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9 09:12
1860年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其珍贵的文化收藏流散于世界各地……
1900年,八国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京城内外秩序大乱,圆明园的残存物件又遭到毁灭性破坏,最终沦为废墟……
圆明园被烧毁后部分建筑物残迹照片拼版:远瀛观(上左)、储水楼(上右)、方外观(下左)、谐奇趣(下右) 新华社资料图
2019年9月12日,圆明园正式收回首套古籍文物《圆明园匠作则例》,这是其被毁160年来收到的第一件古籍原件。它的收回将给圆明园未来整修带来曙光和希望。
承载历史的国宝回家,背后有太多不易,这些今年回归故土的国宝们,您还记得吗?
美国归还361件流失文物
今年3月1日,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交接仪式在美国举行。中国国家文物局与美国联邦调查局代表签署并互换文物返还证书。此次,美国政府向中国归还361件(套)流失文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批文物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清代,涉及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钱币、木雕建筑构件等多个门类,多为中国古代墓葬随葬器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悉,这是自2009年以来,美方第三次向中国返还流失文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返还。
意大利归还700余件流失文物
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在巡查当地文物市场时,发现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次年向中国驻意大利使馆通报其作出的暂扣决定。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启动文物进出境记录核查、组织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认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因此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还要求。
之后,案件进入长达12年、复杂曲折的司法审判过程。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2018年11月,米兰法院做出将700余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随即启动返还文物的确认接收工作。
2019年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00余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
2019年3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与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部长阿尔贝托·博尼索利签署700余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4月10日,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4月24日16时,这些流失文物在国博首次亮相。他们不仅展现中华文明五千载的辉煌,也诉说着流失海外的沧桑。
从地域分布上看,这批文物艺术品的“祖籍”多在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经过鉴定,既有出土器,也有传世品。
李继辉/摄
李继辉/摄
专家说,此次回流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各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见证。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信息。
《圆明园匠作则例》回家
9月12日,圆明园正式收回首套古籍文物《圆明园匠作则例》,这是被毁160年来圆明园收到的第一件古籍原件。
来源:人民网
《圆明园匠作则例》始作于清乾隆年间、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内府装帧手抄孤本,是目前现世的第一本最完整、价值最高的则例,并第一次出现有关西洋楼的记载。
来源:人民网
经专家论证,《则例》共两函48册,涉及建筑、园林、工艺、材料、人工经费等内容,涵盖修建圆明园所用之木、石、瓦、土、油、漆、装修、画、裱、佛像等用料、用工规格。
吴镝/摄
“则例”就是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圆明园匠作则例》详细介绍了营建圆明园时的成规定律。它是高于清朝工部的建筑规则,是圆明园内建筑必须遵循的成规定律,是圆明园建造的重要依据。这次重大发现和重要依据,将给圆明园未来整修带来曙光和希望。
资料图 张风/摄
下一步,圆明园将升级圆明园档案馆,全面收集全世界涉及圆明园的典籍资料,并将典籍数字化,供专家免费使用。同时,根据《圆明园匠作则例》和《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四十景》等典籍,进一步完善大宫门、万方安和、舍卫城、文源阁、紫碧山房等遗址的整修方案,真正让圆明园遗址亮出来、站起来。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回家
2019年3月初,国家文物局获悉,日本某拍卖行拟拍卖疑似我国流失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立即组织专家团队对青铜组器进行研究,确认其为近期湖北曾国墓葬被盗掘后非法出境的文物。
2019年8月,国家文物局、公安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日,完成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接收工作。2019年8月23日深夜,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为春秋时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克父所铸,包括鼎、簋、壶、甗、霝、盨等6大类共8件,每件青铜器均有铭文,共计330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曾伯克父”器物群为目前考古发现所未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来源:中国政府网
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将国家博物馆举办“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展现70年来我国流失文物回归工作的丰硕成果。
而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作为今年最新的追索返还工作成果,与《伯远帖》、《永乐大典》、圆明园青铜“虎鎣”、鼠首、兔首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珍贵文物一道,在展览中予以重点呈现。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目前在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有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
想我泱泱大国,历史以千为计、国宝无数,却于百年前遭受巨大磨砺,好在如今国威屹立、国力存蓄,有能力将离开祖国的国宝陆续找回、将历史放在一个个展厅展柜中让人铭记。
国宝不仅诉说历史诉说一段段在海外的沧桑岁月,更诉说一个最简单但最严肃的道理:国家,必须强大!
文字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晚报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央视新闻客户端、李继辉、人民网、吴镝、张风、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