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3 16:12
在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北京代表团里有这样一群阳光快乐的小伙子。他们有的是按摩师,有的是钢琴调音师,有的是学生,他们就是北京盲人足球队的队员。这是他们第一次进入全国残运会的正赛,他们取得了第七名。能够来到全国残运会,他们就已经实现了历史突破,所以整个比赛期间,他们没有任何压力,只想和那些强手过过招,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感受一番快乐足球的魅力。
盲人足球是专门为视力残疾的运动员设立的项目。比赛双方各派5名运动员出场,除守门员外,4名选手的视力伤残程度应是B1级,即完全丧失视力并无光感。守门员的视力可以是B2级或B3级,也可以是健全运动员。
北京盲人足球队员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比赛中
比赛场地是4×20米大小,周围设有挡板。比赛分上下半时,各25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在半决赛或决赛中,如果50分钟未分胜负,则进行10分钟加时赛,仍未决出胜负,则以点球决胜。比赛用球直径约20厘米,重约410克,内部装有发声系统。运动员用脚触球就会发出响声。场上除门将外的队员必须配戴眼罩。
张林爽是2005年北京盲人足球队组建时的元老,他自己开着一家按摩店。这次进入全国残运会让他格外兴奋,暂时关了店来参加集训和比赛。“我已经参加四次全国残运会的预选赛了,这次终于打进八强,进入正赛了。”张林爽说,在北京盲人学校上学时,他就参加了不少体育运动,这为踢足球打下了基础。
刚开始接触足球时,张林爽感到最难的就是带球。“不敢跑,毕竟眼睛看不见,足球又是高对抗的运动,要克服那种恐惧感不容易。”他说,自从练习足球以来,身上的小伤就从来没断过。“还好我最早练习过柔道,挨摔也是基本功。”
除了带球以外,盲人足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感觉位置。张林爽表示,在赛场上,因为眼睛看不见,就要注意听,要熟悉场上所有人的位置,包括自己的位置和对方球员的位置。“我是10几岁的时候得病眼睛看不见了,脑子里还有空间感的概念。如果是从小就看不见的人,没有立体空间感,踢足球就非常难了。”
北京盲人足球队员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比赛中
今年20岁薛民辉已经是北京盲人足球队的主力球员了。他从2012年开始练习足球,第一次上场比赛时还不到14岁。“我是福建人,父母在北京做生意。眼睛是因为早产造成的,视力几乎是0,所以空间感基本没有。刚开始带球很困难,还好我胆子大,通过不断练习,自己在脑子里会勾画出一个场景。”
薛民辉觉得,踢足球给自己带来了不少快乐,特别是在比赛中进球后,那种美妙的感觉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他说,虽然盲人足球赛的守门员能够看到他,但是守门员的活动区非常小,基本就是站立防守,所以只要射门的速度快、角度好,进球还是有机会的。
全运会比赛结束后,张林爽还要回店里做按摩师。薛民辉已经从盲校毕业,准备找工作了。他们都表示,这些年足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远离足球,他们永远是北京盲人足球队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