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 09:59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何地,至今尚无确切的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刻着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文字的龟甲与兽骨,最初并不是国家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也不是专业研究者案上的宝贵史料,而是中药铺里普普通通的一种“药材”,是一个世纪之前中国人经常要用到的一种“药物”。
且看,120年前,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国子监祭酒的“京官”王懿荣(1845—1900)因病,从宣武门外一家中药铺买回一剂中药,其中有一种药名为“龙骨”。
▍ 国子监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校长)王懿荣,著名金石学家,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投井殉国。(图片来源 百度百科)
龙骨,本是中药名,为古代哺乳动物象类、犀类、三趾马、牛类、鹿类等的骨骼化石,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据《千金药方》《本草纲目》等古代医书记载,龙骨具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之功效,常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惊痫癫狂,头晕目眩等病症。
120年前,时年54岁的王懿荣究竟患有何病症,服用的这一剂配有“龙骨”的中药是否对症,因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后人无从知晓。但他这一病,因为要服用配有“龙骨”的一剂中药,却意外的使其成为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被誉为“甲骨文之父”,国际学术界也把他发现“龙骨”的这一年(1899),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原来,精于金石鉴藏,本身就是古文字学家兼书法家的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了人工刻成的古怪图形,颇似远古文字,推测其可能为商代的古文字。王氏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欣喜若狂,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把汉字的历史推进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真真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巨大发现。为进一步证实其推测,王氏通过古董商人大举收购这种刻有古怪图形的“龙骨”,竟先后获得了千余块这样的古代动物骨骼化石;虽然行事低调且对外保密,可这样大规模的收购,还是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一度关注与种种揣测。
诚如20余年后,成为“甲骨学”研究开拓者、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王国维所言,这些有古代刻字的甲骨“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王懿荣谥号)。文敏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这是王国维于1925年在清华大学讲演《二三十年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时,所讲述的内容,可想而知,当时的学术界,尤其是特别重视“新发见”的学术阵营之中,王懿荣的“甲骨文之父”的地位已然奠定。
当然,关于“龙骨”是药还是宝这一问题的追索,与王懿荣同时代的学者,还有着不同的线索与事迹可循。事实上,关于“甲骨文”的首次发现时间及发现者,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几乎与王懿荣在北京发现“龙骨”同时,另一位王姓学者——王襄(1876—1965)也在天津发现了“龙骨”的秘密,也即是说,这“二王”同时在京津两地,各自发现了“甲骨文”的存在。
▍ 天津学者王襄(1876—1965)被认为是甲骨文的另一个发现者。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将毕生珍藏的甲骨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图片来源 百度百科)
虽然这一说法,流传未广,尚存争议。然而,无可否认的却是,就在发现“甲骨文”次年(1900),因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参与京城防守事宜”的王懿荣深感羞愤,旋即在北京东城区锡拉胡同的自家宅院中,偕家人服毒投井以殉,从此再未能深入研究“甲骨文”。
而此时身在天津的王襄,正值青年,在之后的人生历程中,对于甲骨文不仅有鉴定、购藏之功,还有著述传世,且数量颇丰,均堪称“甲骨文”研究早期著述中的佼佼者。时至1920年,王襄所著《簠室殷契类纂》付印出版,这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1925年,其著《簠室殷契征文》出版,则又公布了其珍藏的五千多片甲骨中的精品。1933年,《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第33期,发表了王襄《题所录贞卜文册》一文,此文记载称:
“前清光绪已亥年,河南安阳县出贞卜文。是年秋,潍贾始携来乡求售。钜大之骨,计字之价,字偿一金。一骨之值,动即十数金。乡人病其值昂,兼之骨朽脆薄,不易收藏,皆置而不顾。惟孟定老世叔及予知为古人之契刻也,可以墨迹视之。奔走相告,竭力购求。惜寒素,力有不逮,仅于十百数中获得一二,意谓不负所见,借资考古而已。后闻人云,吾侪未购及未见之品,尽数售诸福山王文敏矣。翌年,潍贾复来,所携亦伙。定老与余各有所获。值稍贬,故吾侪得偿所愿焉”。
据这一记载,可知1899年山东潍坊商人携带河南安阳出土的“龙骨”,按骨上所刻字数售卖,以“一字一金”的高昂价格居为奇货。这里的“一金”,可能即指清末已然流通的银圆;所谓“一字一金”,即一个“甲骨文”按一个银圆的价格出售,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是把“龙骨”作为普通药材使用的情况下,这样的价格可谓“天价”。当时王襄虽然已经识别并深知“甲骨文”的价值,奈何手头拮据,“仅于十百数中获得一二,意谓不负所见,借资考古而已”。后来,他听说这批“龙骨”,全部售卖给了福山王文敏(王懿荣谥号)。另据其晚年遗著《簠室殷契》(1955年撰),更明确记载了他与友人甚至早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即首先发现、鉴定、购藏甲骨的经过。
▍ 王襄《簠室殷契征文》,首页图版及释文
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将毕生珍藏的甲骨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在这批捐献的王氏旧藏甲骨中,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商代“月有食卜骨”,独具历史与科学研究多重价值,弥足珍贵。此卜骨刻辞记载了公元前1189 年 10月25日发生的一次月食,这是世界上关于月食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之一, 像这种带有干支的月食记事卜辞目前全世界仅有两件,这是国内仅有的一件。此骨拓本曾刊载于王襄所著《簠室殷契征文》,列于此书首页。
▍ 王襄捐献的甲骨之一,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商代“月有食卜骨”。此骨拓本曾刊载于王襄所著《簠室殷契征文》
诸此种种,可见王襄在甲骨文的发现、鉴藏、研究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发现者”与“开拓者”地位,足与北京的王懿荣并称“甲骨二王”。