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授权自《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一书,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9-05-10 19:03
亚洲文明路:只有开放才能强盛
什么是文明?著名学者张信刚认为,文明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人类开始聚居,建立市镇,一部分人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工作,例如手工业、祭祀、战斗等等,这迎来了文明的开端。按照布罗代尔的划分,文明大致是指在一个大区域内比较持久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文明(人与自然界)、政治文明(人和人)、精神文明(人的内心);而范围小一些、时间短一些且更抽象一些的即为文化。例如,中华文明是“文明”,而龙山文化就叫“文化”。文明的交往,主要指两种或以上的文明大规模、长时段的碰撞和交融,而文化交流可以是不同文化的人相互切磋。
在其《丝路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张信刚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主线,在纵向的时间段上,全面梳理了史前至公元1500年之间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而在横向上,从中华文明到中亚,再到欧洲,不同的文明渐次登场,交相辉映。
清晰的概念有助于展开理性的论述和分析,在四个早期文明中,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河谷文明、印度河河谷文明都早于黄河河谷文明。但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最强。
张信刚认为,欧亚大陆的历史主题,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在两者的冲突中游牧文明往往占得上风。原因在于,“草原民族在军事上有先天的优势:一是习惯于迁徙,能够快速地调动;二是他们每个人都善于骑马,因为经常需要去打猎,所以每一个牧民都会弯弓射箭,即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士兵。所以在战争中,草原民族相对于定居的农耕民族有先天的优势。”
▲菱川师宣(1618年至1694年)经常被认为发展了浮世绘——一种江户时代发展出来的日本版画和绘画风格。“浮世”这个词起初是佛教用词,指代人生易逝的本质,但在江户时代它获得了新的含义,和城市社会生活的转瞬即逝联系起来。菱川师宣的《盼首美人图》通过展示妇人的背部,有效地表现了当时的时尚,比如发式和和服的图案。浮世绘的版画是19世纪新艺术运动和很多印象派画家(包括梵高和莫奈)的一个灵感来源。
由此,正因为匈奴对汉帝国构成了很大威胁,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希望联络西边的大月氏人包抄匈奴,并得到西域宝马。但是,张骞公元前139年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抓住软禁10年,并在当地娶妻生子。公元前129年,张骞逃脱,但月氏人向南迁徙到了今日的阿富汗北部。张骞看到这里有来自中国的布和四川生产的邛竹杖,而这些东西从印度运来,因此,他猜测中国西南方有另一条路可通印度。但是,月氏人不愿打仗,张骞只好在公元前128年回国,路上又被匈奴人扣留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汇报的情况,使得汉朝廷对西域和匈奴有了详细了解,汉武帝从公元前121年至前118年几次对匈奴用兵,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通西域,主要是去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几百人用500头牛驮运了许多丝织品,丝绸由此传入帕米尔高原以西,并继续西传到罗马。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书里提及了丝绸之路,并把张骞回国的公元前115年当做丝绸之路的开始。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道路网络,东段从洛阳、长安到敦煌,中段从敦煌到撒马尔罕(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段由撒马尔罕到地中海。自此,中国的纺织品等货物远达欧洲,而很多物种也从西域传入中原,例如葡萄、胡桃、葱、蒜等植物,以及充满异国风味的音乐、舞蹈等等。
除了北方草原和绿洲丝路,古代文明第三条交往路线是海上丝绸之路。其时,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文明交往,主要是通过西亚和中亚间接进行。
大约公元68年,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公元148年,帕提亚帝国的僧人安世高来到中国,用了23年的时间将小乘佛教经典译成中文。月氏僧人支娄迦谶于东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前后)来到洛阳,将一些大乘佛经译成了中文。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就十分喜欢大乘佛教。
▲圆山应举(1733—1795)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被称为日本艺术的先行者,因为他把西方写实主义融合进了传统的东亚绘画技术。圆山应举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之后搬到京都当一个玩具店的学徒。他对透视主义和欧洲人暗箱技术绘画的写实描绘着迷,开始学习西方绘画技巧,创作了一系列“眼镜绘”,展示西洋镜下的京都场景。他也研究狩野派风格和中国绘画,精擅传统的笔墨技法。这幅《黑白兔素描》是他使用欧洲植物研究的方法仔细观察动植物后创作的素描典范。
至南北朝时期,法显(约337-442)于公元399年以62岁的年龄从长安出发,5年之后到达印度。他学习语言三年多之后,又在恒河流域游学三年多,回国时已经年近八旬。印度人鸠摩罗什在凉州住了17年,公元401年到达长安,他翻译了很多佛经。而唐代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国人更是耳熟能详。正如《丝路文明十五讲》中所说,在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上,印度是输出大于输入,中国则是输入大于输出。
唐代是中国最开放的朝代,长安聚居了众多胡人。李白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里的胡人,主要是来自西域的粟特人以及波斯人。让唐代衰败的安史之乱,主要组织者安禄山、史思明和支持者就是在华的粟特人。在中世纪,长安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且最繁华的城市,而波斯文明圈东部的撒马尔罕是中亚河中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中世纪时的居民主要是粟特人。这两个城市之间通过丝绸之路连接,商贸和文化交流不断。
由于张信刚在中东行走多年,《丝路文明十五讲》中对于伊斯兰文明的起源与扩张,以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叙述最为精彩。书中揭示,中国的穆斯林有一部分是唐宋时期由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来的,这部分人世代与汉人通婚,使用汉语,被称为回族;还有一部分是阿拉伯帝国扩张到中亚之后,由陆路进入中国的,这部分人主要居住在新疆或其周边。在两者的交流中,中国伊斯兰教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伊斯兰文化在医学、天文、立法等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大影响。比如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十分先进,明代下西洋的郑和及副手马欢都出身于穆斯林家庭。
16世纪之后,中华文化逐渐开始停滞,变得封闭和排外,由此可以看出开放与交流的长远意义。张信刚在书中,也由衷推崇唐代的开放,反对一味强调封闭和保护自己的传统。只有开放,才能强盛。
(图片授权自《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一书,中国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