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 09:58
1930年1月,郭沫若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由上海联合书店初版。这一部运用“新兴科学的观点”对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新见史料加以系统研究的历史学、社会学著述,一经面世,即大获好评,读者十分踊跃。同年2月、4月、6月三次再版,仍供不应求。一部学术著述,能在当时的中国都市大众读者中产生如此反响,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书中有言:“为中国之旧学自甲骨出而另辟一新纪元,自有罗、王二氏考释甲骨之业而另辟一新纪元,绝非过论。”此言上承“雪堂”与“观堂”,为“甲骨学”正名而发声,与“彥堂”在安阳殷墟的“一掘定音”遥相呼应(郭、董二人确曾因研讨学术而有过书信往还),可谓“一言定鼎”,自成“鼎堂”。“甲骨文”与“甲骨学”,“甲骨四堂”之学,就此定论定调,在中国学术界初露“显学”光芒。
▍ 上海《時事新報》,刊发《河南安阳发现古物》之报道, 1929.12.05
另一方面,将“甲骨学”最终推上“显学”地位的,还有一股潜在的“社会力量”不容忽视。这股“力量”,非关纯粹学术研究,非关文献求索与考古发掘,而是来自文艺界与文学界各界人士对“甲骨文”这一远古事物的浓厚兴趣与大力推扬。
譬如书写“甲骨文”的风尚,一度流行于文人雅士的社会阶层。“甲骨四堂”都曾有以“甲骨文”书写的对联、条幅、挂屏、扇面等存世,这些书迹,当年或为兴之所致,或为应酬友朋,都从客观上推动了“甲骨文”的传播,扩大了“甲骨学”的影响力。
1921年,罗振玉出于书法兴趣,在当时考释出来的甲骨文字仅约500字左右的条件下,“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1925年,罗氏编著《集殷虚文字楹帖》付印出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甲骨文”书法集,由此也开创了以“甲骨文”集字进行书法“创作”的社会风尚。继罗氏之后,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同好也纷纷效仿,集甲骨文字为楹联,1927年又以《集殷虚文字楹帖汇编》为名,由上海东方学会印行。此书汇总罗、章、高、王四家所编“甲骨文”集联,共收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十言等400余联,由罗振玉亲自手书付印。
▍ 罗振玉“甲骨文”书联
此后不久,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金石书画皆擅的杭州人丁辅之(1879—1949年),于1928年编著完稿,1934年正式印行《商卜文集联》一书。是书集甲骨文字为楹联,共收四言至十二言计222联,附集七绝诗30首。丁氏平素喜游名山大川,游必有记,记必有诗,诗必集甲骨文字并附释文,1937年5月,丁氏百余首集甲骨文字而写就的游历诗文合辑为一册《观山游水集》出版发行,在当时的国内艺坛中,亦堪称创例。在此期间,1935年戴迥云《集殷虚百联》,1937年简琴斋《甲骨集古诗联》相继印行,仍是以“甲骨文”集字进行书法“创作”这一风尚的延续。
▍ 丁辅之“甲骨文”书游雁荡诗
另一方面,及至1928年首掘安阳殷墟之后,董作宾对“甲骨文”书写及书法创作方面的认识也随之深入。因为长期参加殷墟科学发掘并从事“甲骨文”的整理工作,作为接触“甲骨文”实物和摹写“甲骨文”最多的人,董氏曾摹写过甲骨原片达万余片以上。因此,董氏的“甲骨文”书法形象真切,最能得“甲骨文”的形似与神似。
与罗振玉以篆书笔法摹写“甲骨文”不同,更与丁辅之等非甲骨学者的摹写有别,董作宾摹写“甲骨文”,用笔如刀,起笔藏锋,收笔出锋,笔致秀朗,端丽典雅。董氏书法既有笔墨趣味,又保留了“甲骨文”犀利劲峭的锲刻特点,疏密得体,刚劲壮丽。为了便于鉴藏者辨识,他还在作品的旁边注出释文,更兼艺术与学术双重价值。董氏所作《甲骨文与中国文字》一文中,对“甲骨文”书法创作还有着独到见解,文中称:
“书法只是美术品之一,不能用学术立场加以限制。现在甲骨可写的字,虽有一千五百字,可是,不绝对可靠的还不少。即如可靠,古今用法不同,有些字须借用‘初文’;有些字须借用‘假借’;有些字须只从一家之言。”
▍ 董作宾“甲骨文”书扇面
▍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董作宾摹写,1959年书于台北。跋文称:“此殷代中兴名王高宗武丁征伐鬼方卜辞也。见于《菁华》第二版。”
1947年赴美国讲学期间,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也随之在海外广为传播,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文化重器”。据其子董玉京所著《我的父亲》一书,可知也曾一度暂寓美国的董氏友人胡适,曾经这样形容董氏的“甲骨文”传播之广,称其“从太平洋走到大西洋,几乎没有一家中国朋友或美国的中国学者家中没有董作宾的甲骨文”。仅此一语,足见董氏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在海外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着“甲骨学”渐成“显学”的背后,如董氏这样的代表性学者所独具的“跨界”续影响力与推动力。
最后,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对“甲骨文”这一远古事物与“甲骨学”这一专门学术的推介普及,除了有文化艺术方面的“同好力量”之宣扬,还有来自文学界的“作家力量”之渲染。
“甲骨四堂”之外,还有一“堂”,也为“甲骨文”的海内外传播贡献过力量。此“堂”即林语堂(1895—1976),就是那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中外驰名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京华烟云》,小说中重要人物姚思安即是一位“甲骨文”鉴藏家,其女姚木兰更是从小即习知“甲骨文”,聪慧过人;且在小说中还设置了当北平即将沦陷于日军之际,姚氏为民族大义、为国宝免遭劫掠而忍痛焚毁“甲骨文”的情节,这一情节令读者过目难忘,感慨万千。
▍ 林语堂《京华烟云》英文版“Moment in Peking”,1939年美国纽约初版
《京华烟云》一书,本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至1939年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书名译作“瞬息京华”(1940年5月中英出版社初版,顾宗沂编注)。此时,中国国内全民族抗战正如火如荼,林氏有感于此,将这部作品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这部小说的创作缘起,乃是林氏原拟将《红楼梦》译作英文向西方读者推介,因故未能译成,遂又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就有了《京华烟云》。
这部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自1939年底在美国纽约初版,社会各界反响极其热烈,据上海《西风》月刊第四十二期报道,“不到十天,已销去二十万本”;美国《时代》周刊则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正是在海外热销期间,中译本《京华烟云》又迅即于1940年6月、10月及次年1月,分上中下三册在上海出版发行。抗战胜利后,又多次再版重印,深受国内读者喜爱。之后不久,此书意大利语译本、荷兰语译本、日语译本等多国语言的译本相继出版,这部小说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文版,1940年上海初版
据目前已知的历史信息,林语堂曾于1940年与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皆是因这一部《京华烟云》的盛誉。可以揣测,在这样一部海内外热销、好评如潮的小说中,林语堂在小说中设置“姚思安”这样一位“甲骨文”鉴藏家的角色,应当是为众多读者所注意到并有所关注的罢。联系到从1899年到1928年,中国自安阳殷墟发掘及各地私人收藏的“甲骨文”大量流散于海外的历史背景(据考,至少有2万余片甲骨流散海外,分属于12个国家博物馆或私人收藏),海外读者对“姚思安”这一中国人物及“甲骨文”这一远古事物的熟悉度与亲切感,也应当随之而有所深化罢。
应当说,纵观自1899年前后首次发现“甲骨文”,至1928年首次考古发掘安阳殷墟,以及1949年之前饱经战乱却方兴未艾的“甲骨学”的不断发展历程,正是来自学术界、文艺界、文学界的多领域实证与互动,产生了持续深远的“跨界”合力,才使“甲骨文”这一远古事物的真实性与影响力,在国际国内都得以充分确立。在此基础之上,“甲骨学”终成“显学”的历史趋势,已无可阻挡,已昭然若揭。
▍ 1937年殷墟发掘现场
随着1950年武官村大墓发掘,新时代的殷墟发掘也拉开序幕。1976年,小屯西北地发现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至1986年,已经进行了20多次考古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极大的丰富了“甲骨文”样本数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组集体编辑,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也随之应运而生。
此书是中国现代“甲骨学”方面的集成性资料汇编,于1978—1982年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选录上个世纪80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拓本﹑照片和摹本﹐共计四万余片之多。此书将“甲骨文”发现80年来,除《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所收和后出的材料外的现有“甲骨文”资料基本收齐,并经过辨伪、去重、断片缀合、分期、分类的科学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遂成“甲骨学”发展史上集大成之作。
至本世纪初,殷墟的发掘仍在继续,关涉“甲骨文”的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至此,“甲骨文”是汉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的学术观点已为定论,无可置疑。“甲骨文”的真实存在,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对3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 商王武丁时期,般无咎全甲刻辞(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罗振玉旧藏(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正面),这片卜骨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曾著录于《殷虚书契菁华》(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61年,殷墟列为第一批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6年,中国邮政发行《殷墟》特种邮票1套3枚,3枚邮票选取了“甲骨文”、“司母戊鼎”与“玉蟠龙”为各自主图,首次以“国家名片”形式,集中展示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时代文明遗产。值得一提的是,第1枚“甲骨文”邮票,主图选取的是那片著名的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正面),这片卜骨是罗振玉旧藏的著名甲骨大板之一,曾著录于《殷虚书契菁华》,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可以说,“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对“甲骨文”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这一学科,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重要学科,是研究中国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学术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