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初秋告别京城 今年最多达到7005只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小英

2019-09-22 11:20

热点

初秋,天空中上下翻飞的北京雨燕,已然告别京城,跨洲越洋地南徙越冬。为他们忙碌一夏的调查志愿者和相关专家们,相聚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召开了一场2019雨燕调查总结交流会。

“北京雨燕是北京的标志性物种,也是城市健康的监测器。”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摸清其数量多少与分布范围,对北京的生态平衡寓意深远。自2017年以来,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连续三年组织志愿者开展雨燕调查。

“这样既解决调查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公众了解并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史洋说,“今年3月份,我们开始招募志愿者,并组织了几次培训。从3月底至7月底,近300名志愿者、累计1423人次,通过26个调查点,17周调查监测,统计出今年北京雨燕的数量最多可达7005只,总体与去年调查持平。其中,天宁寺桥沿线的数量最多,可以观测到663只。”

调查北京雨燕并非易事。志愿者伊翠端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每周和志愿者至少去一次慈寿寺,每次早上五点半起床,在感觉空中雨燕最多的时候,从四个方位拍下三张照片,选取数量最多的一张计入统计。回家后,我们再盯着照片上的黑点逐一数一遍,将照片嵌入Excel表格里。”尽管如此,于她而言,“我和北京雨燕,是彼此生命中的贵人。”

伊翠端本是一名英语教师,成为一名调查志愿者后,便一往情深。“我创作了生平第一首歌曲《北京雨燕》,由作曲家刘琦谱曲,并由歌唱家王宏伟的女儿王子音演唱;我还用三个月的时间,排练了《北京雨燕》的科普剧,并因此获奖。”伊翠端激动的说,“北京雨燕送给我的礼物,是我从教24年来的最高奖励。”

正阳门是北京雨燕的观测点之一,数量最多时可达600多只。“我数了一下,顶层有二十多个巢穴,集中在西、北、南侧。我们给每个巢穴做了编号,还安装了六个摄像头,观察、记录它们的生活。”正阳门管理处副研究员袁学军说,“去年,我们开始着手做‘雨燕栖息与古建保护’系列课题,研究雨燕粪便对古建筑的影响,最后监测结果是没有影响,让每个工作人员都松了口气。明年,我们想利用正阳门大修的机会,对北京雨燕进行全面的监测、记录。”

北京雨燕需要持续多年调查,积累足够多的数据,才能有的放矢地保护。“像德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都有对鸟类持续几十年的调查,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通过这几年的数据分析,“天宁寺桥、北京西客站、保利大厦和农展馆等现代建筑成为雨燕新的繁殖筑巢地,说明它们正在适应北京的变迁。我们还需要积累足够多的数据资料,来分析和研究北京雨燕种群变化规律。”

据悉,2020年,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将招募更多志愿者,继续开展雨燕调查项目,除了调查其分布与数量,还计划开展雨燕繁殖的调查。


编辑:周文丽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