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4 09:40
新中国成立70年间,京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站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在“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过程中,北京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汇聚,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动力。
伴随着新中国“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科研机构和院校在中关村拔地而起,人才的高度聚集奠定了中关村作为创新高地的雄厚基础。改革开放浪潮中,中关村人更是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前赴后继走出院所高墙,探索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路径,也形成了不惧失败、勇往直前的创新创业基因。如今,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加快成长,一大批瞄准前沿的突破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中关村正大步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城市东南方,一座活力新城强势崛起。
作为北京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亦庄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四大主导产业,成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连续5年在此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已发展成为中国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国际元素最丰富的顶级盛会。老厂房关闭,新兴产业进驻,亦庄迈出了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稳健步伐,并持续探索着优化营商环境的宝贵经验。
长安街西端,永定河畔,首钢已跨越整整百年。从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炼钢厂,到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一座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城市复兴新地标正在悉心打造。
高楼林立的CBD,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更是展现首都国际大都市风貌的亮丽名片。这里云集了北京30%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70%的国际金融机构,税收过亿的楼宇就多达56座,商务服务业的“高精尖”特征凸显。
回望70年,从烟囱林立的重工业之城,到聚力“高精尖”的创新之城,北京在追求绿色发展的产业升级中完成了古都蝶变。
1、1992年,在中关村大街的路中央矗立起金黄色的“双螺旋”雕塑,成为中关村的标志。如今的中关村,已发展成为覆盖北京16个区、空间规模488平方公里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如今,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关村加快成长,一大批瞄准前沿的突破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3、中关村,这里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品牌、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前沿阵地。
4、2010年年底首钢全面停产,这座有着90多年历史的钢城光荣退役。
5、经过多年来的政策引导,亦庄已培育出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四大主导产业。
6、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落户北京亦庄,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在这里扎堆落户,企业数量从最初的35家猛增至如今的180余家,产值近300亿元。2020年,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将成为亦庄又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7、走进开发区,映入眼帘的不是烟囱林立,而是满眼绿意。绿,正成为亦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名片”。
8、上世纪80年代的CBD地区,仍是一处工业基地,化工、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都集中在这里。
9、CBD汇集了北京各个发展时期的地标性建筑,占全市总量三成的上万家外企密布,商务服务业的“高精尖”特征凸显。
10、从石景山到渤海湾,从老首钢到新京唐,首钢实现凤凰涅槃式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