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身体健康的民族
北京晚报 | 作者 贾晓宏

2019-08-22 09:44


人民·健康

一粒小小的“糖丸”,让中国人从此告别脊髓灰质炎;一株扎根于山野间的青蒿,为世界人民抗击疟疾带来了福音;从新中国围产医学的建立,到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从生育政策的与时俱进,到实现全民医保……《北京晚报》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特刊《人民》,今天推出第 5 期“健康”,再现共和国健康事业 70 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刊名题字:

肖和印 东直门医院原非典医疗队队长

悠悠民生,健康为本。

健康,是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

时光倒转。1955年,一场瘟疫在儿童中蔓延开来 。江苏南通有1680人突然瘫痪 ,他们中有466人死亡。随后,瘟 疫迅速蔓延全国。这种让人闻风丧胆的瘟疫名叫“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刚刚站起来的新中国,怎么能让下一代倒下去!

此时,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研发针对这种怪病的疫苗。活疫苗研发成功后,他先是以身试苗,试验成功后又给刚刚满月的儿子服用了疫苗,证明疫苗对儿童同样安全。很快,在云南的山洞里,疫苗生产车间拔地而起,一批批疫苗运往全国各地。现在40岁以下的人都曾经服用过这种名叫“糖丸”的疫苗。

70年,沧桑巨变。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顾方舟,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努力,2000年 ,我国终于实现了“无脊灰”状态,神州大地上再没有因为“脊灰”致残的孩子。像“脊灰”这样曾经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已经退居疾病谱的“三线”甚至“四线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超过80岁,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健康,是民心所向,是政之所系。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70年前,这是一名医生的三大“法宝”。70年过去了,三大“法宝”依然是医生诊疗的有力武器,但他们的武器里还多了新三大“法宝”: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他们开始借助大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来辅助诊疗……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健全以及保障机制的完善,原先“以治病为中心”的理念也逐步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大病保险制度覆盖10亿多城乡居民。

70年,初心不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医改刻下的定盘星。

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

2015年,84岁的屠呦呦登上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讲台。她是这一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站在讲台上,她朗诵了这样一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她说,“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几十年潜心钻研、千百次实验、冒着巨大风险以身试药……在屠呦呦及其团队的坚持下,青蒿素“炼”就成拯救世界数以百万计生命的灵药,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老骥伏枥,厚积薄发,88岁的屠呦呦带领着团队一刻没有停息,如今,他们又在攻克疟原虫耐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70年,追求不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健康,民生之本。做身体健康的民族,是决胜全面小康、向中国梦进发的基石和保障。人民至上,是健康中国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清晰的指向。

70年,又一个新起点;在为了人民健康的路上,人民共和国这艘航船依然在逐梦前行!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特刊之五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