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美术馆被“巨无霸”占领,安尼施·卡普尔中国首次个展揭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王广燕

2019-10-25 18:41

文娱

红色的蜡质砖块在传送带上缓缓上升,直至运到达几十米高的传送带末端,在巨大的红色太阳前骤然摔落——“啪!”25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大厅内,不少观众举起手机见证这一有趣瞬间。当天,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首次大型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这件名为《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正是此次的展品之一。

 

提起安尼施·卡普尔,人们总会想起他在世界各地留下令人深刻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例如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法国巴黎大皇宫的《利维坦》,以及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的《轨道》等。而它的作者,安尼施·卡普尔先生是当代西方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

作为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横跨35年的重要艺术创作,并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北京太庙美术馆同时进行——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呈现气势恢宏、自成一体的装置作品,而在太庙艺术馆展出形态优美、情绪饱满的雕塑作品。

 

一步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你就会感受到这次展览的与众不同——巨大的展馆空间,竟被卡普尔的四件“大家伙”占领了。除了一层大厅的《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三层展出了卡普尔《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远行》。在作品《远行》中,一辆湛蓝色的挖掘机爬伏在几百吨红色泥土上,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美术馆四层展出的是另一件巨型自动装置作品《我的红色家乡》,机器带动一条金属臂,沿着装有25吨红色软质蜡的开口容器表面转动,好像在搅拌材料,不断塑造蜡的形状,反复形成奇特景观。

“这次展览是我们开馆以来,布展时间最长的一次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说,为了布置这些“大家伙”,布展人员用了差不多三个星期。“艺术家很重视此次展览,这四件作品都是艺术家非常看重的,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作品。它们体量巨大,但结构却是极致简约,身处其中,你能感受到巨大的想象力,也能引发对于生命、时空、工业时代等的思索。每个人都可以带着自己的理解观看,获得不同的感知体验。”

 

除了这些大型装置作品外,展览还展出了卡普尔过去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重要公共项目作品的模型,包括《云门》(2004)、《轨道》(2010)、《南岸中心》(2001)、《地铁站,蒙特圣安杰洛,那不勒斯》(1999-2002) 以及今年十月将会在纽约展出的《伦纳德街模型》。

此次个展的另一部分还将在位于故宫紫禁城建筑群的太庙艺术馆展出,实现现代艺术与传统建筑的对话。这一部分的展览将在11月11日开展。据介绍,卡普尔在概念上最具冲击力的一组相互呼应的作品《S曲线》(2006)和《C曲线》(2007)将被放置在太庙的中庭。《S曲线》是两片大型不锈钢无缝连接形成的“S”形雕塑,而《C曲线》则是一整片巨大的弧形不锈钢。在太庙艺术馆享殿的两侧配殿展区,则将展出卡普尔的颜料雕塑。

“作为世界上最多产和最人受尊敬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卡普尔先生是融古今、贯东西的典范。他的创作根植于古印度哲学思想,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西方艺术观念熔铸一炉,在古老文明的当代转换中不断探索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道,“举办他的展览,对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和创新发展,拓展艺术的公共性、共生性,具有特别的意义。”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至明年1月1日,在太庙艺术馆展览至12月28日


编辑:牛春梅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