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百队杯差点因为经费紧张而停办
京报体育 | 作者 邓方佳

2019-08-01 15:10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晚报》百队杯的规模越来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响,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关注。1995年,百队杯的报名队数首次超过1000支。1996年,报名队伍更是激增至1402支。时任《北京晚报》体育部记者的吕会民说:“那年比赛开幕式当天,1000多支球队从四面八方涌向市少年宫,上万名孩子把整条景山后街拥得满满的,场面实在是太壮观了。”百队杯组委会成员、市少年宫主管体育工作的王斌也说:“报名的三天时间,可真是难忘啊。从第一天开始,从清晨到傍晚,市少年宫门口挤满了急不可待的孩子。结果3天时间居然报了1402支队,大大打破了去年刚刚创下的千队纪录。即便这样,仍有许多孩子被关在比赛的大门外,望着他们渴望的目光,我们心里真不好受。”

但与此盛况相反的,是1996年百队杯差点因为经费紧张而停办。王斌回忆说:“1996年暑假前,因为经费紧张,我把百队杯停办的通知贴在了少年宫门口,没想到遭到了孩子们的强烈反对。孩子们给我打电话,也给市教委、市体委、市足协打电话,强烈要求继续举办百队杯,甚至有的孩子还向市政府反映了百队杯停办的情況。在孩子们的强烈呼吁下,当时的北京市体委主任万进庆找到市足协秘书长张衡,要求市足协想方设法要让百队杯继续如期举行。最终,我们找到了一家企业继续出资赞助。”

1996年百队杯,还有一个遗憾而美好的故事值得重提。1996年7月最后一个星期的一天,顾晓曦突然发现《北京晚报》上有一则举办“百队杯”的消息,但离报名截止时间只有一天半了。顾晓曦立马开始盘算时间,对于渴望踢足球的他来说,没有比这个消息更令人兴奋的了。电话线开始把这个令人欣喜若狂的消息传递给每一个他能够通知到的队员,很快一份12人的参赛名单就定了下来。

第二天,顾晓曦一早就背上装载着12份希望的沉甸甸的书包,赶往少年宫。一路上,顾晓曦满脑子都是队服的样子、号码的选择、阵型的安排……转眼就到少年宫了,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前几天的报名表。“同学,你介绍信呢?”正在分析对手的顾晓曦被工作人员问懵了:“介绍信?什么介绍信?”“你要是报学校组的就要有体育老师开的介绍信呀!”“啊?”顾晓曦一把抢过报名要求,“介绍信”三个字赫然在上。

后面的话顾晓曦根本就没听清楚,因为他已经飞奔出门,向学校疾驰而去。此时已经是9时20分,顾晓曦只知道“快,快,再快些”!不知道何时淅沥的小雨已经飘下来了,打湿了他的眼镜、衣服和背包……学校近在眼前,顾晓曦跳下车飞也似跑向体育教研室,二百米、一百米、五十米、十米,一把大锁静静地挂在教研室门口,顾晓曦突然意识到暑假学校已经放假了。究竟站了多久顾晓曦也不太清楚,直到有人从背后轻拍他:“放假了还来学校做什么?”回头发现,竟是一位值班的体育老师。

介绍信拿在手里重新燃起了顾晓曦心中的希望,现在是10点半,只有半个小时了,车轮飞快地转动将顾晓曦渐渐与希望拉近。终于到了,透过薄薄的雨雾他发现办公室的大门已经关闭,时间已过11点,报名册被人取走了,今年的报名结束了,所有的结果在十几分钟前就尘埃落定。

寒冷、落寞、迷茫,顾晓曦拿着承载着12份希望的报名表无所适从,少年时代的悲伤大抵如此。百队杯赛场内外总是充满了喜与泪,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经年之后回忆,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对足球的爱与执着。

1996年7月10日《北京晚报》第九版报道。本届百队杯报名数量达到创纪录的1402支。

1996年7月21日《北京晚报》第九版报道。第十三届百队杯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同日开幕。

1996年7月27日《北京晚报》第七版报道。第十三届百队杯花絮。

1996年8月3日《北京晚报》第七版报道。五则百队杯动人故事。

1996年8月15日《北京晚报》第八版报道。第十三届百队杯第一阶段比赛就达到2200场,盛况空前。

1996年8月27日《北京晚报》第八版报道。第十三届百队杯落幕,各组别成绩出炉。

1996年8月31日《北京晚报》第八版报道。百队杯组委会成员王斌谈本届百队杯特点,3天时间报名1402支队伍,但仍有许多孩子没能报上名!

百队杯90年代

编辑:邓方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