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6 20:47
郝晨旭,中铁六局一名盾构机机长
盾构机,往简单了说,就是在地下打洞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把它形象地比作工程“穿山甲”,它可是隧道施工领域最先进的设备,大家熟悉的地铁很多都是用它修建的。
时代新人·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现场
2015年,我大学毕业,带着“机械系毕业生,要玩就玩大家伙”的职业追求,穿上了这身反光衣,成为了一名盾构人。没想到,还真让我碰上了个大家伙,就是它——“麒麟号”,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同时也是我国首次应用在铁路隧道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我师傅说:“就凭这两点,麒麟号一定会载入史册,小伙子,你们是赶上好时代了,十年前,中国的盾构机还全靠进口呢,好好学,将来让你当机长。”
听到师傅这么说,我高兴极了,我当然知道,盾构机机长不单是整台设备的神经中枢,更是整个团队的灵魂。一想到以后能驾驶这台国之重器,我做梦都能笑醒。
然而,这个美梦第二天就碎了。下井后,哪里是去学开机,我连驾驶室的门都没进,直接被安排去铲掉落在皮带外的泥巴,还一铲就是一个月。可我明明是学机械的呀,那几天饭都吃不下,老感觉嘴巴里有股泥巴味儿,又苦又涩。
师傅知道了,找我谈话:“晨旭,别小看这些杂活儿,真正的技术就藏在这些基础工作里。这些掉落在外面的泥巴虽然讨厌,可它不正是最有说服力的地质资料吗?干工作不光要用力气更要用心,你是学机械的不假,可研发设备终究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傅说的话让我深感愧疚。第二天,我就从抖落的泥巴入手,研究泥巴外泄的原因,原来是皮带机的托辊时长损坏。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利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再加上师傅们的技术支持,发明了一种更换皮带机托辊的装置,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当我把证书给师傅时,师傅笑着说:“成,师傅等着你给我长脸。”当时我心想:“我不光要给师傅长脸,更要给中国盾构人长脸。”
随后的三年,我先后参与了太原、成都、北京三座城市四条隧道的建设,别看我年纪小,现在也算个老司机了。前年我还把我和盾构机的故事带上了《中国故事大会》。节目播出后,有个老大爷问我:“你们这盾构机真厉害,什么地方都能用吗?能上青藏高原吗?”
我自豪得告诉他:“盾构机,各大城市都在用,而且国家正在筹建川藏线,这条雪域高原的第二条天路,80%是隧道,用的正是咱们中国盾构机。”老大爷听完高兴坏了,他说:“和打眼放炮修青藏铁路那时候比,国家真是越来越强大了。”
如果说征战世界屋脊体现了盾构机的技术新高度,那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畅销19个国家,占领全球三分之二市场份额就体现了中国盾构机的世界知名度。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盾构机总装车间提出了著名的三个转变,开启了中国品牌战略。国产盾构机这一大国重器已经成为继中国高铁之后的又一张“国家名片”!它美好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赋予了我们这一代青年人难得的际遇和机缘。今天距离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还有30年时光,这30年属于我们。到那时候,我会骄傲得说:“挖隧道,只要告诉我起点和终点,世界上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盾构机的掘进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