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七事变”后,胡适赴美开展“非正式外交”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 作者 汪兆骞

2019-07-07 09:29

深读

导读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极度紧张的局势下,北平市市长秦德纯匆匆邀请文化界代表胡适、傅斯年、梅贻琦等人,在北平市政府商讨形势对策。胡适此前刚发表政论文章《日本霸权的衰落与太平洋的国际新形势》,预言日本称霸东亚与西太平洋的日子即将终结。七七事变让胡适有些震惊,他在会上坚持此文的观点。

与蒋谈话促蒋下抵抗决心

7月9日,胡适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人乘火车取道天津南下。7月11日,胡适登上庐山。当日下午,蒋介石举行茶会,接见胡适。

茶会上,胡适慷慨激昂地向蒋介石陈述七七事变后民众情绪愤激的情形,主张不能放弃河北。蒋介石听罢,十分感动。王世杰后来在《我对蒋公的回忆》一书中说,蒋介石就在7月11日深夜,下定军事上全面抵抗日寇的最后决心,并即刻着手调兵遣将,开赴河北战场。

读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得知1961年9月3日,王世杰请胡适吃饭,再次谈起“庐山谈话”。王世杰说,那次谈话对全面抗战产生了很大影响。

7月18日,胡适在庐山写了《独立评论》第二百四十四期的《编辑后记》,再次表示:卢沟桥事件很少可以无条件地当为地方事件解决的可能,我们须有大规模的准备。这次我们不能有所割让,如此则又回到两年前的局面了,那还了得!

胡适郑重表示,完全支持并服从全面抗日的决策。不过,胡适内心深处也对中国的抗战能力深怀忧虑。他的理智和责任心,促使他在全面抗战之前,为谋划最后的和平努力,以争取时间积极备战,为残酷的战争积蓄有效力量。

主张外交路线争取时间

7月28日,胡适下庐山,飞往武汉。

7月31日,蒋介石在武汉又约胡适、梅贻琦,以及陶希圣、陈布雷、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人吃午饭。席间,蒋介石告诉大家,他已决定对日全面开战。有人问,战事一开,国军能支持多久,蒋说“可支持六个月”。胡适闻之,心情颇为沉重。这与他先前的忧虑是吻合的。

胡适不便在饭桌上陈述他的忧虑,只是提出战要打,但“外交路线不可断”,争取时间,积蓄力量。

8月6日,蒋介石再次邀胡适晤谈。胡适建议蒋介石不要断绝与各国的外交路线,在大战前再作一次和平的努力,以赢得时间,充足战备,以备最后与日本决战。

8月17日,胡适被聘为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参加了国民党国防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从此,一介书生胡适走进他一贯远离的庙堂。

赴美演说争取抗战支持

9月7日,蒋介石再邀胡适,交给他奔赴国难的任务:以非官方身份,去欧美访问,做抗日宣传与外交联络工作,争取欧美民主国家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

起初,胡适向蒋介石表示,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愿留在南京,与国家和人民共存亡。岂能逃离战场,作闲人游走海外?但蒋介石反问他,你不是建议我不能放弃外交,争取世界民主国家对抗日的支持吗?我主意已定,准备上路吧。此刻,又经老友王世杰和学生傅斯年的劝说,胡适不好再推辞。

9月26日,胡适和助手钱端升、张忠绂到达美国重镇旧金山。胡适一行三人抵达旧金山机场,已是夕阳西斜时分。胡适匆匆吃过晚饭,便在黄朝琴总领事的带领下,来到华人区的大中华戏院。在这里,胡适发表了赴美的第一次演说。在这次演说中,胡适的“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作最大的努力”这句即兴的话,成了整个抗日期间颇有名、流布很广的经典之语。

演说之后,胡适在接受美国合众社记者采访时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之弱点”,“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此语怕也是很有影响的鼓舞人心的名言。

10月1日,胡适应加州旧金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的邀请,作了题为“中国处在目前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的演说。胡适说,他相信美国人民是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也相信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保卫祖国的斗争是寄予同情的。但中国没有权利冀求别国加入东方目前正在进行的战争,他本人对美国人民广泛要求置身于战争之外的愿望表示理解。

然而,仅靠这种消极的绥靖主义是不能避免战争灾祸的。对不顾世界公法与道义信誉的霸权武装力量越是迁就、容忍,越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战争不是以人民意志和平愿望为转移的,崇尚黩武主义的疯狂的战争贩子肯定会把爱好和平的美国强行拉进战争的旋涡。美国人民会突然感到自己已经陷于一种战争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战争的形势之下,因此被迫选择用正义的参战,来结束罪恶的战争并摧毁暴敌,这也是美国对于世界和平的极大贡献了。

胡适的演说,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理性和思辨力量,其凛然正气让在场的人备受感动。通过电台在全美播出后,得到美国政界和人民的喝彩,旅美华人更是备受鼓舞。

与罗斯福总统会面

10月8日,胡适又到华盛顿。10月20日,到白宫拜访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胡适看来,罗斯福总统“态度甚诚恳”,其基本立场是倾向于中国的。告别白宫后,胡适立即发一份电报,将他与罗斯福总统交谈的情况汇报给蒋介石。

胡适和美国总统罗斯福

11月13日,胡适在纽约外交政策协会,又作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说——《远东冲突后面的问题》。胡适强调,中国奋起抵抗与遏制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整个世界作战”,是“为了维持国际间的法律与秩序,挺身作战”。

因此,目前中国的抗日,应该受到整个民主世界的同情与支持。支持中国抗日,也正是在保卫自己生存的权利、道义准则以及维护和平。查阅有关资料,当时所发表的关于抗日战争分析的文章,像胡适这样对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和平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透彻分析的,并不多。而在文化界,能发出这样有独立思想的政论声音的书生,更是凤毛麟角了。

结束美国之行,胡适又去往加拿大、英国、瑞士等地巡回演说,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为何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争取各国人民与政府的同情和支持。

据统计,以非官方身份出访的胡适,“共五十一天,共作五十六次演说”,平均每天一次以上演说。

书生胡适的非正式外交,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效果。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