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 21:32
阮兰玉展示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照片。
【燃情时刻】
阮兰玉亲历国庆35周年、45周年、50周年、60周年天安门广场联欢活动,并在国庆60周年时担任国庆联欢活动执行副总指挥、文艺部部长、集体舞总编辑。国庆70周年,她又被聘为国庆联欢活动顾问兼文艺部副部长,参与指导广场联欢活动。
【祝福祖国】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大家幸福安康!——阮兰玉
1984年、1994年、1999年、2009年的10月1日晚,阮兰玉都是在天安门广场度过的。每一次,当广场上数以万计的人群共同高歌劲舞,她都会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与自豪中。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近19时,缀在西天的晚霞还未褪去,天安门广场上由工人、农民、学生等各行各业群众组成的20万人联欢队伍,已经在静候第一支乐曲的响起。金水桥前,34岁的阮兰玉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在静静等待。
彼时,阮兰玉刚从总政文工团转业到北京群众艺术馆,担任舞蹈组业务干部。19时整,第一支乐曲响起,天安门广场顷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20万青年人围成一个个大圆圈,欢快地舞蹈起来。
那一晚,大家一共跳了16支舞,其中一曲青春洋溢的《跳吧,朋友》由阮兰玉与丁良欣共同编创。“因为是为年轻人创作的,所以比当时流行的平四舞更活泼一些。”阮兰玉对这支舞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一个手拉手的动作。“那时大家还比较保守,男女青年拉个手都会脸红,因此这支舞在当时也算是非常大胆的了。”
早在国庆联欢晚会开始前四五个月,阮兰玉就奉命进入学校、工厂开展集体舞培训。“一开始让大家拉手都不拉,后来让松开都不松开。”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她忍俊不禁:“跳集体舞成为许多年轻人释放情感的渠道。”
若从专业眼光看,集体舞的动作编排相对简单,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舞步,因为律动性强、配乐经典而广受欢迎。仅在北京,学习这套舞蹈的年轻人就达40万人。集体舞,凝聚着众多艺术家和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智慧和强烈热情,成为一代人特殊的青春记忆。直到今天,许多中年人说起学跳集体舞,都能迅速拉近距离。其中《阿细跳月》最为经典,成为历次国庆广场联欢晚会上的保留节目。
从那以后,集体舞成了国庆联欢晚会的主角。1994年国庆45周年庆典时,12支集体舞酣畅淋漓地舞动起来;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时,10万群众跳起《爱我中华》《青春的旋律》《好日子》《跨越九九》《阿细跳月》等9支集体舞;2009年国庆60周年庆典时,《阳光路上》《青春圆舞曲》《我们是自豪的建设者》等8支舞曲再度奏响。
时代在前进,集体舞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也在变化。“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的集体舞,变原地起舞为行进式表演。”阮兰玉记得,10月1日当晚,邻近金水桥的中心表演区内,15辆彩车引领15个舞蹈方阵。彩车上,京剧演员、通俗歌手、著名歌唱家等纷纷献艺,由各界群众组成的舞蹈队伍跟随彩车,从民族舞、国标舞到现代舞,蹁跹舞姿争奇斗艳。
到了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时,“集体舞”已经被“广场舞”替代。人们不再同跳一支舞,分布在广场各个方位的联欢人群各显其能,根据8支舞曲的音乐,尽情发挥本行业特色起舞。“这一年国庆之夜的广场舞,更加自由、欢愉、生动、活泼。”阮兰玉说。
除了舞蹈本身的变化,历次国庆联欢现场,都让阮兰玉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每次,广场联欢都以喧天的锣鼓表演开场。但是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从天空、地面到天安门城楼的光影效果,一次比一次更绚烂。1999年时,探照灯、荧光道具、烟花,让夜晚的天安门亮了起来。而10年后,广场上已经有了光立方阵容,4028名表演者手持4028棵LED“发光树”,变换出祝福祖国生日的祝福语和各种吉祥图案。
阮兰玉参与国庆联欢活动所获纪念奖杯与奖章。
2009年10月1日22时,在漫天焰火中,数万人同唱《歌唱祖国》,将联欢推向高潮。金水桥东南侧,手持对讲机的阮兰玉略略放松了紧绷的神经。这一年,她已经60岁了。“我想,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国庆联欢晚会了。”阮兰玉回望过去,能在这么多次国庆联欢中为庆典而舞,为幸福而舞,为祖国繁荣昌盛而舞,感觉非常幸福。
可她猜错了。今年,已经“解甲归田”的阮兰玉再度受邀担任国庆70周年联欢晚会顾问兼文艺部副部长,履行传帮带的职责。她说:“带领年轻团队做好国庆联欢工作,将是我为国庆70周年献上的特殊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