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运动的魅力:硬地滚球让她走出“封闭圈”
北京日报 北京残联 | 作者 魏昕悦

2019-09-03 17:20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上,北京硬地滚球队张琦取得了硬地滚球bc1 级个人赛的亚军,时林取得bc2 级个人赛季军,张琦、孙凯、时林、包辰浩四人拿下bc1/bc2 级团体亚军。“虽然成绩没有预期的理想,但是你们都赛出了个人风采,不用考虑输赢和比分,打好每一个球就可以了”,北京硬地滚球队教练田佳楠鼓励每一位队员。

张琦在硬地滚球比赛中

相比田径、游泳这些常规项目,硬地滚球是个相对“冷门”的运动。据了解,硬地滚球是一项适合严重痉挛、脑瘫或严重肢体残疾人士参加的运动。根据选手残疾程度分为4个级别,其中BC1、BC2级为脑瘫(CP1或CP2), BC3、BC4级为严重躯体功能障碍或肢体残缺。硬地滚球运动虽然使用的肢体动作较少,但是又需要运用策略和技巧,是特别适合重度动作控制困难的残疾人的竞赛活动。同时,硬地滚球是一项考验运动员的肌肉控制力和准确性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参加硬地滚球竞赛活动,有利于脑瘫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康复。可以说,该项目是充分体现对脑瘫患者人文关怀的一项运动。”田佳楠介绍。

调整轮椅位置,瞄准目标球,将手中的球投向目标,看上去非常像硬地上的冰壶的运动。北京硬地滚球队队员张琦今年29岁,自从2004年开始接触硬地滚球,她已经在赛场上拼搏了15年,曾经代表国家队参加过三届残奥会、两届亚残运会,2012年获得伦敦残奥会团体亚军。赛场上的她,专注且认真,不时与队友商讨战术,精彩的表现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欢呼与掌声。8月28日下午,在对战天津广东联队的比赛中,几经反转,北京队终于在最后一局中绝地反击,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张琦在赛后谦虚地说:“表现还行吧,基本没什么失误球,但是其实我的压力特别特别大,”说到这里,张琦一度哽咽,“还好最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

“她14岁的时候,我在一次北京市残联残疾人运动员选拔活动中选中了张琦。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刻苦训练。”田佳楠说,近15年的训练,张琦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也成为北京硬地滚球队的一名值得骄傲的队员,她本人也越来越自信和开朗。

自张琦出生以来,张琦的父亲就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一年365天,24小时不间断地陪在自己的女儿身边,成为张琦最坚强的后盾。母亲在北京的一家超市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面对这些困难,张琦也依旧乐观开朗,在三年前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并且拥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硬地滚球让很多像张琦一样的残障人士,走出了封闭的环境,扩展了社交圈,也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田佳楠说。

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专题

编辑:王默一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