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 19:14
出协和医院北门,步入煤渣胡同,香花绿树一路相随,中间机动车只走不停,两侧人行步道宽敞整洁,漫步其中,自在畅快。这是今天(26)刚刚亮相的本市首个交通安宁步行友好街区的一隅,通过对王府井商业街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7条胡同精细化提升,东城区东华门街道打通了王府井商圈周边的“毛细血管”。明年,这里还将打造“文化探访路”,让市民沐浴文化绿荫。
人行道拓宽至1米以上
韶九、锡拉、北官场、煤渣、甘雨、柏树、西堂子7条胡同分布在王府井商业街东西两侧,2017年这里成为无开墙打洞等市级“十无”街巷,2018年成为全市首个“不停车街区”。今年4月,东城区提出在王府井周边打造“交通安宁步行友好的街区”,东华门街道以此为愿景,通过拓宽人行步道、增设绿化景观、打造休憩空间等举措,实现王府井周边地区交通微循环。
究竟何为交通安宁、步行友好?今天上午,记者来到煤渣胡同体验。第一感觉是自如,300米长的胡同,东西走一圈,不用绕行乱停乱放的轿车、电动车,也不用为狭窄的人行道心生不快,中间5米宽的机动车道上车流不息,两旁2米多宽的步道上行人畅快行走。清晨阳光洒向灰墙灰瓦,紫的牵牛花、红的串儿红、黄的百日草和国槐一路相伴,颇有些闲庭信步之感。
“以前,这儿的人行道只有半米宽,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柏油路上,可能走一段柏油路又有了人行步道,一点不友好。”在附近居住的梁先生说,如今大变样儿,不仅没有乱停乱放,而且成为名副其实的步行街,走起来很舒服。
包括煤渣胡同在内,东华门街道通过对7条胡同都进行了道路“瘦身”,将行车道缩窄为4至5米,两侧人行步道均拓宽至1米以上,并重新铺装地面、施划交通标识,保障行人通行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见缝插绿提升“颜值”
光分离路权还不够,胡同的“颜值”也普遍提升。在煤渣胡同西口南侧,曾有一片40多平方米的空地,以前电动车、自行车随意停放,如今这里安置了两组休憩座椅,万寿菊、一串红、碧冬茄、红枫环绕,不仅让人眼前清净爽快,还可休闲静坐,传递着胡同的“宜人友好”。
遍布7条胡同,共见缝插绿地建设了8处口袋公园,其中既有柏树胡同里休憩交往型的街边花园,也有西堂子胡同东口、甘雨胡同中通过型的宽敞步道。曾经现代化的西堂子胡同15号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将外立面改造为灰墙灰瓦,与周边风貌更加和谐。位于锡拉胡同的阳光菜市场,此前周边脏乱、居民意见很大,这次改造过程中,在菜市场北侧与胡同公共空间之间建设“三米阳光花园”,让居民尽享城市绿意。
同时,7条胡同全部用香花绿树等景观设计、绿化带等代替原有的硬质隔离护栏、阻车桩,并安装了22套非现场执法探头,全天候抓拍违停车辆,既美化了胡同环境,又保障了交通治理效果。
将打造“文化探访路”
在精细化提升中,东华门街道与社区居民、沿街商户充分协商沟通,先后组织设计方案宣讲暨征求意见会3场,收集意见建议50余条。调整后的施工方案,既满足了居民对身边环境、休憩场所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和意见,也充分考虑了沿街商户的日常经营需要。
居民共治共享,获得感也不断提升。在锡拉胡同15号院组织开展“美丽东华,芬芳韶九——葡萄苑小区美化行动”,引导居民亲身参与到小区环境美化工作中来,并组建了葡萄苑物业管家小组,制定了《葡萄苑公约》及小区管家轮值计划,组织居民亲身参与小区环境美化营造活动,亲自动手种花种草,美化身边环境。
精细化提升规划先行,最大程度保障了科学性。街道聘请责任规划师团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设计单位,深入挖掘7条胡同历史文化内涵,让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将文化要素融入景观设计,突出街区文化内涵。例如在王府井社区设置玻璃展廊,结合新中国70华诞,展示42位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同志。
明年,王府井核心区将打造“文化探访路”,所谓“文化探访路”就是将胡同里的文化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建议游人游览的路线。西棠子胡同里有左宗棠故居、柏树胡同与甘雨胡同之间有王府井教堂,锡拉古同是晚清重臣居所……这些胡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文化内涵提升,让市民步行在文化味儿的友好街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