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3 17:38
说起城与乡,往往给人距离感。但历经70发展,北京却走过了一条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第三篇北京经济社会系列发展成就报告显示,2018年北京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6.6%,在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民生质量方面均实现较高程度的融合发展。
京郊农业越来越现代化,优质农产品直通市民餐桌;周末小长假,下乡郊游成了市民度假首选;村民生活条件改善,直接“对标”城市居民……北京的城与乡正在多方位走向“零距离”。
农业升级产品直通市民家
眼下正是大桃热卖季,每天在一个名叫“蜜桃粉”的微信群里,各类大桃、蟠桃刚刚预告下树,就被群里顾客争相订购。微信群的群主叫岳巧云,是个地道的平谷姑娘。曾经在市区工作的她瞅准着这几年家乡发展的机遇,返乡创业创办合作社,帮助农民将精品大桃运用电商、高端商超等渠道,直通市民家的“果篮子”。
大桃等水果走进市区高端商场。岳巧云供图
道路的修建、物流的发展,无限拉近了城乡间的距离,让市民在手机上手指轻点就能有优质农产品送上门来。而这一转变同样引领着京郊农业的转型升级:平谷的大桃从几个品种发展到四大类、218个品种;通州西集的樱桃树经过矮化被种进大棚,质量媲美进口车厘子:昌平通过设施农业种植草莓,填补了冬季本地水果空白……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覆盖率达71.8%,比2014年提高34.4个百分点。2018年,设施农业亩均效益实现2.5万元/亩,比2014年增长33%。
除了效益和品质升级,70年间,北京的农业还变得更加绿色和生态化。农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传统农业快速发展、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的发展、以“调转节”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4个阶段。2014年开始,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结构、转方式,高耗能、高耗水传统农业被列入限制发展产业。2018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32%,比2014年提高10.4个百分点。2018年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1.6%;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水耗比2014年下降32.4%。
乡村游富了农民乐了游客
2013年,怀柔区桥梓镇口头村村民曹凤霞把村里前后的两座闲置老宅打通,重新装修开起民宿。这家民宿在设计改造上独具匠心:外表修旧如旧,内里装饰精致,开业后很快成为村里的明星小院,周末、节假日预订爆满。今年,曹凤霞的第二家民宿再度开张,接待规模翻倍,生意同样火爆。
曹凤霞家的乡村民宿。刘江洋摄
每逢周末、节假日,京郊不少村落就车水马龙、热闹非常。冲着郊区的青山绿水和民俗村的乡土风情,市民开车带着一家老小纷至沓来。从最初的农家院到现在的乡村民宿,村民搭乘乡村游热潮鼓了腰包,而市民也通过郊游放松身心、圆了田园梦想,各得其乐的城与乡实现了巧妙地融合发展。
2014年,全市观光园1301家,接待游客1911.2万人次,总收入为24.9亿元;实际经营民俗旅游户8863户,接待游客1914.2万人次,总收入为11.3亿元。此后,休闲农业和民俗旅游持续升级,2018年,休闲农业与民俗旅游接待游客3939.9万人次,实现收入40.3亿元。
村里生活“对标”城市社区
新民居外墙仿长城城砖、桥畔护栏仿长城城墙、村中街道仿长城步道……位于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长城下的司马台新村,处处透出“长城元素”。利用古北水镇和沟域经济建设的资金,司马台村实现了全村整建制搬迁重建,新民居外观仿古,里面如同大城市里的商品房,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冬季采暖,村里采用了空气源热泵采暖装置。“过去冬天烧煤弄得一身黑,如今一开开关就有了地暖,这生活跟住楼房一样方便。”村民王得国笑着说。
走黄土路、挑水喝、上旱厕、烧煤取暖的农村生活正在北京郊区逐步远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农村生活开始“对标”城市社区,越来越多农民住在村里就能享受与市民一样的便捷生活。
数据显示,截至1997年,全市99%以上的村通了公路,94%的村用上了自来水,98%的村通了电话。2008年,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1.6%。到2018年底,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的行政村占49.9%;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占比达99.8%。农户使用水冲式厕所比例大幅提高。
此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2018年底,有体育健身场所的行政村数3716个,占94.9%,比1996年提高94.7个百分点;有图书室(馆)、文化站的行政村数3794个,占96.9%,比1996年提高93.1个百分点;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数为3035个,占77.5%,比1996年提高16.6个百分点;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行政村2269个,占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