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样 | 5年间12万张照片 他用镜头留住延庆的记忆
北京日报 | 记者 实习记者刘桦葳

2019-07-23 15:13


段学锋的第一部相机是海鸥相机。那时候,延庆区还叫延庆县。

“那是1985年,我刚进入延庆文化馆工作,当时好像就我们文化馆能配相机。”说起往事,段学锋显得有些兴奋,“当时真没想过,我能拍这么久……”

30多年的坚持,除了热爱,还因为有太多的东西值得铭记。

段学锋

2013年5月,段学锋和几个朋友聊天,偶然聊到抗战老兵,“延庆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现在可能就在村头儿抽着旱烟晒着太阳”“老兵健在的也不知道还有多少”……聊着聊着,段学锋心中升起一个念头,“不能再等了,我要用镜头记录健在的老兵,他们是英雄,值得铭记。”

“这是‘抢救性拍摄’!”段学锋经常这样说,因为他们要跑赢时间,记录下尽可能多的老兵影像和老兵故事,“我们当时估算过,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最年轻的也得超过85岁了,时间紧迫,过一天,可能就会有一段往事再没人记起。”

段学锋召集热爱摄影的朋友组成志愿服务队,专门寻找健在老兵。虽然决心很大,但拍摄仍然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我们甚至不知道老兵的具体位置。”段学锋说,他和伙伴们驾着车,几乎走遍了延庆区,四处打听,一有确切消息,大家都放下手头的事,立刻前去拍摄。

2014年,段学锋到永宁镇拍摄抗战老兵高鸿章。老人已卧床很久,听说段学锋的来意,他执意让家人把他扶起来,敬了个标准军礼。“你们愿意给他拍照,听他说以前打仗的事,他高兴。”老人的家人说。

为抗战老兵李德才拍摄时,老爷子精神矍铄地大谈当年上阵杀敌,可半个月后,段学锋再去回访,老人已经辞世,“那是老爷子最后一张照片……”段学锋的声音低沉下来。

一路找、一路拍,5年间,73位抗战老兵的影像被段学锋和伙伴们的镜头记录下来,汇聚成一份珍贵的“红色记忆”。

世园会,是延庆的大事,从村落搬迁到破土兴建,再到妫水绿洲……世园会园区的前世今生,都在段学锋的镜头里。

2015年5月,段学峰走进谷家营、李四官庄,拍摄村庄的原貌、街道、古树、老房和村民生活,这记录的是乡愁……

2016年9月,段学锋又把镜头转向园区工地,把空旷土地、热火建设、美丽如画拍入镜头,这记录的是重生……

现在,段学锋一有时间,就会进入园区,拍摄如织的人流,盛大的展会,这记录的是新篇……

5年间,段学锋步行了1.2万多公里,拍摄了12万张照片。

现在,段学锋担任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党总支书记,他还有很多拍摄计划,比如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出画册,比如拍摄2022年冬奥会……他还计划运用融媒体技术,把美丽延庆传播得更广。

辛苦吗?段学锋摇摇头,“能记录延庆的美丽,能留住延庆的记忆,我很幸福。”

北京榜样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