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1 09:52
汉献帝建安二年,一次大将军袁绍大宴宾客,经学大师郑玄也应邀出席,《后汉书·郑玄传》形容他“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今人称赞女性秀美的眉毛为“秀眉”,郑玄作为年届七十的老年男子,竟被用“秀眉”来形容,这是什么情况?
还是要从“秀”的本义谷物抽穗扬花说起。南唐学者徐锴解释:“秀,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三国字书《广雅》载:“秀,出也。”老人的眉毛中有特出的长眉,长则下垂,故称“秀眉”,或称“豪眉”,兼有“眉寿”一词,形容老人长寿——所以,在唐代以前,如果你用“秀眉”来奉承女孩子,那绝对属于大型翻车现场,大写的“没文化”。
一脸严肃的经史子集里藏着多么丰富的“人”的细节,又有着多少真实可感的生活的痕迹?在这本《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里,作者以我们现代人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日常语词为引子,潜入《尚书》《礼记》《三国志》《说文解字》等经典古籍,抓住、厘清史料中语词变迁的逻辑隐线,将之转化为晓畅易读而不失严谨的语言,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时空纵横,复苏了昔日市井风华与古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
譬如,“梨涡”指代美女的酒窝,竟是典出朱子所写的一段有关南宋名臣胡澹庵的八卦;都说“八拜之交”,可《水浒传》里为什么施恩与武松结拜,纳头只“拜了四拜”?“哄堂大笑”不仅出人意料地脱胎于唐代御史台的一项制度,欧阳修为此还写下过一则官场笑谈……
全书共分“仪礼·人称”“衣食·住行”“生死·鬼神”“庙堂·江湖”“男·女”“博物”六辑,似博物馆里一个个分门别类的特色展厅。如果说100个词的抽丝剥茧,如同一轴徐徐铺展的《清明上河图》,那么与之相匹配的100幅插图则瞬间支起了三维立体的古人视野。
精选自中国古籍古画与日本浮世绘的100幅图,从徐扬笔下的繁华姑苏、明代刊本《元曲选》里的插图,到喜多川歌麿描摹的杨贵妃……辅以生动的图说数语,点到即止,参差互补,余味悠长。100幅画,画中有词;100个词,词中有史;图文并举,如一件件来自不同朝代的经典藏品,以亲切可感、自成一体的文化片断,令读者流连于这座“风俗博物馆”中,感受汉文化的绚烂与博大。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许晖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精彩试读
有网友撰文,声称网络流行语“呵呵”最早起源于苏东坡,并举出三通书信为证。其一,《与鲜于子骏》:“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其二,《与文与可》:“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匹也。呵呵。”其三,《答陈季常》:“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写作本文之前,我查了一下互联网,发现这篇帖子被疯狂转载,网上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我只能很遗憾地说,该网友实属孤陋寡闻,“呵呵”一词的发明权根本不属于苏东坡,即使用在书信中也并非苏东坡首创。
“呵呵”最早见于史料,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派遣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笑声。后赵乃羯族所建,因此“呵呵”本来是胡人之间流行的一种笑声。
入唐后,唐王室本来就有胡人血统,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国策,遂成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呵呵”这种胡人的笑声也顺理成章传入中原。《全唐诗》中“呵呵”一词凡三见。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韦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还是韦庄的《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些用法足足比苏东坡早了两百到六百多年,苏东坡哪里配拥有“呵呵”的知识产权呢!
查原帖,帖名为《“呵呵”一词用之书信始于苏东坡》,以上四例都非用于书信,不过即使如此,“呵呵”用之于书信也并非源自苏东坡。早在苏东坡出生前三年(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欧阳修就开始在书信中“呵呵”了。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书》中写道:“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
苏东坡刚刚三岁时,欧阳修又在《与梅圣俞书》中“呵呵”了:“孙书注说,日夕渴见,已经奏御,敢借示否?蒙索乱道,恰来尽,呵呵。”苏东坡八岁时,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中依然如故:“铭文不烦见督,不久纳上,只为须索要好者,恐未尽尔。呵呵。”这时候的苏东坡还在跟着父亲读书,哪里就学会“呵呵”了?
有宋一代,“呵呵”一词非常流行,尤其是名人的书信中常常使用,虽然赶不上今天的QQ和微信聊天中的使用频率,手指一动就可以“呵呵”,不过“呵呵”起源之早,出乎人们的想象。人们经常有一个误解,认为今天使用的大多数流行语都是现代的专利,其实不然,古人口中早就说着跟我们一样的话了,“呵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呵呵!
《晩笑堂竹庄画传》之『欧阳修像』,清乾隆八年(1743)刊本
《晚笑堂竹庄画传》为清代画家上官周晚年创作的古代名人画像集,收录西汉至明初历代圣贤、名臣、名将、名媛共120人画像,每人一图一传。上官周,号竹庄,福建长汀人,有“江南民间神笔”之称。此图中的欧阳修,半坐半卧,斜倚宽大榻椅,姿态悠游闲适。看他眉目神情,像被什么取悦了,微张着嘴,似乎正要“呵呵”笑出来。画像右侧题词中,有苏东坡给欧阳修集作序时所说的话:“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欧苏二公皆喜“呵呵”,以苏之语配欧之像,十分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