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坚守的心
北京日报 | 作者 骆倩雯、王海燕、李瑶、朱松梅

2019-09-27 08:38


生态美则城市兴。生态环境,关乎城市品质,关乎民生福祉,也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北京疾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动真格留住蓝天白云,下决心守住青山绿水。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从“战风沙”到“治污水”再到“斗雾霾”,各行各业都有这样一群默默坚守者,他们7年坚持植树、10年投身“织网”,12年潜心治污……才换来了如今首都蓝绿交织、碧波怡人的生态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路上,每个北京人都是见证者、享受者,也是建设者、保护者。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 刘保献

织“网”

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有两张大的监测网络,刘保献都是带头参与建设者。作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副主任,从2008年以来,他一直投身在监测一线。

第一张网是PM2.5成分的监测网络,说白了就是为了做PM2.5源解析。有了这张网,才能给PM2.5“把脉问诊”,找出大气污染的病因。

2013年开始,PM2.5进入公众视野,空气污染来势汹汹。全年58天的重污染,对市民的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环保人,压力很大,我们更想看到蓝天白云。”刘保献主动带领团队,开始寻找PM2.5的成分。

建PM2.5成分的监测网络,在当时来说挺难的,最大的问题是监测方法欠缺,也没有相应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规范,“用什么仪器去采集成分、布多少个点位、如何规划网络,一开始都不知道。”研究初期,一个个难题接踵而来。

北京当时的空气污染较重,用滤膜采样,浓度太高的时候很容易堵,选取不同的滤膜,是一大难点;采样完,如何把成分分解成有用的化学物,需要高精尖的设备和技术,这又是一大难点;最大的难点,是要还原成分中的物质,这也是源解析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得找到示踪物,只有找对了,才能摸清楚污染的来源和成因。“就像一个人发烧了,得看白血球一样,这就是示踪物的作用。”刘保献明白,他得带领团队去突破,要自己开发一套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保献发现在做水的样品的时候,可以用固体的吸附材料,去吸附水中的有机物,从而实现高倍浓缩。他想把同样的方法用在大气方面,通过加热滤膜的方式,把滤膜上的有机物提取出来,再用液氮变成液体,捕捉有机物的成分。

这样一来,不需要大量采样,也不需要大量使用溶剂,用很小的采样体积,就可以取得精密的监测数据,成功了解到成分,创新了方式方法。2014年,北京市发布了第一份PM2.5源解析分析报告,分析出了PM2.5的来源。

近年来,大气治理在北京步步推进,到了2015年,空气质量已经比之前有明显的提升。但重污染依然存在,重污染红色预警照常拉响。“为什么大的治理措施都用了,污染还是频发?”大气治理一度让刘保献等环保人陷入困惑。

实际上,北京的面源非常多,随着城区里的小企业越来越少,而郊区的“散乱污”企业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这些散乱的污染源必须管理起来。 想管理哪儿,监测得先到位。北京有300多个街乡镇,但当时全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只有35个,根本不够用。必须得想出一个好的监测手段和方法,为属地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当时在欧美,流行一个传感器方法技术体系,但缺点是数据精准度不够,加上一旦大面积布网,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量太大。北京市再次面临技术突破。

刘保献把当时市面上能买到的10多种传感器全都买了回来,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如果只是单纯改变传感器的性能,在硬件上改良很难突破,解决不了外界高温高湿这样的气象条件对设备的影响,而且总是不断出现新问题。

传感器是监测设备的核心,就像是称量PM2.5浓度的一杆秤,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没法实现数据的准确性。屡试屡败,就在团队快要放弃的时候,阿尔法狗火了。 “是不是能把人工智能运用到传感器上,结合天气情况,自动调整设备的性能。”刘保献一想,人不能每时每刻盯着,但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他们就把人工智能和硬件匹配到一块做了一次简单尝试,发现数据质量立马儿提升了20%。“一下看到了希望!”

团队开始在不同的场景下开展测试,气象条件越恶劣,就是越好的时机。有一天,大伙儿做完实验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2点了,可正好下起了一场暴雨。团队成员在工作群里一商量,觉得这是个测试的大好机会,大家又纷纷从家返回到单位,把设备拿出来,放在暴雨下测试。

一边测试,一边跟踪调试,成员们压根没有考虑到自己有没有淋雨,一门心思都在关注设备的情况。差不多三个小时的检测,结果令人非常满意,刘保献和成员们兴奋得一宿没睡,“终于解决了数据精准度的难题!”

就这样,按照3公里乘以3公里的规格,全市300个街乡镇布下了1300多个小微子站,这就是北京市高密度大气监测网络,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所有的设备数据都会传输到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大数据中心,实现有效管理,解决了后期运营维护的难题。

正是有了这张精密网,全市的大气污染治理任务细化到了每一个街乡镇,压实了属地责任,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些年来,刘保献亲手绘制的这两张监测大网,也让他一个学化学出身的人变身成了空气质量监测内行,他的团队成为了全国做源解析最专业的队伍。“做科学实验,最重要的就是数据支撑,我的任务就是要让最严谨的数据来说话!”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 王金增

千万人辛苦换来满目青翠

曾几何时,北京的森林多在山区,广袤的平原地区大片林子难觅。而今,北京城区内外,大尺度的林地已壮阔如海。甚至在人口最稠密的核心城区,也有了近自然的城市森林。

“这变化,源于2012年。”现任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的王金增,见证了北京平原史无前例的百万亩造林工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从大兴区北臧村镇的永定河景观生态林回来,“给你看看我新拍的照片,永定河变化太大了!”

照片上的林地已栽下六七年时间,已经葱绿蓊郁一片。国槐、毛白杨、银杏等乡土乔木组成的树阵连绵不断,黄的、红的、粉的、白的、紫的……各种颜色的地被花卉,仿佛明亮的油画颜料大块大块泼洒在盛夏的浓荫下,斑斓中透着浪漫。彩色沥青铺就的休闲绿道在林地中蔓延,引来了三三两两散步的游人……

这片景观林位于永定河大堤内,过去是一片沙化已久的河滩地,“七年前没施工的时候我去过,真是黄沙漫天,劈头盖脸往人身上打,要不是戴着眼镜,我连两只眼都睁不开。”

包括永定河荒滩在内,北京有五大风沙危害区,虽然多年来都在治理,但未能铲除“病根”。为补充平原林地少的“短板”,北京市于2012年启动了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五大风沙危害区是重点造林地段,在永定河沿线就新栽下生态景观林5万亩,与原有林地交接,形成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大兴区北臧村镇的这片林地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经过六七年的营造,昔日这片不毛之地,现在已经被命名为“绿色港湾”,成为市民漫步休闲、骑行赏景的所在。

“眼看这些林子从无到有,真是由衷地有一种自豪感。”王金增说。2012年至今,他岗位几次变动,但都是围着造林转,从北京百万亩造林的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到具体的造林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的管护,各个环节都参与过。在最繁忙的造林季,他和林业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三天两头往郊区的造林工地跑,回城的时候鞋底常常是厚厚一层泥土。“种树跟盖房子不一样,得抢季节,在合适的时候栽树,成活率才会高。”有时候在巡查中发现部分造林工地栽种的树苗不合格,平日里待人接物相当斯文的他,会当场拉下脸来,要求施工方立即整改。 千千万万人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今日的满目青翠。

2012年至2015年本市首轮平原造林工程为平原地区增加105万亩林地,平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第二轮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于2018年启动,预计将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

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居民 姜锡山

家门口的“绿色获得感”

打开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居民姜锡山的相机,200多张照片一一映入眼帘,俨然一座批发市场向城市休闲公园的“变形记”:5月8日开工,5月17日一个个小丘陵初见雏形,6月12日开辟出的林间小路蜿蜒其间,7月1日篮球场铺上了塑胶地面,7月4日彩色的儿童滑梯安置好了,8月16日宽阔敞亮的南门广场建好了,9月22日公园开放,大伙儿欢天喜地地游园遛弯儿……

姜锡山拍摄的这座公园名叫嘉囿城市休闲公园,占地5万多平方米。“从去年开工到建成小半年里,我几乎每天都拍几张,有挖沟堆山的、有播绿种花的、有砌砖铺路的,还有建设者身影,就想把这件大好事儿记录下来。”姜锡山说。说“大好事儿”并不夸张,这座公园的建成,让周边15万居民推开门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绿色获得感”。

姜锡山家住星河苑小区,周边聚集着嘉园三里、明月嘉园、旭日嘉园、马家堡等多个社区,共居住了近15万人,此前,这里两三公里范围内并没有公园。“我们想亲近绿色、遛弯儿锻炼身体,还得坐公交车奔陶然亭、天坛,特别不方便。”明月嘉园小区居民郝虹说,大伙儿最大心愿就是在钢筋水泥中有片绿荫、有个休闲活动的地方。

一个批发市场的疏解让居民们的绿荫心愿有了实现的可能。在嘉囿城市休闲公园原址上,有一个综合批发市场,经营五金、百货、服装、鞋帽等,密密麻麻的小平房夹杂在荒草地间,300家商户聚集经营,占地5.6万平方米,环境脏乱、交通拥堵。

疏解灰色、织补绿色。2017年下半年,批发市场疏解,嘉囿城市休闲公园原地开建,姜锡山和居民们开心得像过年。按照居民需求,公园精细化织补功能,健身步道、乒乓球场、篮球场、儿童游乐场一应俱全,绿荫铺满整个公园:国槐、石榴等参差错落,月季、波斯菊等香花遍植,大白蝴蝶、小蜜蜂尽情飞舞,30多处燕子窝散落园中,燕子呢喃、衔泥做窝。清凉夏日,步入其中,一幅美好的休闲图景展现眼前:健身步道上,戴着头巾的年轻人尽情奔跑,挥洒着汗水;乒乓球案旁,一场比赛刚刚进入胶着状态,两位老街坊谁也不肯相让,几位围观者紧张地观战着;儿童游乐场,三五个小朋友笑着、乐着,从滑梯上鱼贯而下;灯光篮球场,十七八岁的篮球少年争抢篮板、各显身手……

“什么是获得感、幸福感?推开门,孩子们撒欢儿、玩沙子、滑滑梯,年轻人打篮球,老年人玩乒乓球、下棋,男女老少自得其乐,大家都高兴自在,这就是最大的获得感啊!”姜锡山不住赞道,让他感到自豪的不只限于此,这两年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居民出门500米就有绿地花园,城市越来越精致、宜居。

按照规划,嘉囿城市休闲公园总面积12万平方米,眼下,公园还将建设二期,在一期基础上再添湖桥栈道,针对居民需求精细化建设,让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再上一个台阶。

朝阳区水务局副局长 王成志

治污不能单打独斗

脚踏帆布鞋,手拿笔记本,王成志得空又奔亮马河了。眼下,亮马河景观廊道正紧锣密鼓施工,他每隔几天就要去现场查看进度。

王成志是朝阳区水务局的副局长。在这行当里,他已经整整干了12年。

2007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专业博士毕业,王成志就进入了朝阳区水务局工作。起初,他被分配到河道管理所,从最基础的工作“捞漂”开始干起。

“捞漂,就是巡河。”王成志说,他一边划着船打捞河面上的垃圾,一边琢磨着这污水打哪儿来、应该怎么治理。“那时候的河跟现在可不一样,全朝阳区的河流都属于黑臭水体。尤其是夏天,日头一晒,浑身臭味。”

坝河、北小河、萧太后河……也就一年时间,王成志就把200多公里的区管河道转了个遍,对治河也自有一番深刻的认识:城市快速发展,污水量打着滚向上翻,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却相对滞后。“捞漂只是河道保洁的一种手段,但要从根儿上治污,一要城市有序发展,二要大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2013年起,本市连续提出了两个三年治污计划,以截污治污为核心,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还清全市黑臭水体。萧太后河,是朝阳区首个治污样本河,也是全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攻坚之战。

时隔五年多,王成志仍然对当时的萧太后河记忆犹新。水泥厂、石材厂、出租大院一家挨着一家,污水源源不断排入河道。水色是乳白的,当地居民管它叫“牛奶河”。

“污染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萧太后河治理时,我们首次提出了流域治理的概念,联合属地对河道周边进行整体腾退。”王成志说,12.4公里河道沿线共拆违145万平方米,封堵230个排污口。水、绿、岸实现融合治理,河水变清了,两岸还建起了景观廊道。

数年建设,朝阳全区的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了288万立方米,通惠河、萧太后河、清河都变得清澈见底。在全市范围内,141条黑臭水体也在去年底全部完成了治理。

河水变清了,王成志却没有闲下来。近年来,朝阳区提出了“亲水朝阳”的治水目标,要打造滨水生态带,让市民能够亲水、玩水。他又一次在亮马河景观廊道工程中挑起大梁。

治河不能单打独斗。朝阳区又一次创新治理模式,发动沿线22家大企业开展“政企共建”,让80万平方米的亮马河景观廊道形成“建筑-绿地-水”的有机衔接。

如今,在萧太后河,71万平方米的马家湾湿地吸引了上千只白鹭落脚;在清河,水里有了鱼、有了虾,不少市民在这儿赏景、垂钓;在亮马河,一条国际化景观廊道雏形初具……

河流,正在给城市带来越来越多的生态福祉。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北京篇章 绿色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