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的首都使命
北京日报 | 作者 京平 美编 杨盼

2019-09-24 09:42


(一)

历史航程一往无前,时代大潮奔流不息。

70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望,总会震撼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958年3月,“明天红月再过京”是《北京晚报》头版新闻,人们仰望苏联人造卫星划过苍穹,满眼是对国家发展腾飞的希冀。

今天,知春里地铁站旁的北京卫星制造厂依然伫立,这个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地,已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而“神舟”“天宫”“北斗”,昭示着这里愈加不凡的国家使命。

从抬头仰望到低头奋斗,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是这个国家一场波澜壮阔、接续奋斗的“长征”。

从“0”到“1”的白手起家,再从“1.0”到“2.0”的转型升级,在这段风雨兼程的奋斗岁月中,首都北京始终是勇往直前的“排头兵”。

(二)

新的曙光,跃出东方地平线。但初生的新中国,“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实业兴方城市兴、国家兴,北京的工业化开始零的突破。

西边的首钢,东边的纺织城,东北郊的电子城,城东南的化工厂……首都城市骨架逐渐由几大工业聚集区撑起。一个个“工业大院”,记录着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岁月,也塑造着这座城市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气质品格。

“从天安门望出去,应该处处都有烟囱。”但同时,“我们的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

伴随着“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北京一手抓工业建设,一手抓科技创新。“无线电、自动化、计算机、半导体”等彼时前沿科技在北京深入布局,新中国第一只真空管、第一个集成电路、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电话交换机,不断从一个个以“7”开头的工厂中走出。

至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已形成典型的“二、三、一”工业化产业格局。全市工业总值达到193.2亿元,是1965年的4.66倍,年均增长高达12.6%。曾经连一个大头钉都生产不出来的北京,从机械机床到精密仪器,可以一条龙包办。

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分散到聚集,北京在轰鸣声中,走在了全国工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前列。

(三)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改革开放之初,几位经济学者在一篇关于中国改革的论文中,以马克思引用过的名言作为结尾,以彰显时代命题与改革召唤。

春潮涌动,催动花树万千,也带来冷暖变换。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在钢花飞溅中行进了几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商业布局短板、城市服务短板、产业结构短板迅速凸显,许多盛极一时的老工业区亏损衰败。

面对日渐落后的生产能力,面对纷至沓来的先进产品,面对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如何摆脱困境,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单调”走向“多元”,从“又黑又重”走向“工艺轻巧”,成为北京谋划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痛定思痛。管理者的认识渐渐清晰:产业要做,但不是做全、做重,而是要做精、做强。随着城市化发展,企业改制深入,现代产业竞争态势转变,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983年,中央明确批复:今后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不能再发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运输量大、占地大、污染扰民的工业,而应着重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的工业。10年后国务院再次重申“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

这是城市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历史必然,也是面向未来启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先声。

(四)

历史的接力棒,在时空中流转。

1978年早春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论断,让台下的中科院最年轻研究员陈春先激动不已。3个多月后,陈春先随团赴美考察,在硅谷感叹“我们落后了一个时代!”疾呼“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改革开放刷新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北京最先热烈拥抱着这个“科学的春天”。

一大批科研人员打破“铁饭碗”,走出科研院所的围墙“下海”创业,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到1987年底,集中在白石桥路、海淀路和中关村路的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企业已有148家。国务院次年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中关村一条街升级为科技园区。

1992年,伴随着又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带着“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重要基地”的使命,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城市东南的农田中破土奠基。世界通讯产业巨头诺基亚落户亦庄打造“星网”,不仅被视为MBA教程的经典案例,更将“北京·亦庄”作为一个中国开放品牌推向全球。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在酒仙桥的工业大院里,当本土工程师像探索新大陆一样开始研究计算机图纸时,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想象大都还只是“电灯电话”,那么三十多年后,当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出,中国人距离信息高速公路只有“向北1500米”。

“欲事立,须是心立。”从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到融入全球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从搭乘“信息高速公路”,到跻身全球创新第一阵营……北京的产业变革,“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见证着这个国家坚定转向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五)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新世纪的头十年,北京之变围绕申办、筹办和举办奥运展开。首钢搬迁、河道清淤、节能减排,这座城市的转型升级沿着“做减法”的思路再次起航。

发展动能的悄然切换,与时代大势同频共振。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剥掉‘白菜帮’,做好‘白菜心’”,几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北京的产业之变,在2014年的早春按下快进键。

“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而打造发展新高地,首先体现在放弃“大而全”,构建“高精尖”。

创新发展,古都蝶变。2018年,北京市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7%,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等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较2013年减少近一半。

加与减、升与降、舍与得,北京探索走出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聚焦“白菜心”,不仅是对城市发展的深层破题,更是服务服从国家战略的首都担当。

(六)

科技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国家力量”,而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更是落笔着墨的关键之处。

如今的西直门外南路,原“动批”区域已有3个楼宇完成转型升级,位于动物园公交枢纽之上的四达大厦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未来,它将作为以金融科技为主体的智能楼宇,成为区域新地标。

全国最富有的“一条街”北京金融街,与全国最具活力的“一个村”中关村,就这样在曾经熙攘嘈杂的“动批”握手,作为一滴颇具代表性的“水珠”,折射出新时代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光芒。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换”,并非专指迁移,更深层次含义是转换;“换”,也并非是排挤,而是优配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方式,提高竞争力。对北京而言,“换鸟”,除了“眼睛向外”,引进“高精尖”企业,还要立足于孵化和培育自己的良性生态系统。

以中关村大街、创业大街、智造大街为标志的中关村科学城,依然是北京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北京光源”、高铁动能实验室,一系列大科学装置正在怀柔科学城密集落子;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连接线上,“打开院墙搞科研”的未来科学城正在加速建设。

看东南,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三城”遥相呼应,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要素和“共性技术、增值服务”两大支柱,产业链协同创新渐次展开,创造了以北京0.35%的土地贡献全市近20%工业增加值的奇迹。

“三城一区”茁壮成长,得益于破“框框”去“藩篱”。几年来,从“京校十条”“京科九条”,到成立市级科技创新基金,北京抓住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化等“牛鼻子”,先行先试,继续领全国风气之先。

“减量发展”“转型发展”的实质,是北京的自我超越。其中既有对旧有观念的更新,也有对发展惯性的矫正;既是对产业格局的调整,更是对执政思路的升华。

有人曾将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喻为“爬珠峰南坡”,道路平缓、相对安全;将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喻为“爬珠峰北坡”,艰险异常,但闯关夺隘必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 创新发展、滚石上山,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七)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今天的北京,减量发展是特征,绿色发展是基础,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

今天的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人均GDP达2.13万美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新经济增加值总量已超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

今天的北京,生态环境强势逆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被国外观察家称之为超级大城市转型发展的“北京奇迹”。

沿长安街一路向西,首钢园区遥遥在望。昔日高炉的钢与火,已华丽变身为创新创意产业的诗与梦。

沧桑巨变,北京的产业发展史、科技创新史,与新中国70年奋斗史嵌合交织。顺应国家战略,谋求更好发展,始终是“首都使命”,也始终是“首都机遇”。

一次次奋楫扬帆,一次次证明未来不是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的静态图景,而是需要我们去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向科技进军”“向创新进军”,北京风鹏正举,未来可期!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创新

编辑:黄品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