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 09:58
章太炎反罗振玉,反甲骨。那谁是找到甲骨学“实锤”的人呢?
答案:“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
▍董作宾(字彦堂,1895—1963)
董作宾出生于河南南阳,1923年至1925年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开始研习“甲骨文”。1928年初,已在中山大学任副教授的董氏,因要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不得不返乡在南阳第五中学任教。也正是在这一年暑假期间,去安阳考察时,竟发现当地村民在殷墟挖掘并出卖甲骨,即向正在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傅斯年(1896—1950)建议,由中央研究院主持进行系统发掘。
同年10月13日,董作宾首次发掘获得甲骨残片800余件,这即是前述章太炎提到的“民国十七年中央大学研究院又派人往洹上一带搜求”的事件(章氏误将新成立的中研院视作中大机构)。
事实上,被章太炎认定“连环伪造”的这一次考古发掘,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安阳殷墟的科学考古发掘,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董作宾在事前拟出发掘计划和方法,把小屯遗址分为三区,采用平起、递填的方式,探得甲骨在地下的大致轮廓后,分三步实施大规模的发掘。通过系统科学筹划,此次在殷墟的“心脏”地带——小屯,挖掘了40个坑,面积达280平方米,出土了陶、骨、铜、玉等各种器物近3000件。其中,甲骨残片近800件。
▍1928年,董作宾(右)与李春昱,在安阳殷墟第一次发掘中测量绘图
这一考古发掘的结果,以实地出土甲骨的方式确证了“甲骨文”的真实性,为当时正在勃兴的“甲骨学”奠立了无可辩驳的考古学基础。可以说,董作宾于90年前首掘安阳殷墟,为确立“甲骨学”的主流学术地位,有着“一掘定音”之功。当时,傅斯年的豪言也因之掷地有声,他激奋的宣称“就是最善疑古的史学家,也不敢抹杀这批材料”。
其实,就在此次发掘两年之前,可能是当时“最善疑古的史学家”——“古史辨”学派领军人物顾颉刚(1893—1980),也已经公开表示确信“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并且已然与其早年推崇的章太炎学说保持距离,转而追随王国维的学术路径。在其1926年撰发的著名的《古史辨自序》中,坦陈自己治学理念的转变,就曾评述过章氏学说的积弊,确认了“甲骨文”研究的价值,文曰:又过了数年,我对于太炎先生的爱敬之心更低落了。他薄致用而重求是,这个主义我始终信守,但他自己却不胜正统观念的压迫而屡屡动摇了这个基本信念。他在经学上,是一个纯粹的古文家,所以有许多在现在已经站不住的汉代古文家之说,也还要替他们弥缝。他在历史上,宁可相信《世本》的《居》篇、《作》篇,却鄙薄彝器钱物诸谱为琐屑短书;更一笔抹杀殷虚甲骨文字,说全是刘鹗假造的……所以他看家派重于真理,看书本重于实物。他只是一个从经师改装的学者。
▍董作宾题拓殷墟“大龟七版”之一。此拓片所拓甲骨为小屯北地所出,存字六十八,又重文八字。董作宾注记出自H127坑,此应为侯家庄南HS-20所得甲骨之拓片,大龟七版之一。大龟七版:含六个完整的腹甲和半个背甲。1934年4月发掘出土于侯家庄南地。
▍旧拓殷墟出土龟甲文字,董作宾题拓
显然,仅此一段评述,即可知不但“最善疑古的史学家”顾颉刚早已不会“抹杀”先前传世与新近出土的“甲骨文”,且还他本人还首当其冲的批评了“一笔抹杀殷虚甲骨文字”的,曾为其颇为“爱敬”的一代宗师章太炎。这一段评述,也迅即为国内学术界所关注,对顾氏观点颇有同感者应不在少数。
譬如,1928年11月15日,也就是董作宾等在安阳首次发掘一个月之后,青年学者闻宥(1901—1985)就曾撰发《从章太炎到王静安,从王静安到科学的国故学》一文(刊于上海《时事新报》的“中国学术周刊”),表示完全赞同与支持顾颉刚的观点,并预言王国维的学术方法及“甲骨文”的研究,必将是“国故学”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而另一位“疑古”健将,自“五四运动”以来崭露头角的著名文字学家钱玄同(1887—1939),本是章太炎门下得意弟子,位列“章门四王”之“南王”(其余为:东王汪东、西王朱希祖,北王吴承仕),虽早年笃信师说,以篆文为宗,可也早在1923年前后,开始转变观念,逐渐认可并接受了“甲骨文”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据其1923年元旦这一天的日记可知,钱玄同在与友人马衡(1881—1955,字叔平,金石学家、鉴藏家,在甲骨文鉴藏与研究方面亦有建树,后出任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的谈话中提到“近人研究甲文、金文之得失”,“我以为吴大澂、罗振玉、王国维三人最精”;又称“现在我们应该在甲文、金文中求殷代的历史,以匡正汉儒(兼今文家、古文家)之胡说”。这样的说法,已然将其向来推崇的近世今古文两大家——康有为与其师章太炎,排斥于研究上古历史(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的学术体系之外了。
至于章太炎的另一位弟子,没有在学术界大展身手,却在国内文坛独当一面的鲁迅(1881—1936),思想上本也有着强烈的“疑古”立场,但对“甲骨文”的关注,却是无比热烈。早在1917年前后,即已开始接触“甲骨文”,并着力搜罗各类相关文献。直至1933年,《鲁迅日记》中仍有大量购置“甲骨文”拓本及相关图书的记录。据不完全统计,这类拓本与图书,鲁迅在十余年间购置了16种之多。从1917年1月28日购置罗振玉所著《殷商贞卜文字考》,至1933年5月12日购置郭沫若所著《卜辞通纂》,前述“甲骨二王”、刘鹗、“甲骨四堂”的著述,基本皆搜罗齐备。
话归正题。且说在首次发掘初获成功的激励之下,从1928年到1937年,董作宾、李济、郭宝钧、梁思永分别主持了多次后续发掘,共计15次,出土甲骨总数近两万五千片。其中,董作宾曾8次主持或参加安阳殷墟的发掘(前7次和第9次发掘),随后充分吸取各次考古发掘之成果,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
1931年,董作宾撰发《大龟四版考释》一文,首次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1933年,撰发《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证了甲骨断代学说,确定了甲骨文的10项断代标准,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划分为5个时期,创立了甲骨断代学,为“甲骨学”开辟了新的学术路径。抗战期间,随历史语言研究所相继迁往长沙、桂林、昆明、南溪等地,并主持该所工作,继续研究殷代历法。抗战胜利之后,又汇集历次考古发掘的丰硕史料,集合已有学术成果来专门探讨殷代年历之学,于1945年编著出版《殷历谱》,此书被誉为“甲骨学”纪念碑式著作。其后主编的《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二书(分别于1948年与1953年初版),共选录抗战之前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一万余片。194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并因其在“甲骨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董作宾摹绘殷墟出土甲骨(大龟七版之四、之五)手稿
值得一提的是,与“彥堂”董作宾一道,原本也可以荣居“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之列的,还有“鼎堂”郭沫若。当时由胡适提议,郭沫若原本位居“考古学及艺术史”院士候选人首位,排在李济、董作宾、梁思成等人之前,且已获表决通过。之所以位居候选人首位,主要原因还是鉴于其在“甲骨学”领域内的非凡成就。虽然因种种原因,郭氏本人最终没有领受这个“院士”头衔,可其人其学在“甲骨学”领域内的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
▍郭沫若(字鼎堂,1892一1978)
简明扼要的讲,郭沫若之所以跻身“甲骨四堂”之列,完全是靠自身的聪敏刻苦与努力奋斗。郭氏本人没有可资倚仗的“家学”与“师承”,也没有优裕深厚的“鉴藏”与“古学”根基,更没有进入专业院校及相关学术机专研与深造,仅凭自学自习而独树一帜,这一段郭氏自学成才乃至“自学成师”的生涯,在整个“甲骨学”发展历程中,也堪称传奇。
原来,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因撰发《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因此受到当局通缉。随即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流亡生涯。正是在这十年流亡生涯中,从对“甲骨文”一字不识起步,郭沫若却依靠刻苦自学,从一名“通缉犯”摇身一变,以一己之力登堂入室——步入“甲骨学”的殿堂,终成“甲骨四堂”之一。
1928年6月,郭沫若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中,首次读到了王国维手书、罗振玉编著的《殷墟书契考释》一书,对书中内容萌生浓厚兴趣,由此开启了“甲骨文”研究。在生活极端困难、经济极为拮据的情况下,他坚持经常去藏书颇为丰富的“东洋文库”,将其所藏的大量甲骨文、金文著述,一一通读自习。随后,编撰出以《卜辞通纂》(1933年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初版)与《殷契粹编》(1937年东京文求堂书店初版)为代表的多种“甲骨学”及相关研究著述;这些著述新见迭出、新论时现,郭氏其人其学俨然已为“甲骨学”领域中新生力量。
▍ 郭沫若《卜辞通纂》,1933年日本文求堂初版。
据考,郭氏的这些著述,足以奠定其“甲骨学”领域内的学术地位之原因,概括起来至少有四个方面。首先,其著选取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之前各家所藏珍品,其中有不少是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所未见或遗漏者,其史料价值无可替代,且郭氏对这些甲骨文字的考释又多有新见,有“发前人所未发”处。其次,郭氏在考释甲骨文字的过程中,解决了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所没能解决的问题,对殷代先王世系的研究有着特殊贡献。再者,在搜集了大量“甲骨文”图像与拓本的基础上,郭氏对“甲骨文”本身的一些规律,诸如文字考释、分期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补、卜法文例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很多足以匡补乃至超越前人的创见。
▍郭沫若《殷契粹编》,1937年日本文求堂初版
最后,郭氏还首创了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对“甲骨文”及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社会学研究。在其著述中明确宣称“要从古物中去观察古代的真实情况,以破除后人的虚伪粉饰、阶级的粉饰……我现在即就诸家所拓印之卜辞,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社会的古代”——这里提到的“新兴科学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唯物史观、辩证法及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