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 21:20
刘亚红(左三)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女民兵方队训练场。 张伟摄
刘亚红一直珍藏着阅兵的荣誉证书。
【燃情时刻】
1999年、2009年,刘亚红两次作为女民兵方队队员参加国庆阅兵。今年国庆,她将以一名基层文化干部的身份,带领地区舞蹈爱好者以特有的方式向祖国献礼。
【祝福祖国】
两次受阅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过去的20年,我见证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打心里感到骄傲。在新中国70岁生日的特殊日子里,我衷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民生安康,再创盛世华章!——刘亚红
刘亚红很有军人气质,瘦高身材,一头短发,两眼有神。她也的确与军营有缘,十年里,两次以女民兵身份参加国庆阅兵。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当时的画面犹如昨日。”刘亚红打开了话匣子。她从小就崇拜军人,可惜那时候在农村当兵的机会不多。1998年9月的一天,她突然接到组织通知,要去完成一项政治任务。当时的刘亚红21岁,是朝阳区楼梓庄乡政府的一名话务员。到了体检环节,她才知道任务是参加国庆阅兵。朝阳民兵一直有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光荣传统,1984年组织的女民兵方队参加国庆阅兵,博得了“首都民兵之花”的美誉,成为阅兵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98年10月5日,带着圆梦的喜悦,刘亚红进入大兴基地开始训练。“虽是女民兵,但是穿上军装后,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名军人,特自豪。”刘亚红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齐步走、向左、向右转,站军姿、踢腿……脚后跟磨破一层又一层的皮,晕倒后醒来赶紧归队,甚至梦里都在踢腿摆臂。
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儿,刘亚红被教官点名的次数越来越少,训练成绩也比较靠前。经过几次考核、筛选后,女民兵方队进驻北京市的训练基地,开始更高强度的训练。方队由352人组成,除了2名领队,剩下的人组成14个排面,每个排面25人,另外还有几十名替补队员。刘亚红是方队中的“钉子兵”,站在排面中间的位置,带领排面队员走出标准的步伐。
“最喜欢雨后踢正步,整个排面一个步调踩着地上的积水,溅起层层水花,铿锵有力,特别有气势。”训练中,刘亚红也能苦中找乐。“两人成行,三人成列,这是日常走路的规矩;吃饭、开会之前拉歌,军歌嘹亮伴随整个训练生活;动手建花池,浇花浇草……”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刘亚红记忆犹新。
1999年10月1日,神圣的时刻到来。“列队在长安街上等待受阅,国歌响起,我真切地感受到,五星红旗是那么的鲜艳,我与祖国母亲是那么亲近。”刘亚红说,女民兵方队是最后一个通过天安门前的徒步方队,快到东华表时,一声“向右看”令下,大家齐刷刷向右看,开始齐步换正步。说起经过天安门的瞬间,刘亚红坦言,当时紧张得很,心里想的全是三线对齐,耳朵里只有军乐和脚步声,根本没顾得上看天安门城楼。
第一次接到阅兵任务时,刘亚红刚与男朋友相恋两个月,军地相隔的一年里,男朋友几乎每天一封信,让她特别感动。2000年10月1日,在祖国母亲迎来又一个生日时,他们携手步入婚姻殿堂。2004年,刘亚红当了妈妈,在乡镇合并后,到金盏乡文化中心工作。
2008年,朝阳区再次承担起抽组女民兵方队的任务。“与上次单位组织参加不同,这次是个人自愿报名。”刘亚红毫不犹豫地决定报名。“好多同事都不理解,毕竟我当时已经32岁,家里孩子又小。”
尽管有家人的支持,但是做这个决定时,刘亚红还是很担心女儿。“去训练集合的那天,我送女儿上幼儿园,她很懂事地跟我挥手,说妈妈您回去吧,当时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或许是经常看她当年照片和视频的原因,女儿对妈妈“参军”很是支持。
让刘亚红没想到的是,最初她并没能上场训练,而是被安排在了政工组当干事,负责训练场的音响保障及队员的业余文体活动。心里虽然有点小失落,但她没有丝毫懈怠,反而每次出操最早,收操比大家晚。为了让队员们在艰苦的训练之余能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她还在宿舍楼道里播放轻松的音乐,为大家举办联欢会、过集体生日等。
进入北京市的训练基地后,刘亚红被编入了方队试训。刚上场的她,军姿挺拔不用纠正,踢腿也不比年轻队员差。很快,她用实力让队员服了气,也让教官放了心,成了正式队员。在方队里她的年龄最大,跟其他队员相差十来岁,但是训练强度跟大家一样。除了完成个人训练任务外,她还义务承担起给队员加油打气、排解烦闷的工作,成了大家佩服和尊重的“亚红姐”。
等阅兵结束后刘亚红才知道,在她训练期间女儿生过几次病,父亲为了不影响她训练,也推迟了手术时间。说到这里,刘亚红的眼圈红了。
“第二次走过天安门时,由于没有太紧张,我才有机会看了一眼天安门城楼。”刘亚红说,在阅兵中,她比别的队员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提醒大家保持方队排面整齐。因在参加国庆阅兵任务中表现突出,刘亚红先后获得女民兵方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和朝阳区“三八”红旗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