提出了创建英雄班的要求。自此之后,“吴运铎班”、“任弼时班”、“董存瑞班”、“奥斯特洛夫斯基班”、“海鸥班”等应运而生。

如今,每一届新初一、高一学生入校后,“申报英雄班”是一件大事儿。他们要围绕英雄精神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并进行申报“答辩”;评审通过后,才会在来年3月被授旗。高三(2)班的邓瀚辰来自唐耀昆英雄班,他对和平年代下如何延续英雄精神有自己的理解,“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毅和无畏,年纪虽轻却拥有的胆识智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身处和平年代虽然不需要我们献身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

热血青春 薪火相传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