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5 11:56
继2009年“卡地亚珍宝艺术展”成功举办十年之后,2019年6月1日至7月31日,卡地亚与故宫博物院再度携手,于故宫午门为我们联袂呈献“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再次上演了一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生动对话,展现卡地亚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以及艺术灵感与精湛技艺的碰撞。此次卡地亚臻品与故宫博物院藏品之间的邂逅,将引领观者穿越时空,赏鉴连接东西方珍宝的重要文化纽带。
本次展览展出800余件艺术珍宝,除卡地亚典藏、故宫博物院藏品外,更汇聚了全球多家博物馆、艺术机构以及王室、私人藏家的珍贵收藏。
展览以“技艺”为主线,通过三个展厅,铺陈开灵感中国、风范见证、时间技艺三大主题,进行多元视角的解读。近代以来,中国的大量珍宝进入西方,那些供贵族、文人把玩的器物,深深令西方着迷,进而催生为一种主流的审美趣味,中国元素更逐渐作为常规元素出现在西方的各种创作之中。同时,西方的种种技术与艺术涌入中国,同样为中国带来了一股西式风潮,尤其是西方的钟表,清朝的数任皇帝都非常喜爱,常常放在手边把玩。此次“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正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一种互通交融之渊源的缩影。东方元素与灵感并集的卡地亚艺术珍品,直白地彰显着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艺术领域中神秘而又清晰的位置和价值。作为皇家御用珠宝供应商的卡地亚,与拥有丰富西洋珍宝收藏与研究的故宫,通过这次展览,也呈现出一种相当有趣的关联性,看到东西方的文化气质以和谐且互不吞并的方式共存于一件作品之中,这样一种跨越文化的重塑力和艺术创造力格外令人着迷。
便似这次展览名称一般,“有界之外”,不破不立,交融重塑,鼓励观者挑战事物界限,同时超越某些看似恒定不变的命题。相信在观展过程中,那一件件令人惊艳的展品,会带领我们开启对于想象力、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全新探索与领悟。在此,我们特别甄选了此次展览中的六件展品,先小范围一探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魅力!
吉祥鸟 动静之间的共鸣
在这一单元中,“翔凤纹皇后吉服”与卡地亚典藏“天堂鸟”组成了“吉祥鸟”主题,一静一动,它们分别代表了西方珠宝艺术和东方织绣艺术的最高水准。而同时,无论是凤凰还是天堂鸟,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象征。从这样的一个组合中,我们可以看到展览意在通过有机的组合、对话的形式,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默契、文化共通和情感共鸣,而这一理念将贯穿展览的始终。
香色绸妆花翔凤纹皇后吉服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身长144厘米,两袖通长180厘米,袖口宽18厘米,下摆宽124厘米
©故宫博物院
香色绸上,妆花织五彩凤凰或展翅高飞,或相视对语,衔折枝牡丹、梅花、海棠花,娇艳妩媚,下幅上的海水江崖、吉祥杂宝、如意云头,用色华丽高贵,技艺高超。这件皇后吉服为清代服制,用于节庆和一般典礼。
天堂鸟胸针
1948年,卡地亚巴黎,特别订制
铂金,白金,1颗祖母绿式切割钻石(重2.76克拉),2颗方形切割钻石(分别重2.35克拉和1.29克拉),991颗长阶梯形切割、明亮式切割、花式切割钻石(总重83.89克拉)
Marian Gerard, Cartier Collection ©Cartier
这枚胸针为1948年特别订制的作品。卡地亚提供了明亮式切割钻石,其余宝石均由客户提供。胸针高20.2厘米,重156.45克,这样难得一见的体量使这枚胸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极为罕见的高级珠宝作品。
东风西渐中的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大量适合艺术创作的经典作品与桥段,它们不止是以书籍文字为载体,更广见于年画、瓷绘、雕刻等。如《西厢记》的爱情故事,最早就是以瓷器为媒介传到了欧洲。这两件作品,同样的粉彩绘人物图,同样展现《西厢记》中的经典段落,生动有趣。卡地亚典藏的这件中国风格台式烟盒,顶部的瓷嵌片来自卡地亚的“素材”储备,原属于18世纪中国粉彩人物镂空长方香薰中的一部分,经卡地亚收藏、切割、重新设计制作而成,融入了西方的审美与工艺,展现了东西方精彩的跨文化联结。
粉彩人物镂空长方香薰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长19.7厘米,宽4.4厘米,高4.4厘米
©故宫博物院
香薰正面粉彩绘的人物图,表现的是《西厢记》中的“夫人停婚”这一幕,张生伤心酒醉倚靠在书童肩上,莺莺伏于墙头关切地张望,老夫人面露愠色,提灯女子为红娘。香薰另三面长方形皆施松石绿釉,上下作长方形镂空,侧面描金开光内作连钱形镂空。
中国风格台式烟盒
1927年,卡地亚巴黎
中国瓷嵌片(顶部中心),松石绿色镂空瓷(四周),珍珠母贝,金,银镀金,红色和黑色珐琅,硬橡胶(底座)
长21.3厘米,宽11厘米,高8厘米
Nick Welsh, Cartier Collection ©Cartier
烟盒顶部所绘的粉彩人物图表现的是新科状元,身着状元红袍,登门求亲的故事。从图像的人设、场景来看,应是千古绝调《西厢记》的终曲“衣锦还乡”,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西风东渐 共话时间技艺
西风东渐,不能不提钟表。若有机会翻看西方国家皇室和中国宫廷的钟表收藏,就会发现其中众多相似的设计理念和创作实践。18世纪初始,为了在中国市场广开销路,当时销往中国的钟表作品,都相当具有东方韵致。而回顾卡地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卡地亚非常善于捕捉历史瞬间中的特殊技术或独特设计,像卡地亚作品中的神秘钟、滚钟、重力钟等,在钟表史上都能找到它们早期的身影。可与之相比较的钟表作品我们也可在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中找到,像这一组作品,两者在形态与功能上都十分相似。不过卡地亚搭载的机芯更为精密,将一个运行周期的时间从24小时延长到了7天。
铜滚钟
19世纪,法国
故宫博物院藏
铜,珐琅,木
表径13厘米,厚9.5厘米,轨道长55厘米
©故宫博物院
此钟以自身重力作为动力来源,是一个没有发条的机械钟。坡板长55cm,钟壳外夹板边缘有细微的小齿,以增加钟体与坡板的摩擦力,保证钟体匀速下滑,滚钟走完这段距离正好24小时。滚钟表盘上12时和6时的位置总会保持垂直方向。
重力滚钟
约1910年,卡地亚
银,金,镀金金属,大理石
表径19厘米,厚11厘米,轨道长66.5厘米
Nils Herrmann, Collection Cartier ©Cartier
这座滚钟同样以自身重力驱动运作,绿色大理石斜面银质一侧边缘雕刻有英文的星期一至星期日。当滚钟下落至斜面底端,需要手动将其调至顶端。滚钟搭载圆形机芯,1个调校装置,13颗宝石轴承,瑞士杠杆式擒纵机构,双金属平衡摆轮,扁平摆轮游丝。
扫码了解更多展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