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周天丰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成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的一名学生。对此,周天丰感到有几分幸运,“我上大一的时候,恰逢赶上学校实行本科教学改革,选取一批高考分数不错的学生参加考试,选拔进入‘小班制’的实验班,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理工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多模式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本科教学实验班,周天丰正是学校这次改革的受益者。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课堂上,老师因材施教,与学生亦师亦友地讨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点燃。
2000年夏天,周天丰和同学们在河北炮兵指挥学院军训,时任北理工校长匡镜明前来慰问,向同学们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我校作为全国重点高校,成为第十所进入985工程的大学!”顿时,齐刷刷的掌声响彻训练场。
“那时,我们作为学生对985工程知之甚少,但为国家对北理工的重视、为学校又迎来一个‘高大上’的发展良机而激动,喜悦之情涌上心头,作为北理工学子自豪感爆棚!”周天丰回忆道。
大学四年里,学校在国家教育强国的方针下不断快速发展,让周天丰与同学们收益良多。“北理工的学习成长,为我走向科研之路打开了一扇门,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水平的学习资源,老师精心呵护、耐心启发,一点一滴让一个懵懂少年心中的科研梦想逐渐清晰而坚定起来。”周天丰说,正是在这个时期,他树立了科技报国的志向。
完成本科学习后,周天丰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他前往日本东北大学工学研究科纳米机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周天丰说,当时的留学生学习了世界前沿技术,却也感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科技封锁,“那时只有一个想法——我们所掌握的前沿技术只有贡献给祖国和人民才是最有意义的。”
2012年,周天丰归国,回到北理工任教。在学校的资源保障下,他不仅把玻璃透镜研究做到极致,还积极拓宽其应用范围,开展科研成果在多领域的产业化。
2018年,北理工公布“双一流”建设方案,作为机械与车辆学院的教授,周天丰再次成为学校关键发展时刻的见证者。
“学校提出以兵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基础,重点建设5个学科群。与我们学院相关的是‘运载装备与制造’学科群,主要依托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力学等一级学科。”在科研上,周天丰所在的机械与车辆学院积极与光电学院、材料学院、物理学院、生命学院等进行交叉合作,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与20年前周天丰读书时不同的是,学校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通识—大类专业基础—专业+X”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阶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路线,研究生阶段突出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特点。
此外,如今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翻转式、混合式课堂等多种形式,参与课程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对于人才培养,周天丰说,“我所秉承的一个理念就是,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学术上给予他们较大自由,而不是仅仅对老师经验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