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17:14
据诺贝尔官方网站10月10日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当天下午,2018年和2019年两届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也译为奥尔嘉·朵卡萩)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分别荣获该奖项。
▍彼得·汉德克与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获奖时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正坐在德国车上,媒体齐齐祝贺,并开玩笑称“但愿车上可以提供香槟酒”。然而另一边,有国外权威媒体直接评论称,与托卡尔丘克相比,彼得·汉德克的获奖是个“充满争议的决定”。这位颇有个性的大作家曾经多次“怼”过诺奖,这次评委会选择将奖项颁给他,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据媒体报道,文学奖评委会在记者会结束时确认,两位获奖者每人赢得900万瑞典克朗(746678英镑)、约合人民币650万的奖金。“这是一份全额奖金,”一位评委说,评委会有点紧张,因为他们还没有全部掌握一次颁布两个奖的诀窍。
据国内某图书电商网站透露,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仅20分钟,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销量就达到前一周销量的600倍。每届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都会引发销售狂潮。出版社方面也确认图书已断货,正在加印。
对于罕见的同时获奖的两位作家来说,尽管分享了同样丰厚的奖金,外界给予的待遇却天差地别。如果说欧美主流媒体对于托卡尔丘克不吝赞美与祝贺,那么对汉德克的获奖就有多么惊讶与愤怒,不少报道用了“丑闻”一词,并要求一个道歉。英国《卫报》评论称,评委会的这一选择“难以置信地奇怪”,因为此前有很多迹象表明诺奖会远离那些“有煽动性的获奖者”。
国外评论家有分析称,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试图从两年前的丑闻中抽身的做法。与他所受到的追捧一样多,汉德克受到的争议更多,有人称他为“怪物”,有人称他“玩世不恭”。2006年汉德克参加了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媒体群起而攻之,他的剧作演出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被取消,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拒绝支付授予他海涅奖奖金。2014年,他获得国际易卜生奖,也在奥斯陆遭到抗议。有媒体直接评论称,与另一位获奖者托卡尔丘克相比,汉德克的获奖是个“充满争议的决定”。
就连汉德克在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自己感到“诧异和震惊”。离群索居在巴黎郊区小镇的汉德克虽然笑着打开家门迎接了蜂拥而至的媒体,但却桀骜不羁地告诉围住他的记者们“赢得诺奖是什么感受”——他并不喜欢“赢得(win)”文学奖这个词,因为文学没有输赢,而且自己不需要也不缺“认可”。此时此刻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
不怕得罪人的汉德克在记者问到如何评价另一位获奖者托卡尔丘克时,直率又有些无辜地说:她是谁?我不认识她。不过还是有些不同的——得奖那天他一直没吃东西,却很奇怪地感觉不到饿。
名声更大,在国内出版作品也更多的彼得·汉德克成了争议的焦点,奖项公布前很少有人提到他。这并不是说汉德克的作品不够格,相反,他的名气大到2004年诺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发出那句发自肺腑的感叹:“汉德克是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大作家尽管获得过许多文学大奖,却保持着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甚至多次“招惹”诺奖。2014年,汉德克曾经呼吁诺贝尔文学奖废除,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假经典”的文学。在接受奥地利一家报纸采访时他曾表明希望这个文学奖永远停止,并且他不认同这些评委的选择。同时他也承认这个奖的存在一直在困扰他,但同时他又讨厌这样被一个奖项所困扰的自己。2016年汉德克到访中国,恰逢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记者采访他时他毫不客气地认为此奖颁给迪伦是个“巨大的错误”,是对“文学的侮辱”。早年汉德克还曾骂过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如今汉德克自己得了奖,许多人等着看他的反应,甚至有评论调侃到,以他的性格,很可能拒绝领奖。
汉德克在中国的文学和戏剧界不乏拥趸。虽然汉德克成名已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始终没有正式出版他的作品的中文译本,上世纪90年代,一小批热衷于实验戏剧的年轻人只能读到汉德克剧作的手抄本。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深受汉德克的影响,他导演的剧作《我爱×××》不难见到《骂观众》的影子。孟京辉表示汉德克是他的偶像,愿为他“效犬马之劳”。著名编剧史航,著名戏剧导演牟森也多次表示对汉德克的推崇。作家邱华栋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大学毕业初到北京时,一次遛弯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排演汉德克的《骂观众》这出戏,给了他特别大的惊奇感。
汉德克的另外两个身份是编剧和导演,许多影迷都看过他编剧的《柏林苍穹下》,而他导演的《左撇子女人》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提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便注意到汉德克在多重身份之下,多重媒介之中的不同创作。她看来,尽管艺术是共通的,但其实很少有艺术家能够跨越创作的边界,然而汉德克的剧作本身和他的剧场实践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互动,所以他不只是写剧本的剧作家,他的剧本改变了剧场实践。一个作家做编剧不奇特,但是一个作家做了导演,并成功执导了他的作品,这在今天是很少见的。
相比之下,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得奖似乎更加喜闻乐见、顺理成章。《世界文学》杂志主编高兴先生在得知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得奖后告诉笔者,虽然与汉德克相比,托卡尔丘克在中国读者中的知名度略低一些,但在文学翻译界,许多人都期望也相信她会获奖。
在今年的预测中,因为有两位获奖者,许多人猜测出于“平衡”的考虑,评委会会选择一男一女两位作家,令多位女作家成为热门。由于诺奖此前放出的“风向”称,会更加“面向世界”,多位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中国和日本等国的女作家比这位波兰作家更受关注。但从预测来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一度进入赔率榜单前几位,是大热人选,她的获奖可以说并不令人意外。
托卡尔丘克以惊人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细节,为世间抽象的秩序赋形,正如诺奖评委的颁奖词称“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的边界,自成一派。”
提到托卡尔丘克,很多国内读者还不了解,但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一直以来都是诺奖热门人选。后浪于2017年出版了她的两部重要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及《太古和其他的时间》。2018年,她凭借小说《航班》(Flights)获得国际布克奖(已翻译完毕,即将出版)。上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称她为“辉煌壮丽的作家”。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7年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等,受到波兰评论界的普遍赞扬。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
笔者从出版社获悉,她的两部力作《糜骨之壤》和《怪诞故事集》正在翻译中,即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长篇小说《糜骨之壤》同名电影获201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怪诞故事集》系作者最新作品。
原文标题:欢呼与哑然——两位诺奖得主的冰火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