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人艺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了由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徐帆主演的话剧《窝头会馆》,一经上演就引起轰动。十年来,该剧每次上演都是票房火爆,一票难求,而且每年热度都只增不减。今年,北京人艺特意安排该剧在国庆70周年之际上演,从10月2日至5日,这部已经火爆了十年的“金窝头”又登上了首都剧场舞台。

10月2日晚,本轮首演前,北京人艺还特意在剧场前厅举行了庆祝仪式,不仅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该剧编剧刘恒、导演林兆华以及剧组全体成员都欢聚一堂,当年策划这部“现象级”原创大戏的北京人艺老院长张和平,也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艺术总监的工作岗位上赶到人艺,和大家一起切蛋糕欢庆《窝头会馆》上演十周年。
《窝头会馆》常演不衰,编剧刘恒功不可没,张和平说:“那年我还没来人艺,就已经跟刘恒约定给人艺写个戏了!”刘恒则谦虚地表示:“这个戏仰仗各位,人艺万岁!人艺的艺术家万岁!艺术劳动者万岁!向你们致敬,永恒的敬意!” 而最让大家感慨的是宋丹丹的一番话,她说:“这是我跟大导合作的最后一个戏,明年我60岁,该退休了。这是我告别舞台的一个戏,是一个完美的结束。我会非常努力认真地演好这四场。”

何冰:市面上什么菜系都有,但米饭馒头不能少
说起《窝头会馆》的十年火爆,苑国钟的扮演者何冰认为这和中国话剧发展密切相关,而这十年也是他自己生命中重要的十年:“目前话剧市场非常好,这是所有话剧工作者包括话剧观众努力的成果。我们北京人艺的戏如此受欢迎,因为大家还是需要我们的现实主义表演。现实主义的戏是什么?是主食。就算市面上什么菜系都有,但是米饭馒头肯定不能少。我们就是那个主食。”
何冰认为,对这部戏来说,编剧、导演、演员缺一不可,尤其编剧刘恒最了不起的是他在这部剧中写出了深刻的人性,“这个戏里有苑国钟和儿子的父子情,有苑国钟和田翠兰的爱情,有人与人之间的选择。”何冰说:“苑国钟是个父亲,但有些怕他儿子,为什么?因为他爱他。你只有在爱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怕他,怕失去他。”说到选择,他认为,在饱暖无忧的时候,人的选择有尊严不是难事儿,“然而,当生存都有问题的时候,人都在泥里了,如何选择就见人性。没有艰难的选择,如何体现选择的高贵?”而《窝头会馆》对人性刻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濮存昕:我们共同建立起了一个艺术标准
在剧中扮演古月宗的濮存昕认为,《窝头会馆》这个戏最值钱的是“我们所有人一起建立起来的一个艺术标准,人艺需要这样的标准”,“这部北京题材的戏,讲了胡同里的小四合院家家户户的纠葛,体现了大时代背景下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中,有矛盾冲突又充满了心底的善意,这是大家喜欢看的。”在这部戏中,最有特点的就是京味儿十足的语言,“编剧刘恒用的都是长句型,这是北京人说话的特点,话佐料儿特别多,信息量巨大,一句话能说出三个意思来,这是北京话的特点,也是魅力所在。这真是语言的艺术。而如何说清楚,把每一层意思都传达到,让不只是北京的观众还有外地的观众都听明白,是对我们这些演员的要求。”
濮存昕透露,之前《窝头会馆》去南方演出,大家还担心南方观众听不懂,结果演出效果依旧很好,“可见我们是把意思演明白了。演戏不止是说词,要说意思,演戏不止是演戏,是演人。”
宋丹丹:每一个人物都可爱 每一个角色都丰富
宋丹丹扮演的田翠兰,是剧中非常个性化的人物,快人快语,嘴不饶人,不少激烈冲突的戏都让观众津津乐道。“观众看到这个人物在吵架,更看到吵架背后她的诚实、善良、简单、可爱。这个人她有很多面,我特别爱这个人物。这个人,她再怎么跟人争吵,都是那么善良的女性。”宋丹丹觉得,自己演的这个人物,通过第三幕苑国钟对她女婿的那几句话就把人物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我们努力把每一点戏都打给观众,让每一个角色都丰富。”
爱自己的角色,也爱所有的角色,宋丹丹觉得这部戏里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值得爱,“这里有北京人特有的乐观和幽默,有小市民的善良。在那么苦的那么穷的日子里,他们还那么乐观,还在互相调侃。她跟苑国钟之间的爱情,让大家看到人在艰难的日子里,还在寻找温暖和互相给予,他们之间都过成了亲人。”

杨立新:舞台上的人物不应被贴上标签
杨立新作为剧中有点“反派”色彩的人物肖启山的扮演者,总被问及关于如何塑造反派的问题。他直言,话剧舞台上塑造的是人物,而人物不应被贴上标签,“要说反派,我在人艺的舞台上演的角色,确实‘好人’不多。但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演清楚人物的行为和动作,为这个人物找到合理的依据。”在他心中,自己不可能是个反派,“所以在我这儿,也没有那么明确的反派正派划分。我总结肖启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小恶人,为了生存做着小恶事。他算计着邻居,也保护着他们。他为自己打着小算盘,但也没想着让别人死无葬身之地。”
谈到十年来观众的厚爱,杨立新觉得这是演员心中的动力,“作为演员来说,对每一个剧目,每一个角色都要认真对待,每个细节都不能放弃。观众这么喜欢这部戏,即使不是冲着看我来的,我也要做到不能让观众失望。”
徐帆:说朋友有点远,其实我们是家人
每次《窝头会馆》的演出,对剧中的演员来说不像是一次工作,更像是一次聚会。金慕容的扮演者徐帆笑言:“说我们是老友聚会,其实把我们的关系说远了。我们就是家人!在一起排练的时候,彼此间一抬手一投足就知道对方的意思了。互相之间提醒,一点都用不着客气,就像在家里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说话一样。”
从开始进剧组到现在经过了十年,演了百余场,徐帆觉得时间带给她的是一种说不出的自然,“以前还需要记词,可是演到一百场的那一天,我突然觉得台词自然从嘴里溜出来,对人物的感觉特别清楚。这是靠时间一点一点积累的。”
窝头会馆众生相:人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除了五位主演,《窝头会馆》中每个人物都鲜活地立于舞台中央,虽然台词量有多有少,可每个人物都是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立本的扮演者傅迦说起自己当初拿到剧本时的迷惑,“这个人物台词也少,戏也少,给演员的空间实在不大。”带着这种迷惑,他去问了编剧刘恒,刘恒说:“你看一个窝头,放在那儿,你有什么东西是看不到的?是窝头底下的眼儿,可是没有它,这个窝头就蒸不熟。你们就是那个窝头的眼儿,放在那看不见,可是很重要。”
青年演员雷佳为自己饰演的肖鹏达找到了人物合理性:“这个人其实很单纯,他只是出于利己的出发点设计自己的行为,他其实并没想着害人,他只是想对自己好,并且执著地喜欢着周子萍这个姑娘,想跟她一起远走高飞。即使他最后拿枪指着人,也是他自己心虚,而不是想伤害谁。”这么想着,雷佳就把这个人物演得非常流畅,而且充满笑点。
“编剧导演演员都优秀,才成就了这个戏。虽然现在台上演的很高兴,可是我们排的时候,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饰演关福斗的何靖回忆说,当时他在剧中一个拍门的简单动作,就生生排了一上午。“在我们的舞台上,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过不去都不行。最终想让每个人物都有骨头有肉,那排练起来不把自己撕开,没有创痛感,就不知道人物是从哪来的。”
在剧中扮演周子萍的青年演员原雨,跟随角色共同成长:“我2008年进的剧院,2009年就参演了这个大戏,当时其实都顾不上想这个本子有多好,就知道看这些哥哥姐姐们表演,真的太好了!我都看傻了!如今十年过去了,自己也成长了,更加理解了这个剧有多么好。我现在就想说,在这个大家庭里感觉真棒啊!”
同样在剧中成长的还有王秀芸的扮演者郭奕君:“我这个人物在剧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怀孕’。十年前自己的舞台经验和生活经验都不怎么丰富,剧里的哥哥姐姐们还得教我孕妇的体态是什么样的。十年中自己台上台下都在成长,也做了母亲,舞台和生活的积累,觉得自己当初真是生涩啊。能跟这样一群哥哥姐姐们对戏,真是一种幸福。”
熟悉北京人艺的观众对兰法庆和张万昆两位实力派演员印象深刻,在《窝头会馆》中,他们一个是串场人物“牛大粪”,一个是卖膏药的“周玉浦”。 兰法庆谦虚地表示:“一个演员一辈子能碰上这样的好剧本,真的不容易。导演林兆华排戏,让我们很放松。从开始演这个角色十年了,我给自己的评价是过得去,是观众给了我们肯定。我已经退休四年了,演一场,就要演好一场。”同样是已经退休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张万昆,对角色也充满了感情:“像法庆师兄一样,我们剧院好多老演员,对角色都是全力以赴。我们不像在演戏,就像在这个小院里生活,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人物关系。”
在本轮演出中,因为角色年龄的原因,在剧中扮演何冰儿子苑江淼的演员从荆浩变成了更年轻的周帅。而在周帅排练过程中,荆浩陪伴始终,伴随周帅进入并接下这个角色。荆浩说:“我很珍惜这个作品,这个戏从无到有,让我学到了太多。这个人物的状态很难演,得有自己的节奏。心里感受到,才能表现出来。”而接过荆浩的接力棒、第一次站在《窝头会馆》舞台上的周帅说:“这是我的幸运,剧中每个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荆浩大哥演了十年,我能够继续演,压力是有的,希望把压力转换为动力。这个戏,能够在舞台上待着,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